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许多近几年来的朋友圈爆文,总能嗅出一股熟悉的“鸡精”味道——
不喜欢现在的专业,想休学做想做的事情怎么办?
“你已经打败了99.99%的同龄人。接下来,专心去做这件事就好了。”
三十好几的人了,不满意现在的工作,能离开小城市去更大的世界发展吗?
“最痛苦的事,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
各大自媒体纷纷引用屠呦呦获奖感言:“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
“不是鲁迅说的?”
“不是奥巴马对他女儿说的?”
“不是我说的?”
新媒体时代,各式“心灵鸡汤”换上爆款文的外衣再度蓬勃生长,加了一个更加夺目的标题,内容则换汤不换药。除了情感领域,它们又瞄上了新人群——迷茫的学生、职场女性、向往大城市的失意青年——来吧,此时不耕耘自己的人生尚待何日?
好一碗浓浓的“独立鸡汤”。此类文章往往故事虚假、充斥逻辑硬伤,但却有大把大把的读者:作者们常以“人生导师”的姿态鼓励迷茫的人们追求独立和自我,追捧者们则不假思索表示认同。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深层原因,“独立鸡汤”的盛行其实是我们当下所处时代的文化表征之一,它反映了社会的迷茫心态,也表现了个体的价值迷失。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篇文章也是一篇“鸡汤”,但它或许是一碗能帮助你思考的鸡汤。任何真正的独立,必须来自你的独立思考与选择,而不是他人观念的机械灌输。
“鸡汤”的“底料”
当
“
独立
”
受到广泛认可
“独立鸡汤”的“底料”,是当下社会广泛存在的“个人成就”崇拜,这与时代的演变有紧密的联系。
个人的“独立”价值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不被接受的。中国传统社会建立在以血缘、地缘划分亲疏远近的差序格局之上,每个个体都要为家族等集体的利益为先。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当时的人们需要依附家族维持生活,而试图打破集体规则束缚、标榜独立价值的人很难维持原有的生活。
《乡土中国》
费孝通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费孝通在研究中国乡土结构时提出了“差序格局”理论,描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以血缘、地缘划分关系远近的人际关系格局。
五四运动之后,旧有社会价值观念被重塑,独立自主成为青年人争相实现的价值。然而理想归理想,现实是现实,中国社会还未发展到能给予个人以独立自主空间的程度,每一个“娜拉”离家之后都将面对全新的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彻底出走的勇气。
到了今天,一切都改变了,尤其在发达城市。城市的发展让个人即便远走他乡也能过上过得去的生活,观念的进步让女性脱离家务的束缚进入职场。竞争日趋自由化,个体也拥有了独立发展的空间,人们越来越看重个人的成就而不是家族声誉。这时,“独立”价值才真正得以落地。
当下的社会,人们崇尚个人成功,依靠家庭被视作不够独立的表现,虽然很多人会表露对“富二代”的羡慕,但这个词在社会话语中并没有多大的褒义。然而城市能提供的岗位有限,当越来越多的追梦青年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中打拼,不如意者势必只增不减。
他们过着心中向往的“独立”生活,实际上却承受不起“独立”的代价。迷茫中他们需要他人的指引,“独立鸡汤”便应运而生了。
“鸡汤”为何“有毒”
当某种
“
独立
”
成为
“
正确
”
追捧者认为“独立鸡汤”治愈励志,反对者则认为它“有毒”反智。试试在网上搜索关键词“鸡汤+有毒”,你能看到不少有意思的例子。
“有毒”的“鸡汤”充斥了逻辑硬伤。“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请三思,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只会普通人带来一段“吃土的日子”;大学成绩好有什么用,小布什当年拿C也当了总统!可是亲爱的别忘了,人家一家都是干什么的;渔夫打渔最后也是为了晒太阳,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晒太阳?打渔有钱了还可以选择干别的,不打渔只能一辈子晒太阳最后饿死。
这些问题在那些标榜独立价值的鸡汤文中同样存在,它们往往只能起到情绪安抚的作用,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无论教导个人像“屠呦呦”一样用追马的时间去种草,还是鼓励放弃当下的生活去更大的世界探索,这些“爆款文”都有着相似的套路:传统的价值不能干扰个体价值实现,你要独立,最终你会像这些人一样成功……可是成功只是因为追求文中所谓的独立吗?追求独立的过程中,是成功者多还是失败者更多呢?读这样的故事,只能帮助读者更心安理得地在生活中纠结下去。
《伤逝》
鲁迅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原著小说,是鲁迅小说《伤逝》的现代版。《伤逝》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冲突家庭束缚追求婚姻自主,但是旧有社会秩序不被打破,个人独立解放只是空谈。最终,涓生和子君一“伤”一“逝”。
不过逻辑硬伤并不是“独立鸡汤”最大的问题。其最“毒”之处在于,它将特定的独立形式与独立价值绑定,让某种“独立”成为必须遵守的“正确”。
这在鼓励女性独立的鸡汤文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世面上流行的很多面向女性的“独立鸡汤”往往要求女性事业有成、经济独立,不可以当家庭主妇,不能被家务劳动、照料孩子等琐事牵绊。但是这些文章所传达的独立理念过于片面。女权主义运动发展至今,女性追求的独立早已不只是职场上的同等对待,而是与男性平等的独立选择权,无论是成为家庭主妇或职场女性,外界都不该设置障碍。
在很多“独立鸡汤”中,“独立”退化成一种形式,个人必须要按文中提到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忽视个人的自主权。当某种特定独立形式一旦成为一种“正确”,只会让更多人在随大流的跟风之中迷失自我。
其实每个人对于“独立”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有人认为在大城市依靠自己打拼是一种“独立”,那么回小城市依靠家庭人际关系网过上自己满意的生活何尝不也是一种“独立”呢?只要人格保持独立,能够自主做出决定,何必在乎形式。
“鸡汤”与“利益”
迷失其间的不只是追捧者
一种文体的流行往往意味着它具有庞大的目标受众。“独立鸡汤”背后站着一大群对未来迷茫、相对较为弱势的群体,他们需要这样的文章来鼓励自己坚持度过当下不如意的生活。
然而“鸡汤”美味,却远远谈不上营养。受简单的逻辑引导,很多人在接受“鸡汤文”传达的独立价值时,并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阅读此类鸡汤能让自己一时得到精神上的解放,但那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自我认同——你所标榜的价值或生活方式并不合适你,然而你却以坚持这种价值为荣并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最近网上流传一则故事,说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听到自己的母亲抱怨,如果当初没有送儿子去上学,现在他就会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主角听了毛骨悚然,评论道:对不起妈妈,我的人生不会掌握在任何人手里。评论里有人揶揄道:看着亲人故去泪流满面,拿起手机打赏人生导师,再到朋友圈里转发——《我的人生不会掌握在任何人手里》。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陆洋 等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1月
上述评论所描述的,正是那些不假思索、失去判断能力的“鸡汤追捧者”。世界上不止一种独立的方式,而且每一种独立活法都是优劣并存的,选择之前个人必须思考清楚,哪一种活法的代价自己能够承受。
有人说“鸡汤”是应大众文化需求诞生的产物,为什么大众不能有自己的读物,非要迎合精英的价值?大众确实有权利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化,但将“独立鸡汤”式的读物等同于大众读物是否本身就带有精英式的鄙夷立场?这将大众独立思考意识置于何地?
其实,在“鸡汤”中迷失的何止是追捧者。流量市场中,在利益驱使之下,部分创作者们不也放弃了专业素养,加入了“有毒鸡汤文”的炮制大军。
它们确实获得了可观的追捧者,但也失去另一类读者。然而这些只能短暂起到情绪安抚的文章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君不见,曾经的爆文过不了多久,都在互联网的内容浪潮之中,销声匿迹。
励志大师、“心灵鸡汤”鼻祖杰克·坎菲尔德的代表作,《心灵鸡汤》系列被翻译为47种文字、全球销量过亿。但随着“鸡汤”文的发展,“独立”已经取代“治愈”、“温暖”成为最新的鸡汤必备要素。
尽管存在专业价值迷失的问题,“独立鸡汤”的创作者依然属于既得利益者。10万+爆文的数量越多,意味着变现潜力更大。实际上,有很多创作者并不在乎自己的文章立论是否站得住脚、是否符合现实。他们更多关心的是读者爱不爱看,阅读转发量是否可观。因此“独立鸡汤”通常观点偏激、言辞锋利,字里行间情绪满满却缺少有力的论证。
而损失最大的永远是那些轻信独立鸡汤的忠实拥护者。看文一时爽,盲目跟风的人们总有一天深陷“火葬场”。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除了抱头痛哭之外无能为力。“独立鸡汤”不会为这些选择买单,等到将来你要为这些选择付出代价的时候,它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每个人都应该明确自己的选择意味着怎样的代价,跟风只能自食恶果。“独立”不是人生导师文章中的一句“口号”,也不是哪个路人甲的故事能阐释得清楚的简单道理,它意味着选择的智慧、承担的勇气。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万斋;编辑:走走。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可以点击“
阅
读原文
”
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