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术市场
《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4月,是总部位于首都北京的文化央企控股的多元化艺术创意产业企业。引领艺术市场、艺术教育、艺术产业,以艺术会展赛事、艺术教育培训、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创意产业平台等项目为抓手,推进艺术产业多元化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艺术市场

廖真武•新作发布,30米恢弘巨作带你追忆民国

艺术市场  · 公众号  ·  · 2018-11-01 21:5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标题下「艺术市场」关注我们

活动海报

10月30日,由驿视传媒主办,山西当代美术馆、北京亿动众享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廖真武《民国事城图》作品发布会暨三十屏历史之印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镇罗马湖左堤路西甲3号耀悦体育馆2层举行。此次活动由夏可君任学术主持,特邀批评家有贾方舟、邓平祥、王春辰、杨卫。

▲发布会现场

2012年6月至今,艺术家廖真武的《民国事城图》已经持续创作了6年有余,创作空间先后从318国际艺术营搬到罗马湖艺术区再到体育馆,创作的热情始终如一。作品以20世纪初到30年代中国民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在廖真武先生的《民国事城图》笔下透过建筑、人文、交通工具和人物,时代变迁的痕迹跃然纸上。从江南水乡到中原风光,将徽式建筑、苏式园林与西南小镇的城市风貌融合到了画面。再将中国最传统的人力抬轿、人力三轮车、马车、轿车、蒸汽火车以相对应出现在时间点穿插在其中;再辅以清末民初的长辫、长袍帽饰到洋装西服礼帽,演绎了整个阶段的人文服饰发展过程。

▼《民国事城图》400×3000cm(备注:横屏欣赏)

混乱而动荡的年代逐渐褪色,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新变革”“新时代”气息逐渐开始充满了人们的心野。时代的车辙滚滚向前,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透过廖真武的笔触仿佛穿越时空,资本主义取代小农经济、工厂取代作坊、洋房取代瓦房……一段壮丽的时代变迁浪潮就这样展现在眼前。画中交通工具的更迭,人物风貌的变迁,建筑风格的改变,每一个细微处,都能看到时代变迁的浪潮,它深深地烙下了人们对这个时代的特殊记忆。

▲活动现场

“6年了,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廖真武在活动开幕式现场致辞中感慨到:“6年来,此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也是几经曲折,现在已经画的差不多了,我觉得可以和大家见面了,还是有点激动。我觉得这张画仅仅是一个开始,需要很多的支撑点,画面的处理需要很多资料,需要很多理论家、批评家、老师、朋友对这作品提宝贵的意见。”

▲艺术家 廖真武

▲艺术家 廖真武 于活动现场在 《民国事城图》上落款签名

学术主持、批评家夏可君在开幕式致辞中谈到:“在今天这个时代还能画出这样一幅巨幅的作品,见证历程、时代标签、岁月留痕,我们从2015年这三个展览他有非常独特的主题记忆,对记忆、时间、历史的敏感,尤其是对历史的见证、对个人记忆的诚实和真实。带着这种责任感,他画了6年,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他个人的民国史,或者现代的转型史。从四个层次,广州、上海、北京、西南,从车辆、人物的面貌变化,以及从绘画性的抽象表现,又带有老照片的痕迹,又带有水上的气息。在历史的还原中最后作品要表达什么,要向我们说什么,也就是说这幅巨作现代性的意义、历史性真理的内涵是什么。我们依然还处于一个混杂现代性,我们现代性的转型仍未完成。一个充满苦难性的民族,带到我们来到这个画作面前看到苦涩的面容,以及在灰暗中走向前面的真知。”

▲学术主持、批评家 夏可君

批评家贾方舟评价说:“教科书上说,民国是一个军阀混战的时代,恰恰正是中国社会从封建王朝走向民主的时期,成为我们今天人怀念的一个时期,也成为一种思潮。大家一提民国都有说不出的滋味,这个主题非常地好。在民国时代诞生了那么多的大师,新中国之后有几个和王国维这样的人相比呢?一个也没有,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历史现象,廖先生这个作品在未来和大家见面过程中会对大家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批评家 贾方舟

批评家邓平祥评认为:“我就觉得他们那一代人的善良,尤其是对良知的教育根深蒂固的。而恰恰我们现在所失去的是良知没有了,这是可悲的。一个民族普通的良知的缺失,无论你有多少博士都是没有用的,我们现在恰恰就是没有良知。所以,廖先生这幅画我觉得在这个时候真是很有价值、真是很有意义,尤其他这个作品这么大的体量,体量是艺术的一种力量,在这种体量下是有某种震撼。”

▲批评家 邓平祥

批评家杨卫谈到:“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他有这么一个雄心,沉下心来建构这么一个作品,我觉得本身就是值得我们敬佩,这个精神就代表了艺术上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我看到作品以后,原来我也看过他的一些小作品,但是看了这个作品以后,对他完全有另外一种看法。第二,关于民国这个材料,我想补充一点,廖先生把民国作为一个主题来创作肯定是有目的,也是有针对性,针对当下的浮躁或者针对当下的平面时代,去挖掘、拓展历史的纵深,这也是一种历史态度,也是一种历程。”

▲批评家 杨卫

艺术家秦明表示:“在民国的人文景观里面群星璀璨,跟当下形成很鲜明、强烈的对比,形成一种怀旧感,是一种缺失的怀念,期待我们中国在未来有这么一个像民国时期人文的、科技的等等各方面的繁荣景象在里面出现。廖先生把人文社会的变化、变迁作一个侧面的剪影,他处理这个画面用灰白的色彩,都让人觉得如梦似幻,我觉得非常好,建筑处理的非常到位。”

▲著名艺术家 秦明

作品发布会结束后,主办方举行了“三十屏历史之印记学术研讨会”,贾方舟、夏可君、邓平祥、俸正杰、陆苇、杨卫、王春辰、廖真武、秦明、张署光、王家增、刘芯涛参加了研讨会,由批评家夏可君担任学术主持。

▲艺术家 俸正杰

艺术家俸正杰表示,我看到他第一阶段做这个作品时的状态,我是感觉他是在画一幅历史题材的、很严肃的一幅绘画。虽然我们期间有交流过,但这我是第一次看到全幅作品。现在画面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我看到的不是一幅历史画,反而是一种对待历史的闪烁其辞、朦胧迷离的历史态度。

▲艺术家 刘芯涛

艺术家刘芯涛谈到廖真武时,我们好朋友都叫他老廖,是因为我们是认识几十年的朋友。这幅画我是最真实的见证者,因为我们当时在一个318艺术区的时候,他当时谈构思的时候我还很担心,这么大一张画的定位、制作,或者最后的感觉是什么效果,我很担心。到今天为止,他的画已经经历了6年,这是一个痛苦的阶段、反思的阶段,我看到他很不容易。这种精神很不容易,从第一稿到现在大型雏形出来,从这一点来说还是非常敬佩的。四川话说他敢干,虽然个子小,这个精神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艺术家 王家增

艺术家王家增表示,如果你太想把这个画好,每幅画都很具体,反而感觉越来越紧,不是很放松。所以有时候要颠覆你自己,这样可能更自然一些,画面背景那排楼我觉得画的可以调整,包括几个柱子,白可以延伸出来。大小和画面的关系也要考虑,我觉得胆子还是要大一点,太谨慎了,力求画的完美;心打开了,就能画的更好。当然这只是我的建议,整体来说还是挺震撼的。

▲电影《妖猫传》美术指导 陆苇

作为《妖猫传》著名美术指导陆苇在谈到廖真武作品时表示,比如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经常绕不开的是某个朝代对于车架和服装的记录,当然那是礼仪性的。我们看他的大长卷,第一感觉就是民国时期的服装,交通工具的变迁和服装、人的变迁来表现民国,当然不是宏大的叙事关系,用这些细节的堆积和交错,把空间都处理掉,然后形成这样一个宏大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还是很感动人的。

▲批评家 王春辰

批评家王春辰表示,画面用这种黑白效果来描述人物创作,从创作上是有力度的,是能够打动人的。关于作品名称,我看了之后感觉从这个尺寸幅度、内容,是不是可以叫民国史诗,这个不怕,史诗讲的是历史的变化。就像荷马史诗一样,有悲欢离合,都可以构想。最后谈到人物安排、怎么定义这块,我想是要有一些讨论,或者根据大家的讨论,让这样的意图更加明确,我要描述的是可歌可泣的那一点,还是中国人顽强的生命力,还是失去的那一段今天不可企及的辉煌,让人感觉到惋惜或者悲悯式的意识。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上,所有参与讨论的嘉宾对廖真武的作品进行较为深入地探讨并给予了宝贵的意见,期待廖真武的鸿篇巨作能够早日在美术馆呈现给大众。




廖真武

1964 年生于中国四川 中国美协会员

先后就读于四川教育学院美术系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十四届助教研修班

第九届材料绘画语言创作高研班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成都

个展

2016 时光履痕 廖真武作品展 先声画廊(北京)

2016 浮城谜事 廖真武作品展 Art Futures Group (香港)

2015 浮生 · 呓象 廖真武作品展 虚苑美术馆 (北京)

2011 东镇西城 廖真武水彩作品展(上海)

2011 大湖 365” 廖真武作品私人展(北京)

2010 见证 廖真武作品巡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2010 见证 廖真武作品巡展 四川大学美术馆(成都)

2010 见证 廖真武作品巡展 深圳华美术馆(深圳)

2010 见证的历程 廖真武作品展威诺里萨艺术馆(北京)

2007 时代标签 廖真武作品展,中国深圳格丰艺术机构 ( 深圳 )

2007 时代标签 廖真武作品展,威诺里萨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07 水色豪情 廖真武作品展(北京)

2002 岁月留痕 廖真武作品展(四川)

1992 廖真武水彩画展(四川)



| 微信编辑:文蕤 |

AM 新媒体矩阵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左下 阅读原文 购买新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