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价投谷子地
坚守一个价值投资者的良知和底线。独立思考,坚持长期投资中国最优秀的金融企业。本公众号致力于传播价值投资的思想,长期专注于中国股票市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价投谷子地

从抱薪救火到引火烧身——谈降息对抗升值

价投谷子地  · 公众号  ·  · 2020-10-23 00:00

正文

最近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路高歌猛进从今年最高点的7.17一路升值到6.65。一时间,很多人惊呼人民币升值过快危及经济,更有一些所谓的“砖家”呼吁央行降息以减缓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其中某位砖家说了两个核心观点:第一,利率高会引发热钱涌入,热钱涌入会引发本币高估,本币过度高估未来大幅贬值会危及经济。第二,高利率压制内需,高汇率压制外需,一旦经济基本面出问题会引发本币大幅贬值。

我先不说这位专家的认知如何,我们先看看人民币这轮升值到底是否真的是本币的大幅升值?人民币从7.17升值到6.65,大约升值了7.25%。而同期的美元指数从98降到92.69,贬值了5.42%。也就是说最近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主要是由于美元自己对非美货币贬值引起的,人民币对非美货币的升值大概不到2%。这种幅度根本谈不上大幅升值和大幅高估。不要忘记人民币对美元曾经到过6.04:1。从6.04到7.17,这算不算大幅贬值?如果不算那么砖家是否有点杞人忧天了?如果算,之前中国经济出问题了么?

其次,这位砖家说高利率压制内需,高汇率压制外需。我就想问问,目前的利率在我国历史水平上是高还是低?自己去查查就知道,中国目前的贷款利率水平是最低的。如果现在还要喊降息,那中国的内需是不是也太弱了?中国目前6.65的汇率跟最高点6.04比还有很大的差距,6.04的时候中国外贸出口垮了么?没垮啊,那么现在6.65谈什么压制外需?

回到汇率的问题,首先汇率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汇率的决定因素很多,有利率差,有贸易顺逆差,还有经济基本面。在所有因素中决定因素还是经济基本面。为什么半年前国内外一堆人唱衰人民币,说人民币年内要跌到8,未来几年要跌到10,中国经济要完。如今只过了几个月,又有一堆人说人民币升值太猛了,中国经济要完。人民币心说:我TMD也太难了贬值要完,升值也要完,这锅老子不背了。

其实,半年内唯一改变的就是中美两国基本面的预期。中国的经济基本面全面向好,美国的经济基本面依然深陷泥潭。这才是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根本。只要经济基本面好,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就会一直存在,跟你是否降息没关系。目前,央行的MLF利率已经偏离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如果此时降息降什么?降存款利率?外资热钱进来又不是存在银行里。降MLF-LPR?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不断新高,外资进来直接配置债券就好了,你MLF-LPR降不降跟人家一点关系都没有。你说释放流动性压低市场利率?国内经济已经有过热的苗头,这时候释放流动性无异于给火堆泼油。一方面流动性会促使经济过热,另一方面会催生资产泡沫。资产泡沫吹起来,热钱获利更多,泡沫破灭的时候对经济的伤害更大。

所有担心人民币升值的人都有一个理由:人民币升值会影响出口,进而影响经济。但是,在疫情的背景下,这是一个标准的伪命题。人民币升值会抬高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降低我国商品的竞争力。但是,这个论点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其他国家能够供应更便宜的商品。在当前的疫情下,国外很多低附加值商品的供应链被疫情摧毁,至少需要2年才能重建。所以,2年内人民币的升值对于这些商品的订单根本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别的地方供不上货。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正所谓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世界经济史上确实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它告诉我们以降息和货币宽松应对升值那就一个结果:死!这个例子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的邻国——日本。大家都知道,在1985年日本被迫接受了广场协议,本币大幅升值,对美元从250:1,快速升值到120:1。之后,日本经济在1989年崩盘陷入长达30年的衰退。二把刀们肯定会告诉你:看这就是本币快速升值的恶果。

但是,实际上杀死日本的并不是本币升值,而是随后日本央行采取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助推了大规模的资产泡沫,最终把日本经济推下了万丈深渊。日本泡沫经济生成和破灭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日本货币政策曾经失去平衡,出现过三次重大失误。

1986年,日本出现了短暂的经济衰退,史称“日元升值萧条”。实际上,“日元升值萧条”的时间很短,仅仅是日元升值后市场的自动调整,当年年底日本经济便恢复增长。但是,出于对日元升值的恐惧,日本政府对“日元升值萧条”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从1986年 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银行连续五次降低利率。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大量过剩资金。在市场缺乏有利投资机会的情况下,过剩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大幅上涨。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一次失误。

1987年秋,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美国、西德等相继提高利率,日本银行也准备升息。恰在此时,1987年10月 19日,被称作“黑色星期一”的“纽约股灾”爆发。在西方国家的联合干预下,“黑色星期一”仅表现为一种市场恐慌,并且此后不久,人们原先对世界经济的悲观预期为乐观情绪所代替,各国经济均出现了强劲增长。

当时美国政府担心,如果日本银行提高利率,资金不能及时向欧美市场回流,可能再次引起国际市场动荡,因此建议日本政府暂缓升息。日本政府也担心,提高利率可能使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日本,推动日元升值,引起经济衰退。并且,当时日本正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需要以较低的利率来增加国内投资,减少储蓄,缩小经常项目顺差。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银行决定继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一直到1989年。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二次失误,也是一次“致命的失误”。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日本“经济体系内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长期的超低利率又将这些资金推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1989年,日本政府感受到了压力,日本银行决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从2.5%至 6%.同时,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不动产贷款,日本银行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大幅削减贷款,到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不动产业的贷款。货币政策突然收缩,中央银行刻意挑破泡沫,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三次失误。

通过日本的失败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其央行犯的几个重要错误: 1,为了应对本币大幅升值造成的短期经济收缩采取了过于激进的货币刺激政策。2,本国货币政策没有坚持以我为主,当经济复苏后没有及时收紧货币。3,当泡沫大范围出现后又采取突然紧缩,最终导致泡沫大范围破裂。

对应中国目前的现状,为了应对疫情,我们采取了快速大力度的应急流动性投放。这点已经和日本第一阶段相似了。那么接下来为了防止重蹈日本的覆辙, 我认为央行应该尽早收缩货币,同时采取温和的渐进加息策略,防止经济过热和资产泡沫的大范围产生 这个时候还在建议用降息应对汇率升值的砖家是要至中国经济于死地而后快么?用这种策略无异于从抱薪救火到引火烧身。

-------------------------------

最近可转债密集发行上市,不少朋友既开心又发愁,好不容易中签了却忘记什么时候上市,导致没有及时卖出,这里给大家 推荐一个 可转债智能买卖神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学习学习再学习  ·  真正的学习,发生在行动之后
7 年前
物业管理资讯平台  ·  业主家卫生间漏水该物业管?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