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看了第8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鹬》,感慨颇深。
故事讲述了一只小鹬是如何在妈妈放手的情形下,摆脱恐惧,克服惰性,从而成长为一只勇敢而独特的小鹬的。
短片只有6分钟,暂时不方便播放视频的妈妈们,小编梳理出了故事梗概:
一只破壳未久的小鹬在草丛里窥伺着同类在沙滩上捕食扇贝。
妈妈鼓励小鹬出来捕食,但是小鹬傲娇地拒绝了,张着嘴在窝里等着喂食。
妈妈自顾着把扇贝吃掉了,小鹬以为妈妈在和它玩,欢快地奔向沙滩,张开嘴巴,没想到妈妈压根儿没有喂它的意思,而是教它自己觅食——有气泡的地方就有扇贝。
这时,海浪来了。鹬群纷纷往回飞,妈妈提醒小鹬往回飞,小鹬贪玩,被海浪席卷。
经历过这一次,小鹬吓得在窝里瑟瑟发抖,再也不愿尝试。
妈妈拍拍翅膀离开了。
小鹬肚子饿得咕咕叫,只能自己想办法。偶然间,它发现像小伙伴寄居蟹一样,在海浪来的时候,把身体埋到沙子里就能不被冲走。在寄居蟹的鼓励下,它睁开眼睛,竟然看见沙滩上所有的扇贝都浮了起来,哪颗扇贝最大一目了然!
掌握了这个技能以后,它全然忘记了曾经对海浪的恐惧,俨然成为了一只最独特的小鹬!
大包大揽不是爱,是占有欲!
同为母亲的小编,非常佩服鹬妈妈的果敢。
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曾提出“good enough mother——刚刚好的妈妈”理论。他认为,母亲越是能够给予孩子适度(good-enough)的亲密关系,孩子就越有能力与母亲分离,顺利进入趋向独立的阶段。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过犹不及”。
因为怕孩子自己吃饭吃不饱,所以一直追着喂饭,剥夺了孩子练习的机会;
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家长先冲上前去了,也不管孩子有没有自己的处理方式;
想让孩子专心学习,所有的家务都“放着妈妈来”,直到孩子上了大学才发现不会换被套;
孩子生儿育女了,怕他们没经验照顾不好,于是又开始新一轮的过度干涉……
这些场景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着。
有太多的焦虑(控制)型父母,代为包办孩子的一切,好似只有在自己的“辅佐”之下,孩子才能不偏离正轨。
然而,一个尴尬的问题是:父母认为的“正轨”,一定会优于孩子的选择吗?如果放手一搏,孩子就真的什么也做不成了吗?
在《鹬》中,鹬妈妈的智慧体现,恰恰在于懂得适时地放手,小鹬宝宝才有了结交好朋友,发现全新觅食方法的机会。
尹建莉老师说:“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有多少父母的口头语都是“你必须这样”,“你得那样”?
这些父母在意的是孩子有没有听自己的话,而不关心孩子愿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安排,更别提倾听孩子自己的意愿了。
这种关爱披着“为你好”的外衣,实则是一种专制与蛮横,它剥夺了孩子带给父母惊喜的机会,只培养出一个压抑的、唯唯诺诺的孩子。
家长应该如何放手?
合理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从宝宝2岁开始,进入了所谓的叛逆期。宝宝开始习惯性地说“不”,尽管有时候并非是拒绝的意思,但他们就是热爱说“不”。妈妈们大可不必过于恼火,这正是宝宝自我意识的崛起呢!他们需要逐渐获得“能够控制自己生活”的自信 ,不喜欢被父母人为地控制和规划。
精心为宝宝挑选的名牌玩具,宝宝并没有什么兴趣;
家长觉得特别漂亮的衣服,宝宝却不肯穿;
在餐厅点餐时,宝宝对父母帮忙点的食物丝毫没有食欲……
其实,玩什么、穿什么、吃什么,家长们都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引导孩子自己做选择,不仅尊重了宝宝的心理需求,也让宝宝学会了如何做选择。
举个例子。有次小编带宝宝去玩具城,声光电的遥控汽车吸引了她的注意,不过,她的年龄段,还玩不了那个。于是小编拿起小猪佩奇一家坐在汽车上的玩具,模仿佩奇的口吻:“我是佩奇,这是我的弟弟乔治。小朋友,你愿意带我回家吗?嘟嘟——开车啦!”
宝宝看了眼遥控汽车,又看了看小编手上的玩具,果断地选择了后者。
在整个过程中, 既尊重了她对“车”的偏好,又无形中教会了她如何选择。
不过,妈妈们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引导变成左右,而是要将决定权真正地交给孩子。
允许宝宝尝试,父母做好保障即可
当宝宝学会走路后,视野更开阔,探索更自由。很多父母也不由自主地,开始了频繁说“不”的阶段!
“不要摸那个,烫!”
“不要去那边,脏!”
这样做不仅破坏了宝宝的专注力,更打击了宝宝的对探索和认知世界的积极性。
其实,父母完全可以“规矩提前说好,预防提前做到”。热水壶放到的宝宝触碰不到的地方,打扫干净家里的犄角旮旯,桌椅的边角全部包好,纽扣、硬币全部收纳到高处的储物盒里……
父母唯一要做的,是在安全的范围内,放手给孩子最大的自由!
宝宝进入了绘画敏感期,妈妈却不允许他在墙上乱涂乱画,生生把孩子的创作欲望打压下去。还逢人就说,“我家孩子好像没什么天赋。”
拜托!墙脏了还可以再粉刷,即使留着那些充满童真的“大作”,也是宝宝成长的印记呢!
小编的宝宝有段时间对我的汤勺特别感兴趣。“你想用妈妈的勺子?可以呀!”
一开始宝宝真的就是把玩,很快,我惊讶地发现,她会用勺子了!我为她准备了专门的宝宝叉勺,她也很快适应了。
没错!很多时候,宝宝们缺少的只是一个表现机会。
如果家长们习惯包办,或者干预太多,长期以往,宝宝就养成了惰性,更无从谈起所谓“独立”。
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的成长,就是逐渐走向独立的过程。
妈妈们千万不要以为宝宝还小,就不在意。学会适当地放手吧!宝宝一定会回报给你惊喜。
授权声明: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