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东西儿童教育 ID: eastwest_edu近年来教材和中高考中文言文的比重和难度确实在不断加大。
如上海市中考语文卷的文言文部分为40分,占比27%,各省高考卷文言文占比也在22%以上。
从题型上来说,除了传统的虚词、实词、文章理解,像断句这类考察“硬功夫”的题目也在不断增加。
不管未来教材和考试如何变化,有一点始终是不变的: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普遍最让大家头疼的部分。
很多家长反映:现代文还能辅导一下,文言文,还是算了吧......上学的时候学的基本还给老师了,现在跟娃是同一起跑线。
除了不知道该怎么抓,也不知道应该什么时候开始抓。早了吧,怕娃理解不了,伤害兴趣,晚了又怕把娃给耽误了......
01首先,文言文之所以让我们头疼,根本就在于文言文根本就是另一种语言。
可能你要说了,文言文也是汉语,用的也是汉字,无非是古代人使用的汉语,怎么说它是另一种语言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给大家讲讲曾经踩过的坑。
记得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现在已挪到了五年级下册),里面有一句:其实味不同。
为什么我会对这句话印象这么深呢?
因为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其实味不同”中的“其实”理解为表示实际情况的“其实”。
所以这句话我一直理解的是“其实味道并不相同”,直到一次考试做错了题,才发现“其”和“实”原来是两个词!
“其”是“它们的”,“实”是果实,合起来这句话就是“它们的果实味道不相同”。
我想用这个例子说明的就是:
文言文是由一个字一个字组成的!
因为文言文的主要组成单位是单字,所以几乎每一个字都有单独的意思。
文言文主要是以单字为单位的,而现代汉语主要是以词语为单位的。
我们随便把一篇文言文翻译成为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比原文长了许多,这就是因为很多单字都要翻译成多字词语。
学英语时我们强调英语思维,因为我们知道英语是另一种语言,它的思维方式肯定不一样。
但我们学文言文的时候,潜意识里往往仍然是现代汉语的思维方式。
带着这种思维方式去学,就会驴头不对马嘴,总感觉有啥地方不对。
关于文言文的组成单位是单字这一点,再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比如我们现在说的“衣裳”就是指衣服,但在文言文里其实“衣”和“裳”是不同的,“衣”指上衣,裳(读cháng)指下衣,形状大概像现在的裙子。
《诗经·绿衣》里有“绿衣黄裳”,指的就是绿色上衣黄下裳。
再比如“妻子”现在就是老婆,但在文言文中指妻子和儿女。
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两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里的“妻子”不是老婆一个人,而是一大家子。
这两个都是名词,再给大家举个形容词的例子。
我们现在说一个人没有底线会用“卑鄙无耻”,但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先帝不以臣卑鄙”,丞相是做了什么缺德事了吗?
请大家先按捺一下吃瓜的冲动,因为这里没有瓜!
其实,这里“卑”和“鄙”是两个字,“卑”指“身份卑微”,“鄙”指“见识短浅”,丞相就是日常谦虚而已。
知道了文言文让我们头疼的原因,接下来的问题就自然是:我们该怎么办?
中肯的建议是:
首先,要一个字一个字抠,就不能只借助译文,因为那样容易囫囵吞枣,忽略对单个字的理解。
因为文言文的译文通常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直译的,往往要补充、省略、改变语序。
不看注释只看译文,就跟学英语只看译文,不看单词表一样。
《礼记》对“大同”社会的描述里有一句:选贤与能。
如果直接看译文“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很容易按现代汉语的理解习惯把“与”理解为“和”,把“选贤与能”理解为“选贤和能”。
但如果先看注释,就会发现“与”的注释是“与(jǔ),同‘举’”。
原来“与”在这里同“举”,也要读“举”的读音,是与“选”并列的动词,就是“推举”的意思,。
所以阅读文言文,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先看注释,看了注释如果还不能理解,再看译文作为参考,结合注释弄清楚每个字的意思。
为了弥补注释的不足,要勤查字典。
有时候,注释为了便于理解,并没有对应到单字,而是在解释词语或句子。
比如人教版《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里的“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这里是把“练囊”注释为“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而没有把“练”单独注释为“白色薄绢”。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勤查字典。
凡是在文言文中碰到不知道确切意思的字,就査字典。
字典里一个字通常会有很多义项,不需要全都看,只找符合文中意思的那个义项看就可以了。
如果感兴趣还可以看看本义,就是这个字本来的意思,其他意思都是从这个意思里引申出来的。一般来说本义都是该字的第一个义项。
这里给大家推荐3个字典:
这本书收录了6000多个古汉语中的常用字,编写者是著名语言学家,又是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所以字典编排十分符合初学者的需要。可看做常用字字典的升级版,收字12500多个,是当今古汉语字典的权威之作。这本书是繁体字,需要有一定的繁体字积累。这是一个网站,非常好用,还收有《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的电子版。查字典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可以知道很多字的来龙去脉,收获很多恍然大悟,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当年就酷爱读字典。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 东西儿童教育(ID:eastwest_edu):一群行走于中美两地的家长,用心带娃,用心观察。每天分享美式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心得、国内教育实践,为3-12岁儿童家庭提供走心、专业、国际化的教育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