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些原因,我接触了很多外卖员骑手。
这些骑手现在被称作“新就业群体”,或者说是“灵活就业群体”。每天,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中,大约有100万的骑手在同时工作。
而这百万骑手中,有很小一部分,是退役军人。他们有的因为是转业待安置期间,选择以骑手来过渡;有的则是兼职跑“众包”(非专职骑手);还有的,把骑手当做职业,准备一直干下去。
这其中,有几个人我印象深刻。
北京的一个退役老班长,加上微信的时候,他说他正在送餐,等晚上有空了可以打个电话,这一等,就是晚上11点。
我们接通电话后,他说他到家没多久,本来想早点收工的,刚好有几个顺路的单子,便一起接了。
我问他当了几年兵,干骑手多久了。他想了一下,回复我:16年兵,做骑手也两年多了。说实话,听到16年的时候如果我是微微惊讶的话,那在听到他说他是党员且立过二等功的时候,我可能就是震惊了。
我问他,为什么做骑手?他说,早年退伍后,也想过要创业,要干一番事业,但确实高估了自己。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觉得自己一定要脚踏实地的干工作。
正值疫情,工作本就不好找,于是,他成为了一名骑手。两年多里,送了数不清的单子。我问他会一直干下去吗,他说会的。
骑手的工作,给了他生活的托底,在最绝望的时候,能立马看到回报。
我问他:二等功,党员,16年老兵,会觉得不甘心吗?
他回复:没有什么甘不甘心的,我时刻记住我是个退役军人,我是个党员,送好每一单,这就行了。
还有一位成都的退役军人骑手,跟我聊天的过程一直乐呵呵的,他特别骄傲的说,做骑手的好处是,每天健步如飞,到现在5公里还能保持在23分钟。他也很骄傲的跟我炫耀战友送他的鞋子,穿上后送单更快了。
还有一个贵州的退役军人骑手,原本在广东有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不得不回到家乡的县城,县城里并没有合适的工作,于是选择成为骑手。骑手工作灵活,想陪老人孩子的时候,随时有空,且在当地县城,骑手的收入还不错。
现在在复旦读硕士研究生的一个大学生士兵曾经在考上研究生之后,兼职跑外卖两个月,收到复旦录取之后,他被平台奖励,成为了很多人学习的榜样。
有故事的退役军人骑手太多了。
我其实不太想去问“你做骑手会不会觉得没面子”这个问题,因为有个班长跟我说:在生存面前,其他所有事都是扯淡。
对啊,我们总是说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不管干什么,退役军人的风采都在,这就对了。
和众多骑手聊完后,我对骑手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这个行业,对骑手,也有了更多的包容度。
有一次去外地开会,住在主办方安排的酒店内,当天很早就要去会场,于是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点一杯咖啡,知道酒店有好几个门,因此特意确认,确保地址无误后,美美的开始收拾自己。
还没收拾完,外卖小哥就打电话讲咖啡送到了,放在了门口的白色架子上。由于人在外地,也并不清楚门口是否有白色架子,但想着地址无误便说没问题,满心期待的准备享用清晨的“提神利器”。
但是,期待有多高,失望就有多大。下楼后,白色架子是有,但咖啡却不在。以为我定位错了地址,再一次找保安确认,保安说地址无误后,我赶紧给小哥打电话,不出意外,他送错了。
送错的那个门距离我很远,而我又着急去会场,不管是我自己取,还是小哥再取,也都根本来不及。
小哥在电话那头略显愧疚且慌乱,我在电话这头犹豫几秒,眼泪直打晃,那一刻委屈到爆棚,却还是忍住说了一句:没事,我不喝了。
我在想,可能他一下子走神了,看错了位置;又或者他单子太多,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
。
生活总是很难,退役军人是一个身份,骑手、滴滴司机、保洁员也只是一个身份,只要用心去创造生活,没有什么亏不亏,没有什么好抱怨。
比我们努力的人太多了,不信,你看看奔跑于城市中的一个个骑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