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先开为五
其中摄众生愿细分为五:
一、摄自国人天愿。共十七条:前十一条愿及第十五、十六、二十一、二十七、三十八、三十九愿。以弥陀净土称自国,弥陀净土之外称他国。凡经文说“国中人天”即为自国,说“十方世界”“十方众生”“他方佛土”等即为他国。
二、摄声闻愿。即第十四“声闻无数愿”。愿文并举声闻、缘觉,即是摄二乘之本愿。
三、摄自国菩萨愿。共九条: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四十、四十六愿。
四、摄他国凡夫愿。共七条:第十八、十九、二十、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七愿。
五、摄他国菩萨愿。共九条:第二十二、三十六、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四十七、四十八愿。
这四十三条摄众生愿,细分又可以分为五类。善导大师说“五乘齐入”,我们大约就按照这五乘来分:
一、摄自国人天愿
共有十七条愿,是摄受阿弥陀佛本国人天的愿,也就是前十一条愿,从第一国无三恶道愿、第二不更恶道愿,一直到第十一条愿;再加上第十五、十六、二十一、二十七、三十八、三十九,一共十七条愿。
“以弥陀净土称自国,弥陀净土之外称他国”,凡是经文当中说到“国中人天”“国中菩萨”等“国中”之类的,这是自国的;说“十方世界”“十方众生”“他方净土”“他方佛土”等等,就是他国。
二、摄声闻愿
我们没有分开说“摄自国声闻”“摄他国声闻”,而是含在一起,这是第十四“声闻无数愿”。他方声闻往生极乐,靠这条愿摄受;到极乐国土的声闻如何如何,也是靠这条愿。
“愿文并举声闻、缘觉,即是摄二乘之本愿”,虽然讲声闻,其实是包含声闻和缘觉,所以这是“摄二乘之本愿”。为什么提这一点呢?因为《往生论》里说“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这里是要说明,二乘的人都在这条愿的摄受之内。
三、摄自国菩萨愿
自国众生分为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共有九条愿: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四十、四十六愿。就是“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如何如何,如果不能这样,“不取正觉”,愿文的格式是这样的。
前面三条愿摄自国,是关于阿弥陀佛净土众生的。
后面这两类摄他国,共分为两类,摄他国凡夫愿和摄他国菩萨愿。
四、摄他国凡夫愿
共七条,我们所说的本愿——第十八愿就是,第十九、二十愿也是,还有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七愿。这七条愿,从愿文看,或者说“十方众生”,或者说“诸天人民”,或者说“其有女人”,这当然都是指凡夫,甚至也包括三恶道。凡夫的范围很广泛,不仅指人天道。
五、摄他国菩萨愿
共有九条,其中就没有摄他国声闻,摄他国声闻含在第十四愿里面。这九条愿是第二十二、三十六、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四十七、四十八愿。
②后合为二
合即为二:一摄自国众生愿,共二十七条;二摄他国众生愿,共十六条。
这五类如果合起来就分为两类:一是摄自国众生愿,共二十七条;二是摄他国众生愿,共十六条。这些都像作统计一样,大家可以对照愿文去看。
一、摄自国众生
摄自国者,为在极乐得益。虽分人天、声闻、菩萨,然彼国乃“大乘善根界”,为纯一大乘境,人天非实人天,声闻非实声闻,但为顺余方俗,即:约受乐,说为人天;约证寂,说为声闻;约上求下化,说为菩萨。自国人天中,第一、二、十六愿为离苦,其余各愿为得乐,尤以第十一“必至灭度愿”,誓往生者,悉皆成佛。
什么叫摄自国愿?就是摄护众生在极乐本国得利益。虽然分为人天、声闻、菩萨这几项,因为彼国乃是“大乘善根界”,为纯一大乘的境界,所以人天并不是真实的人天,声闻也不是真实的声闻。那为什么这样称呢?“为顺余方俗”。如果要讲佛的境界,没有语言可以表达,没办法讲,只好顺我们的习俗讲。
佛陀要“顺余方俗”,也要表达他的意涵,就是说,极乐世界的每一个众生,都可以叫作人天,也可以叫声闻,也可以叫菩萨。如果从受乐这个角度,就讲人天。
有的人是声闻根性,他就希望入寂灭境。从这个立场,只要到了极乐世界,都可以入寂灭境,那就可以称为声闻。
如果从上求下化、度化众生的角度,极乐世界的众生发心很大,都有这样的功能,就称为菩萨。
所以这是立体的,是复合体,同样一个众生,从受乐的角度讲,他快乐无比,“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就称为人天;他不是躁动的乐,而是寂灭的乐,所以又可以称为声闻;虽然是声闻寂灭,但是他发了大心,可以分身十方度化众生,上求下化,同时不离寂灭,不离道场,心不动本寂,仍然在寂灭境当中,所以他又是菩萨。
其中自国人天当中,第一、第二、第十六愿为离苦。
第一愿: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第二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这两个愿是离苦,是离实际的苦。
第十六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第十六愿是离名声的苦,不要说实际的苦,连恶的、苦的名字都没有。这是离苦。
其余各愿是得乐,其中尤其是第十一“必至灭度愿”,是说所有往生的众生,法藏比丘发愿说“到我的净土,通通都可以成佛”。
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成佛,这是法藏比丘发愿所保证的,不去则已,一去就成佛,想不成佛都不行。
为什么到了极乐世界相貌都一样呢?是因为内心所证悟的境界一样,外相是内心的反映。为什么内心境界都一样呢?是因为阿弥陀佛平等给予,赐予的利益是一样的,都是靠佛力。那为什么都一样?阿弥陀佛平等利益,到极乐世界得平等利益,这完全靠佛力,从这点就看得出来。身体颜色也一样,发出金色的光明。
极乐世界有这么多好处,我们看完之后谁还要这个臭皮囊?还要生病,吃少怕营养不够,吃多了还会得病。病从口入,不吃还不行,吃了也不行。
到极乐世界就不一样了:
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想吃饭的时候,食物就飘来了。虽有这个食物,并没有一口一口地吃下去,看见颜色了,想到了,营养都已经有了。极乐世界的风一吹,法身自然滋肥起来,根本就不需要吃了,都不会动念,非常清净。
有人说“到了极乐世界没吃的有什么意思?”一听就知道他的心很浊染。那没关系,就跟他讲:“你到极乐世界想吃吗?满汉全席,什么都有。”不过肯定是没有吃肉的,杀生当然更没有了。
还有人舍不得这个地方,那是没有智慧,也是没有福报,也是没有心量,不知道有这么好的极乐世界为他准备着。极乐世界这么好,还不愿意去吗?“如此逍遥快乐地,更贪何事不求生”。
二、摄他国众生
摄他国者,或摄往极乐得益,即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二、三十五愿;或即于他方得益,即其余十一条愿。未别列声闻,因摄于前第十四愿,或总含十方众生之中故。
摄他国有两种得益的方法:或者把他国众生摄往极乐得益,比如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二、三十五愿;或者摄受他国众生即于他方得益,就是还没来往生,就在他方国土利益众生。总共有十六条愿,除了前面五条愿,其他十一条是在他国得益的。大家可以看愿文,比如: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第三十六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第四十一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第四十三愿)
这都是在他国得利益。
没有别列声闻,或者摄于前面第十四愿,或者含在十方众生当中,就不再为声闻列一条愿了。
又,“众生”言宽,以凡为主,举凡摄圣,明五乘齐入;菩萨德胜,以圣为主,举圣摄凡,示菩萨愿强。
愿文当中,或者说“十方众生”,或者说“他方菩萨”。
讲“众生”的时候,所指代的面就很宽,不管是圣人还是凡夫,除了佛之外,都叫众生;不过,讲到众生的时候,都是以凡夫为主。比如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个“十方众生”,是以凡夫为主的,如后面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但是也包括阿罗汉圣者,也包括地前菩萨,乃至地上菩萨,都包含在内。讲众生就以凡为主,“举凡摄圣”,凡夫都能往生,那么圣人当然更可以往生,这显示了五乘齐入。所以众生就包括五乘众生。
提到菩萨,他们的德很胜,超过声闻,超过人天,总体是以圣人为主;但是,“举圣摄凡”,也包括凡夫。为什么呢?凡夫只要发了菩提心,只要愿成佛,就称为菩萨。所谓“示菩萨愿强”,只要有这个菩提愿,即使没有得证圣果,哪怕没有断烦恼,也称为菩萨。菩萨愿有很强的功能。比如第二十二愿: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他方世界诸菩萨众”并不完全指圣者菩萨,也包括凡夫菩萨。
下面讲摄他国众生的方法,是很有意义的。
摄他国众生的方法,第三十三愿举光明,其余十五条愿皆说名号。
摄他国众生的方法,总共有十六条愿。除了第三十三愿举光明,其余十五条愿都说名号。第三十三愿就是“触光柔软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