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无往不利
投资,相时而动,方能无往不利,讨论房产,股票基金,互联网等方面的投资机会
51好读  ›  专栏  ›  无往不利

建立1个亿业务的几条科技树(2)

无往不利  · 公众号  ·  · 2019-06-10 06:44

正文

建立1个亿业务的几条科技树(2)


一个亿,到底是什么尺度?

离我们很遥远吗?

对于个人和家庭单位来说:

很多很多。

对于一个大点的公司或者公共事业来说:

很少很少。

前几年,一公里的高速公路的修建大概就是一个亿的水平。

现在物价涨了,可能需要的就更多。

一个普通的楼盘,可能就需要几十亿,这个楼盘的负责人管理的就是几十亿的生意。

一个大学毕业生,到一个大点的公司工作,可能他上面几级的主管,就是管一个亿的业务,说不定还经常见到。

只不过,这名大学生,是这一个亿业务中的一颗小小螺丝钉。

那么,如果问这名大学生,想不想升值加薪?

答曰:要的,要的。

能不能管理几千万的业务?

答曰:什么?几千万的业务,想都没想过啊。

有的人,一辈子都是一枚螺丝钉,工作了十几年,对于自己所负责的业务到底是怎么运转的,自己在中间担当什么样的角色,自己主管的压力来自哪里,和哪些部门是什么利害关系,都是搞不清楚的。

这样的人,怎么能升职呢?

所以,即使从打工的角度讲,具有这样的视角,也是对升迁有好处的。

这也就是说,如果一名大学生的志向是升到某个主管的位置,多多少少都需要这种视角和思维,而且并不是很遥远。

只是这个视角和思维,就已经难倒很多人了。

对于很多公司来说,面试的时候就是重点就是考核毕业生的基础技能和思维,因为一个大学毕业生会的东西实在是有限。

最近,IT圈的新闻是,微软的重新崛起,靠的就是全面转型云业务和移动业务。

这个和微软现任CEO Satya Nadella的坚持是分不开的。

Satya Nadella是技术出生,但是现在却已经具有带领微软全面转型的能力。

微软是怎么招到这些人的?

微软以前面试程序员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考题,比如说请给出亚马逊河每年的流量有多大?或者,请给出中国有多少只鸟?

就是这样的面试题。

觉得很莫名其妙,是吗?

其实别人并不在乎你给的答案准确不准确。

而是看你的测算过程,建模的思路。

水平高点的,能算出一个和真实数据在一个数量级。

水平再高点的,能达到前几位数字完全和真实数据匹配的。

这玩意,能决定国运呢。

比如二战,美国对日本核爆后,日本就测算美国到底还有几颗原子弹。

因为如果美国已经没有原子弹了,那日本还是可以硬扛,扛到有条件投降。

毕竟,按照前面日本和美国在各个岛屿作战的情况来看,美国的伤亡也会很大,所以可以谈条件。

有条件投降和无条件投降,这个差异还是很大的。

但是,那个接受任务的科学家,根据美国原材料的储量,测算出一个巨大的数字。

本来,政客们对于投降不投降,分歧很大,看到这个数字,傻眼了。

其实,美国已经没有原子弹了,再造,还是需要时间的。

再说一个栗子,NASA发射到冥王星的探测器,其飞行时间,和预测相比,只差了1分钟。

这个并不是数学,而是对现实建立模型的能力。

对于市场,建立模型,这也是一样的。

比如,对于房产市场,有各种各样的分析,各种观点,这些观点,还往往都是冲突的,看多了就搞糊涂了。

但是你用Marketing的视角看,就清晰很多。

对于一个市场,你先打开看,看分成哪几个细分市场。

每个细分市场,对应什么样的客户,客户都有什么特征和需求。

你再测算一下,这个市场容量有多大。

在这个空间里面,玩家有多少,分别是什么分布。

再看看你的资源和禀赋,能在这个空间能占多少份额。

然后,就看看这个细分市场将来的演化、空间变化是什么样的。

接下来,就能确定你采用什么策略了。

比如,买房子,我们先看看市场上的主力,到底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外地人主要分为哪几种,把这些事情搞清楚。

我们现在买的房子,几年之后卖出,只要这个房子所对应的人群需求是扩大的,那你就有机会卖到高阶。

你去看一些咨询机构的报告,比如Gartner这样的,也都是这么分析的。

说起来简单,关键是要活学活用。

得在大机构混几年才能学会,一般人都没这机会,所以,大家在市面上看到这类分析就很少了。

我们再来看这张图,再简化一下

我们将模型简化为如下几种

大象级

鹿级

兔子级

老鼠级

苍蝇级

再看这个表格

我们可以看出来,客户越是多,产品就越要通用,传播成本就要越低,如果不是这样,随着业务的扩张,成本就会越来越高,将整个利润都耗尽。

一个字总结,就是流量。

客户越是少,单价就要越高,客户的留存率就要越强,定制化就越强,因为负担得起。

这个市场,流量反而不是那么重要,而是客户关系。

在市场上,往往是前面一种位于低端市场的公司进攻位于高端市场的公司。

像IBM这样的巨兽,想找到合适的草场,并不容易,同样的笔记本业务,它自己做,就是亏的,但是卖给联想,联想就是赚的。

因为IBM就是擅长做高单价、高利润的业务,这个都写到基因里面了。

纯搞房产,更像后一种业务,别看搞房产好像很土,这是高级业务。

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一、苍蝇级

我们以微博为例,微博的粉丝,价值是比较低的,苍蝇蚊子肉。

一般来说,就单个的粉丝价值来说,鄙视链是这样的:

公众号>知乎号>微博号>头条号>UC号

微博和公众号的粉丝价值比是10:1左右,可能这个比率还要高,因为微博僵尸粉很多。

一个100万粉丝的微博V和一个10万粉丝公号的V,咖位是一样的。

但是,知乎号,喜欢搞知识付费,可能还不如微博号赚钱。

为啥?

架不住别人微博的粉丝量大啊。

别人微博大V,直接接广告或者卖产品,粉丝多的话,赚钱多多。

比如早期微博的时候,有不少人,也没啥学历,就开始玩。

具体是搞很多小号,再精选内容,互相转发,病毒式的传播。

这个工作很累的,每天搞到半夜1-2点,一点也不轻松。

还真有不少人做起来了,大家现在去看,微博几十万、上百万粉丝的多的是。

做的比较成功的,比如那个xx冷笑话,创始人屌丝出身,都上新三板了。

这不是上亿的业务,这是什么?

可惜不是你啊。

如果大家要做这方面的, 首选微博还是微信公号呢?

我建议是微博。

因为新浪是个老牌门户网站,主业是媒体,微博是其核心业务,投的资源多,对培养V也比较重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