专栏名称: 正略管理评论
本账号归正略钧策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所有,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行业宏观发展,企业管理案例,管理真知灼见,个人心智提升等相关信息,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wwww.adfaith.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正略管理评论

滴滴裁员2000人启示:牛人才有铁饭碗

正略管理评论  · 公众号  · 管理学  · 2019-02-23 08:08

正文

作者: 粥左罗

来源: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MFshow)



时代变了,滋生稳定的土壤没了


很多人过年回家,老派父母都会给个建议:找个稳定的工作。


这种希望没错,很多人生来不是要干大事的,很多人也不求轰轰烈烈的一生,有个稳定的工作,赚取稳定的收入,活得舒服一点,没什么不好,搞那么累干嘛?


不过,你的父母虽没错,但时代变了。


时代变快=竞争加剧=不可能存在稳定的工作


这里面的逻辑是什么? 父母那一辈,甚至再往前推,时代进程没那么快,这就导致一个工厂、一个企业安安稳稳地经营个半辈子是没问题的,于是里面的员工自然也可以安安稳稳地工作到退休。


因此,你可以跟父母说: 如今就是我想安稳的工作,公司也不同意啊,就算我们公司同意,我的竞品公司也不同意啊,它们天天琢磨怎么干掉我们。就算我们公司和竞品公司都同意,时代也不同意啊,一个行业随时变天,整个都被科技进步和商业模式迭代连锅端,日子不好安稳着过啊。


没有哪一家企业是安全的,都是随时死掉,一家公司死掉的速度越来越快,即便它是行业前几,即便它百亿规模。


创业者在公司快死掉的时候,活下去是他唯一的目标, 「干掉一部分不赚钱的业务+干掉一部分不赚钱的员工」 是他让公司活下去的手段,你也想活,他也想活,这时候就看谁说了算了。


滴滴开年放了第一枪,一枪干掉2000人: 2019年会聚焦当前最主要的出行主业,继续加大安全和合规投入、提升效率,因此将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对业务重组带来的岗位重叠和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减员,整体裁员比例占到全员的15%,涉及2000人左右。


问我怎么看?我支持啊。


滴滴6年没盈利了,应该好好整顿,活下去啊。不能幸灾乐祸,我不希望滴滴死,我希望它挺过去,活得更好,否则我们以后打车更难。


所以告诉你妈,这个时代,稳定的工作不存在了,因为滋生稳定工作的「土壤」没了。


滋生稳定的 「土壤」 就是稳定存活的企业,稳定存活的企业也不存在了,因为滋生稳定企业的 「土壤」 没了——时代变了——我们不得不更新一下自己的工作观了。



让裁员常态化,老板应该更狠一点


前几天约了个同学吃饭,他现在创业,聊到曾经待过的一家公司,他说:


当时上班时,我就替老板着急,公司里这120个人,要换成我做老板,至少开掉50%的人,都干嘛呢一个个的,公司6:30下班,每天一到6:25你就看到很多人开始收拾包, 6:30一到,一个个就提个包走了。我不反对这个,你倒是把工作做好啊,一个个就知道开会表态,但每个季度绩效烂得一塌糊涂,公司6个部门, 年底 只有一个部门完成年初目标,这些人留着干嘛还,尤其是那帮老员工,除了会在朋友圈秀努力给老板看,也没别的能耐了。


同学说的这家公司,老板是个脾气好得不行的中年女性,仁慈得像所有员工的母亲:


你绩效不达标,只要开会的时候,多发点誓,多表表态,讲讲困难,老板一心软就过去了,甚至还给你点鼓励。


因此同学说:公司里不是没来能干的人,但人家一牛逼点了就跳槽了,公司留不住牛人,这是个创业公司,却活出了大国企的气质。公司人员流动,基本都是主动辞职,几乎没有被开掉的。


我说,其实这不仅是你经历过这样的公司,职场工作四五年、有过几家职业经历的,都碰到过,很多老板就是老好人。


不少老板都是真到了不砍人不行了,公司真的要死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养了这么多干活不行的人,才狠下心做这件事。


所有老板都应该更狠一点,让裁员「常态化」,憋什么大招,发现一个不行,就马上换一个,发现一个项目真没希望,就赶紧砍了它。


这件事上的不够狠心,不仅是对公司的不负责,也是对员工的不负责。


你要记住,因为你的仁慈,让他在不适合、不能创造业绩、不能成长的岗位上得过且过地混日子,不是于他有恩,而是于他有仇,你相信我:


「有一天,他们会恨你,也会恨你的公司。」


如果没有,是因为时间还不够长,他们还没意识到这件事终究是对自己不利,而你的公司根本不可能「养他们一辈子」,等你不得不开掉他们时,或者等你的项目、公司倒下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另谋出路时,他们会说你无能。


裁员「常态化」,即加速人才在市场上的「 流动速度 」和 「匹配频率」,这样的最终结果是对每个公司和每个人都更有利。


01 你的项目不行,有可能不是真的不行,你换几个人来做没准儿就起死回生了。


02 你的员工不行,有可能不是真的不行,他换几个地方,找到适合自己发光的地方,可能会大放异彩。


让每一颗种子,在对的土壤上茁壮成长。反之亦是。



牛逼的人,都有自己的铁饭碗


2018年那个春节我过得很矛盾,一面是兴奋,一面是担忧。


那个春节我做出离职的决定,准备抛掉副总裁的职位,抛掉一个行业有影响力的平台的扶持,自己出去做。


从一入行我就等这一天,但我实在也没几年职场经验,所以一方面很兴奋,兴奋的是自己终于有勇气做出这样的决定,另一方面就担心,没有那个职位,没有那样的平台帮我了,我还行不行?


最终我硬着头皮继续筹划春节结束后的启动,我有底气这么做的原因是:即使我一年后失败了,再找一份年薪50万的工作并没有那么难。


所以我放手去做了。


昨天晚上凌晨下班,我拍了张照片,跟朋友们说,我租着这栋楼最小的办公室,却每天把所有人都熬走,难道我是这栋楼里最苦逼最穷的创业者?放心,是的,努力吧。


虽然还很小还很难,但至少一年过去了,我还没死,并且有了一个小小的团队。


回过头来看,曾经我的担心是不对的,不是不该担心,而是担心错了东西。


我明白了「虚实」这个词。


进入新媒体行业,在第一家公司工作找第二家公司时,我每次面试特别关心:


「你能给我什么title?」


如果你给我新媒体运营经理、新媒体主管、高级编辑之类的,我都不想要,因为我已经是新媒体运营经理了。


现在想来,只想骂自己一句 「虚荣的傻逼」


我们很多人都如此虚荣过,费尽心机,辗转跳槽,追逐什么主管、总监、副总裁、总裁等各种虚头巴脑的东西。


很多人对外做自我介绍时,出现在海报上时,也喜欢给自己罗列一大堆标签,什么什么第一人,什么什么达人,什么什么狂人,曾担任什么什么。


这些title,本质上是没有力量的,是一个人没实力、不自信却又很虚荣的表现。


我曾经追逐过那样的东西,所以2017年我有了个副总裁的title,写文章时也在标题里加过「90后副总裁」「毕业两年半做到副总裁」这样的东西。


副总裁,title是真的,但背后是虚的,我80%的时间都在写课和讲课。


什么是「 」的,是真正有力量的?


比如撸钱的能力。


我用「年薪50万90后副总裁」这个标签写文章时,有用户留言:这是什么副总裁,年薪才50万,真够低的。


你看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副总裁」这个title是没有力量的,你也叫「副总裁」,别人也叫「副总裁」,你年薪50万,人家年薪500万,你管仨人,人家底下300人都不止。为什么?人家能为公司一年撸几个亿。


你要敬畏背后的东西。


毕竟这年头,老板们学聪明了,你要什么给你什么,不就是一个title么,你想要,我给你。所以你看,现在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里,总监、副总裁遍地都是,都快比普通员工多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