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下本篇结论,表舅觉得标题这个传闻,
不可能发生,更不应该发生
(注意这个“更”)。
其实这事上周就开始有传了,线上线下都有,最后落到一张疑似文件内容相关的图,图片我就补贴了,反正其中有一句话:
“
商业银行.
.....
不得代理销售私募投资基金
或通过借道其他持牌金融产品的方式,变相代理销售私募投资基金。”
这里的不得代理销售私募投资基金,当然就是指,不允许银行继续代销私募产品,而后面的“通过通道...”,指的是由于单一私募产品有200户等限制,所以前几年盛行的TOF等模式,也就是上层向客户销售200个信托产品(Trust),然后200个信托产品再买入同一个私募产品,从而最多可以容纳200*200,4万个客户。
先说其一,不可能发生。
因为,之前中央
已经定调过了,“各部门要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措施,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
凡
是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应事先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和金融运行”,如果规定银行不得代销私募,主管部门肯定是国家金管总局,那么,禁止银行代销私募基金,有没有和证监会协调?是否符合活跃资本市场的政策预期?
算不算收缩性政策?
之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出个网络游戏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就能把市场吓尿,倘若真的禁止银行代销私募,那就不是吓不吓尿的问题了,而是釜底抽薪,
属于直接从资本市场抽水
。
经典小学数学题,有一个水池,它分别有一个排水管道和一个放水管道,打开放水管需要6个小时才能放满,打开排水管道时3个小时就可以放光,请问,当同时打开两个管道时,需要多少个小时可以放满一池子的水?
证监会要活跃资本市场,出台政策吸引增量资金入市,就是那个放水管,难得要死,结果那边直接开个更大的洞排水,这不合理吧?
所以,常理判断,这不可能发生。
再说其二,不应该发生。
最近严抓退市,今天ST和微盘股继续大跌,如果这些都是改革的代价的话,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但私募作为资管生态的一环,它可能确实有这般那般的问题,但哪个行业没问题?你逐步改进不就好了,比如今天传出的,沪深两个交易所,考虑暂停对量化基金等部分机构提供深度证券交易数据,我觉得这个长期来看也没问题,一方面保证了对全市场所有参与者的公平性,另一方面量化在高频方面的超额下来,你还可以继续做基本面量化嘛,这个规模大了,对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实更有帮助。
但你直接把它重要的负债端给断了
,那么这个本来就不太平衡的生态会不会继续崩溃,会不会有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综上,我觉得传闻的事,不可能发生,更不应该发生,我问了几家总行私行条线的,也都说没听说过。
但倘若真的发生了,那就当“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这句话是放屁好了。
......
聊两个市场的热点哈,分别是A股和债券的。
1、A股方面,万马齐喑,惟有芯片。
具体原因前两天一直在说,退市趋严,一方面导致部分资金继续剁微盘股,使得市场整体比较脆弱,另一方面上面说的,今天传的监管对量化基金等部分机构提供深度证券交易数据这些消息,也会对私募的各类策略产生直接影响,另外就是海外的消息,整体传出来,对我们也没那么友好。
今天,全市场跑得比较好的ETF,主要是
芯片和军工
,下图,领跑全场的,是之前和大家提过几次的,
中韩半导体ETF
,513310,马上又要创历史新高了,前两大个股,是韩国的三星电子和海力士,这都是全球最领先的芯片半导体相关企业。
表舅跟投的,“表韭量化指增”基金投顾里,年初开始就拿着
科创芯片
ETF,这个和大家之前也说过,主要是两个逻辑:
一是全球半导体行业有明显的周期属性,上行周期一般持续2-3年,下行周期1年左右,这个周期测算,历史来看很准,从2023年9月开始,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连续多个月新增,说明目前处于
新一轮的半导体上行周期
;
二是在具体方向上,三期大基金超预期落地,大家也可以看到,国家希望通过在半导体和芯片方向砸钱,追赶上国外,而芯片有三个主要环节,分别是
设计、制造、封测
,其中设计和制造的技术含量高,国产化率低,所以要攻关的主要是这两个方向,而科创芯片在这两个方向的比例是所有芯片相关指数里,最高的,这是表舅选择科创芯片方向的逻辑。
而这个中韩半导体ETF里,包括了韩国的半导体芯片企业,本身就是在
设计和制造方面领先的
,相当于在半导体行业的上行周期,价值量是最高的,利润弹性也是最大的,所以是非常好的投资标的。
比如除了大家更熟悉的三星电子,市场也很看好
海力士
,HBM3E进展和美光一起领先,从资产负债表上看到的客户预付款情况也很好,一季度合同负债 + 预收款合计为2.8万亿韩元,环比增长接近70%。
但只有一个问题,这个ETF虽然有联接基金,但是
联接基金规模不到1亿,所以进不了基金投顾池
,非常蛋疼啊,大家如果看好芯片方向的话,能不能一起帮忙买一点这个基的联接基金啊,A份额和C份额的代码分别是019454,019455,基金公司自己也麻烦给点
力
啊,季末拉几千万机构的钱进来,就能到1亿了。
2、刘煜辉的讲话,稳步下行的债市,以及一年期的纯债产品到底应该怎么定价?
上周传高善文的讲话,今天传刘煜辉的讲话,我今天看了一下原文,没啥好给大家摘要的,平平无奇。
就是刘煜辉说了一个数字,错的有点离谱,原话说:
去年10月份的时候,比如我们一个四线城市的地方债,那时候的
收益率百分之十二三很常见
。但是现在一个四线城市的地方债,资金甚至好多倍的申购,直接把这个利率降到了2.5,这个背后反映的就是资产荒。另一方面反映政府类的资产供给严重的不足。
结论是对的,但是,如果他说的地方债指的是地方城投债的话,去年10月份,哪里还有四线城市的城投债有百分之十二三的收益率啊,还很常见,完全没有的事。
但债券收益率在央妈再次喊话后,又继续下,下图,而且今天
3-7年下的特别多
,说明大家知道央妈关注的更多是长端(10年、30年的利率),不希望长端过快下行,曲线过度平坦化,但大家钱也是真多,那就悄悄买央妈没这么关注的其他期限好了。
表舅之前在《
银行理财业绩基准太高了?
》提提过,按照目前的市场资产价格,纯债类的理财,如果不过度下沉,
一年期理财的合理报价,在2.2-2.4%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