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人物  ·  拜登进军好莱坞,牵出大佬背后的大佬 ·  18 小时前  
BioArt  ·  ​Science | ... ·  20 小时前  
生信菜鸟团  ·  基因的功能推断之单细胞亚群的特异性高表达 ·  3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新年最值得读的10本书,还好没有错过 ·  4 天前  
生物学霸  ·  女生们在偏学术的场合应该穿什么?跟着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64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1-28 13:01

正文




四十八愿分类

辨愿数


我们了解四十八愿,就是要知道阿弥陀佛因中发愿的殊胜,果上净土更加殊胜,成就的佛身、救度众生的功能也是特别殊胜,由此增加我们的信心和往生的喜乐。


弥陀别愿之愿数,诸经有异。


《大经》同本异译之《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为二十四愿,《无量寿庄严经》列三十六愿,《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四十八愿,《悲华经》五十二愿,梵文《无量寿经》四十六愿,藏译《无量寿经》四十九愿。


其中古来诸师皆以康僧铠所译之《无量寿经》为正,此经即说四十八愿。又,《观经》中品下生“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二者相符。


弥陀别愿的愿数,各经记载不一样。这是由于翻译的人不一样,还有传说的场景、次序不一样,有简有略。愿数多少都有出入,有的综合,有的分列。


“其中古来诸师皆以康僧铠所译之《无量寿经》为正”,也就是我们的正依经典。


又,《观无量寿经》中品下生中有“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这样二者相符合。


我们都是说四十八愿,成为通说。

明分类


(1)大分三类


四十八愿大分三类,即:


一、摄法身愿


也称摄佛身愿(法身即是佛身),即法藏比丘发誓将来成佛时,其身具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获诸佛称扬之愿,包括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


二、摄净土愿


法藏比丘发誓将来成佛时,其国土无一切烦恼,纯然清净,庄严完备,超出一切世间之愿,包括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


三、摄众生愿


法藏比丘发誓将来成佛之时,十方世界一切菩萨、声闻、缘觉、人、天,乃至三恶道众生,皆悉来生其国,受其教化,普皆成佛之愿,即除上五愿之外,余四十三愿皆是。


四十八愿大分三类,也就是:


一、摄法身愿


“摄”就是摄属,包括摄受、摄持。摄法身愿,也称为摄佛身愿,就阿弥陀佛本身所发的誓愿,他要成为一尊什么样的佛,包括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法藏比丘发誓:“将来成佛的时候,我要成为光明无量的佛身,我要成为寿命无量的佛,我要成为诸佛所称扬的佛。”这是摄法身愿——有关佛本身的三条愿。


二、摄净土愿


就是说,阿弥陀佛要成就的净土是怎样的殊胜、超越。


“法藏比丘发誓将来成佛时,其国土无一切烦恼,纯然清净,庄严完备,超出一切世间之愿,包括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这两条愿是专门就净土所讲的,叫摄净土愿。


三、摄众生愿


“法藏比丘发誓将来成佛之时,十方世界一切菩萨、声闻、缘觉、人、天”,“十方世界”,这是摄受的范围;众生的类型呢?“菩萨、声闻、缘觉、人、天”,这就是所谓五乘众生,乃至三恶道的众生,显示摄受范围之广泛。


“皆悉来生其国,受其教化,普皆成佛”,这叫摄众生愿。就是说,“十方所有世界众生,我要怎样利益他,怎样摄取他到我的净土来。我的净土怎样地殊胜、优越,到了我净土来之后,我要赐予他们怎样的利益”。除了上面摄佛身愿、摄净土愿之外,这四十三条愿通通是摄众生愿。


(2)摄众生愿细分


①先开为五


其中摄众生愿细分为五:


一、摄自国人天愿。共十七条:前十一条愿及第十五、十六、二十一、二十七、三十八、三十九愿。以弥陀净土称自国,弥陀净土之外称他国。凡经文说“国中人天”即为自国,说“十方世界”“十方众生”“他方佛土”等即为他国。


二、摄声闻愿。即第十四“声闻无数愿”。愿文并举声闻、缘觉,即是摄二乘之本愿。


三、摄自国菩萨愿。共九条: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四十、四十六愿。


四、摄他国凡夫愿。共七条:第十八、十九、二十、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七愿。


五、摄他国菩萨愿。共九条:第二十二、三十六、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四十七、四十八愿。


这四十三条摄众生愿,细分又可以分为五类。善导大师说“五乘齐入”,我们大约就按照这五乘来分:


一、摄自国人天愿


共有十七条愿,是摄受阿弥陀佛本国人天的愿,也就是前十一条愿,从第一国无三恶道愿、第二不更恶道愿,一直到第十一条愿;再加上第十五、十六、二十一、二十七、三十八、三十九,一共十七条愿。


“以弥陀净土称自国,弥陀净土之外称他国”,凡是经文当中说到“国中人天”“国中菩萨”等“国中”之类的,这是自国的;说“十方世界”“十方众生”“他方净土”“他方佛土”等等,就是他国。


二、摄声闻愿


我们没有分开说“摄自国声闻”“摄他国声闻”,而是含在一起,这是第十四“声闻无数愿”。他方声闻往生极乐,靠这条愿摄受;到极乐国土的声闻如何如何,也是靠这条愿。


“愿文并举声闻、缘觉,即是摄二乘之本愿”,虽然讲声闻,其实是包含声闻和缘觉,所以这是“摄二乘之本愿”。为什么提这一点呢?因为《往生论》里说“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这里是要说明,二乘的人都在这条愿的摄受之内。


三、摄自国菩萨愿


自国众生分为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共有九条愿: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四十、四十六愿。就是“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如何如何,如果不能这样,“不取正觉”,愿文的格式是这样的。


前面三条愿摄自国,是关于阿弥陀佛净土众生的。


后面这两类摄他国,共分为两类,摄他国凡夫愿和摄他国菩萨愿。


四、摄他国凡夫愿


共七条,我们所说的本愿——第十八愿就是,第十九、二十愿也是,还有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七愿。这七条愿,从愿文看,或者说“十方众生”,或者说“诸天人民”,或者说“其有女人”,这当然都是指凡夫,甚至也包括三恶道。凡夫的范围很广泛,不仅指人天道。


五、摄他国菩萨愿


共有九条,其中就没有摄他国声闻,摄他国声闻含在第十四愿里面。这九条愿是第二十二、三十六、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四十七、四十八愿。


②后合为二


合即为二:一摄自国众生愿,共二十七条;二摄他国众生愿,共十六条。


这五类如果合起来就分为两类:一是摄自国众生愿,共二十七条;二是摄他国众生愿,共十六条。这些都像作统计一样,大家可以对照愿文去看。


一、摄自国众生


摄自国者,为在极乐得益。虽分人天、声闻、菩萨,然彼国乃“大乘善根界”,为纯一大乘境,人天非实人天,声闻非实声闻,但为顺余方俗,即:约受乐,说为人天;约证寂,说为声闻;约上求下化,说为菩萨。自国人天中,第一、二、十六愿为离苦,其余各愿为得乐,尤以第十一“必至灭度愿”,誓往生者,悉皆成佛。


什么叫摄自国愿?就是摄护众生在极乐本国得利益。虽然分为人天、声闻、菩萨这几项,因为彼国乃是“大乘善根界”,为纯一大乘的境界,所以人天并不是真实的人天,声闻也不是真实的声闻。那为什么这样称呢?“为顺余方俗”。如果要讲佛的境界,没有语言可以表达,没办法讲,只好顺我们的习俗讲。


佛陀要“顺余方俗”,也要表达他的意涵,就是说,极乐世界的每一个众生,都可以叫作人天,也可以叫声闻,也可以叫菩萨。如果从受乐这个角度,就讲人天。


有的人是声闻根性,他就希望入寂灭境。从这个立场,只要到了极乐世界,都可以入寂灭境,那就可以称为声闻。


如果从上求下化、度化众生的角度,极乐世界的众生发心很大,都有这样的功能,就称为菩萨。


所以这是立体的,是复合体,同样一个众生,从受乐的角度讲,他快乐无比,“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就称为人天;他不是躁动的乐,而是寂灭的乐,所以又可以称为声闻;虽然是声闻寂灭,但是他发了大心,可以分身十方度化众生,上求下化,同时不离寂灭,不离道场,心不动本寂,仍然在寂灭境当中,所以他又是菩萨。


其中自国人天当中,第一、第二、第十六愿为离苦。


第一愿: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第二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这两个愿是离苦,是离实际的苦。


第十六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第十六愿是离名声的苦,不要说实际的苦,连恶的、苦的名字都没有。这是离苦。


其余各愿是得乐,其中尤其是第十一“必至灭度愿”,是说所有往生的众生,法藏比丘发愿说“到我的净土,通通都可以成佛”。


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成佛,这是法藏比丘发愿所保证的,不去则已,一去就成佛,想不成佛都不行。


为什么到了极乐世界相貌都一样呢?是因为内心所证悟的境界一样,外相是内心的反映。为什么内心境界都一样呢?是因为阿弥陀佛平等给予,赐予的利益是一样的,都是靠佛力。那为什么都一样?阿弥陀佛平等利益,到极乐世界得平等利益,这完全靠佛力,从这点就看得出来。身体颜色也一样,发出金色的光明。


极乐世界有这么多好处,我们看完之后谁还要这个臭皮囊?还要生病,吃少怕营养不够,吃多了还会得病。病从口入,不吃还不行,吃了也不行。


到极乐世界就不一样了:


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想吃饭的时候,食物就飘来了。虽有这个食物,并没有一口一口地吃下去,看见颜色了,想到了,营养都已经有了。极乐世界的风一吹,法身自然滋肥起来,根本就不需要吃了,都不会动念,非常清净。


有人说“到了极乐世界没吃的有什么意思?”一听就知道他的心很浊染。那没关系,就跟他讲:“你到极乐世界想吃吗?满汉全席,什么都有。”不过肯定是没有吃肉的,杀生当然更没有了。


还有人舍不得这个地方,那是没有智慧,也是没有福报,也是没有心量,不知道有这么好的极乐世界为他准备着。极乐世界这么好,还不愿意去吗?“如此逍遥快乐地,更贪何事不求生”。


二、摄他国众生


摄他国者,或摄往极乐得益,即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二、三十五愿;或即于他方得益,即其余十一条愿。未别列声闻,因摄于前第十四愿,或总含十方众生之中故。


摄他国有两种得益的方法:或者把他国众生摄往极乐得益,比如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二、三十五愿;或者摄受他国众生即于他方得益,就是还没来往生,就在他方国土利益众生。总共有十六条愿,除了前面五条愿,其他十一条是在他国得益的。大家可以看愿文,比如: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第三十六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第四十一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第四十三愿)


这都是在他国得利益。


没有别列声闻,或者摄于前面第十四愿,或者含在十方众生当中,就不再为声闻列一条愿了。


又,“众生”言宽,以凡为主,举凡摄圣,明五乘齐入;菩萨德胜,以圣为主,举圣摄凡,示菩萨愿强。


愿文当中,或者说“十方众生”,或者说“他方菩萨”。


讲“众生”的时候,所指代的面就很宽,不管是圣人还是凡夫,除了佛之外,都叫众生;不过,讲到众生的时候,都是以凡夫为主。比如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个“十方众生”,是以凡夫为主的,如后面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但是也包括阿罗汉圣者,也包括地前菩萨,乃至地上菩萨,都包含在内。讲众生就以凡为主,“举凡摄圣”,凡夫都能往生,那么圣人当然更可以往生,这显示了五乘齐入。所以众生就包括五乘众生。


提到菩萨,他们的德很胜,超过声闻,超过人天,总体是以圣人为主;但是,“举圣摄凡”,也包括凡夫。为什么呢?凡夫只要发了菩提心,只要愿成佛,就称为菩萨。所谓“示菩萨愿强”,只要有这个菩提愿,即使没有得证圣果,哪怕没有断烦恼,也称为菩萨。菩萨愿有很强的功能。比如第二十二愿: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他方世界诸菩萨众”并不完全指圣者菩萨,也包括凡夫菩萨。


下面讲摄他国众生的方法,是很有意义的。


摄他国众生的方法,第三十三愿举光明,其余十五条愿皆说名号。


摄他国众生的方法,总共有十六条愿。除了第三十三愿举光明,其余十五条愿都说名号。第三十三愿就是“触光柔软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