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自然项目(面上、地区和青年
C
类项目)已经正式提交,后续将进入形式审查、函审以及会评,所以对很多申请人来说已经正式进入“休息”阶段。当然,也有一些申请人会提前准备,特别是文章基础一般的申请人,考虑到文章基础在项目申请中的重要性(之前我们说过
很多评审专家在评审时,先看题目、摘要然后就到申请人文章基础部分:
申请书都写完了?从评审角度看申请书的修改重点应该放在哪里?(1)
),所以评审的这半年也是大家准备科研代表作的关键阶段,因为真正到了
12
月份、
1
月份文章来不及也没办法了。
另外,从
2025
年提修改建议的申请书质量来看,虽然申请书质量(如排版、图的美观度)等都还可以,但是我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申请书的假说或者研究内容还不够严谨和有特色:
如科学假说有硬伤,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研究“代谢重编程”、“细胞死亡”、“细胞间交互”等方向的“坑”(
有很多人喜欢用“代谢重编程”报项目,但是坑太多了……
;
研究“配体-受体”在“细胞间交互”的另外一个“坑”或者“亮点”
;
研究细胞死亡的注意了:如果这个问题考虑不到,基金很大概率被毙!
)
,主要体现是逻辑不够严谨或者缺少关键的预实验。
再如
项目太“套路化”和“方向扎堆”
,比如我们之前说过的“蛋白乳酸化修饰”等,从而让专家觉得“换汤不换药”……等等(
文章基础一般的申请人,该用什么策略拿下国自然?
),但是这些问题在最后阶段已经来不及了。不过这些问题有很多是去年我们直播的时候提到过的,希望能帮大家避坑。
最后,从下周六
(3
月
29
号
)
开始,我们再把直播讲起来,时间还是晚上
7
点,这次我们直播的主题是:
准备明年的国自然需要做哪些事情?
不过大家也不用担心,不会泛泛而谈,将聚焦一个关键话题:
前期文章研究
A
基因发了
SCI
文章,后续还想延续,有哪些角度可以考虑?
我将大致分享
5
个角度,期待与大家的再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