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还能不能发微信朋友圈?

曹将  · 公众号  ·  · 2024-04-08 20:00

正文


作者:曹将
编辑:泽涛

01


一位朋友因为在朋友圈发了很多游玩的照片,被领导约了谈话。

领导倒也不是责备他,只是好心提醒:不要让其他人觉得你不务正业。

朋友很愤慨:我的朋友圈难道不由我掌控?

当然,理智终究会战胜情绪。

后来,他朋友圈的内容少了,微博上的内容多了。


02


还有一位朋友也是类似的结果,但原因不同。

他经常要跟别人商务谈判,平时对话聊天都是一副一丝不苟、严于律己的形象。

但我们都知道,私下时候他就是一个二货,照片是鬼脸,标准老司机。

为了维持自己的形象,他的朋友圈内容,主打一个「职业感」:转发行业新闻、公司通稿。奥,头像也是标准的天真蓝出品。


03


职业感的一个极端,就是营销感。

当你打开他们的朋友圈,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你不是他的朋友,你只是他的「私域」。

有商品折扣的,每个都便宜得让人想冲动消费;有保险销售的,人生原来有这么多变故,保险是最佳的屏障;有二手房销售的,每一套房都是笋盘;有分享个人 IP 打造的,他又做成了什么,真厉害。

或许他们有另一个号吧,只是你加的刚好是他们的工作号。


04


朋友圈里,有一类角色是鉴别师。

谁发了一张照片,他立马能判断出此人在何地。

谁发了一张人像照,他也立马能判断出修图程度,甚至能找出脸部哪里没有推到位,以及腿是否有被拉长。

他们是朋友们害怕的对象,毕竟你只是图个赞美,而非图个真相。

有一类角色是博爱者。

他们会给每一条动态点赞,这个过程有点像批奏折,「已阅」。

有一类角色是他人羡慕的对象。

他们总在游山玩水,他们总在住高档酒店,他们总在不同的风景里留下人生的璀璨时刻。每当看到这些画面,大脑中总会蹦出两个感受:

1.他们不用工作吗?
2.他们的生活真的是诗与远方。

直到——后来我知道有的人,会把一次旅行的照片分多次发布。

奥,原来这是策略,而非生活。

还有一类角色,他们会把小心思包装成小确幸。

他们会在凌晨时分,发出一张加班照,电脑上是看不清字的 Word ,配上一段考究的文案:终于完成,期待明天。

他们会在一个美好的周末,发一张从公司窗户处向外看到的美景,文案可以省略,此处无声胜有声。

他们会转发他们公司的每条新闻,还会配上感情真挚的文案。一年后,突然发现新闻的公司主体变了,文案依然热忱。

嗯,都是他们想要别人看到的模样。


05


我一直觉得微信团队很擅长洞察人心。

就拿朋友圈来说吧,你可以设置三天可见、最近一个月可见、半年可见、全部可见。

最有意思的是「三天可见」。为什么不是阅后即焚,一天或两天,而是三天?可能是它满足了一种阶段性展示的动机。

你想啊,发了一张旅行照片,一天之内被 50% 的朋友看到,两天基本上全部看到,你还要花半天去回复他们的赞美,他们还要给你回应。这样算来,三天刚好。

赞美都收集完毕,你也点到即止。

你也可以设置谁看不了,以及谁可以看。

有心(耐心)人士便可以给不同的朋友设置不同的标签,之后便可以向不同群体展示不同的一面。

过也难免出现「漏网之鱼」,比如你并不知道标签 A 里的人和标签 B 里的人有交集,当他们聊天提起你的某张照片时,突然发现你屏蔽了某群人。

被屏蔽的人终究会有失落:原来,他被特别对待。


06


你能逃离朋友圈吗?

我试过。在一段时间里不发,也不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