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传媒学术网
第一时间、分享中外传播与媒介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aperWeekly  ·  NeurIPS 2024 | ... ·  2 天前  
PaperWeekly  ·  用强化学习解决现实问题:Stochastic ... ·  3 天前  
实验万事屋  ·  啥!?做巨噬细胞还要学通路?你再不学PI3K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传媒学术网

【发布】《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当代认知状况调查(2016)》:北京师范大学

传媒学术网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06-07 20:01

正文


2017年6月2日上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当代认知状况调查(2016)》(简称调查)在第五届文化创新国际论坛正式发布。调查由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领衔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课题组(简称课题组)实施。2017年1月-2月,课题组对北上广深15周岁以上居民,以入户调查方式获取了3024个有效样本,就国人对传统文化价值认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摸底。


调查实际涉及94个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发布现场选取其中具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35个进行数据展示。北师大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对35个价值理念从概念认知度(对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了解程度)和内涵认同度(对传统文化价值涵义的认同程度)两个层面进行了数据解读。


调查内容依照当下国人熟悉的方式进行划分方式,分为“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维度,讨论这些在古代中国形成价值默契的传统价值观,在今天社会中被认知、接纳、置疑的程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和构造着今天的文化价值默契。



“人与自我”传统文化价值认知状况


“人与自我”指中国人的自身道德修养,涉及17个价值理念。



于丹教授介绍说,“人与自我”的第一层面是中国几千年来最稳定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数据显示,当代中国人对这五种基本的德行品质认知度一般(66-68分之间),但是认同度非常高(81-85分)。



“人与自我”的第二层面是价值取向。其中,“见贤思齐”的概念认知度最低 ,但是内涵认同度最高(82分)。于丹教授分析,“古代中国人推崇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认知程度上看,这可贵的价值取向是今天普及传统文化的薄弱点之一。但是从内涵认同度来看,当代中国人仍然觉得见贤思齐是非常有意义的,认同这是当下中国人需要修为的一种重要品质。‘见贤思齐’认知度和认同感之间的反差,恰恰是我们文化传承普及者要做的工作重点。”



“人与自我”的第三层面是行为方式。七个价值理念中,“推己及人”概念认知程度最低(59分),但内涵认同度较高(81分)。对此,于丹教授分析认为:“推己及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忠恕之道’的‘恕’。虽然当代中国人对这个概念知之甚少,但却普遍认同将心比心、人心换人心的换位思考方式。”


“我们始料不及的是,大家对‘重视因果’这个概念认知程度最高,但是内涵认同度是最低的。也就是说,大家都听说过因缘果报,可是由于今天科学意识的发达,很多人会失之武断地认为因果就是迷信,不太相信自己行动的起因才是自己果报的源头。”于丹继续说,“《周易》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天地的道德、四时的节序、日月的光明,当代人都是认可的;但说到与鬼神合吉凶,今天很多人持批判态度。”



“人与家庭”传统文化价值认知状况


“人与家庭”特指中国人的伦理价值化育,包含亲子、夫妻、亲戚三种主要家庭关系领域。在中国古代,家教门风是化育伦理关系的主要渠道和方式。



夫妇敬是中国传统夫妻关系的重要共识,今天也是认同度最高的理念。传统价值中,“妻贤”与“夫义”是一对伦理关系,但是今天社会对“妻贤”的认知度要远远高于“夫义”。“也就是说,今天大家都认可夫妇间的互敬互爱,但是对夫妻地位的态度变化很大。随着女性经济独立和地位提升,单纯‘妻贤’这个概念已经很难评价中国妻子了”,于丹教授说。



传统家庭伦理中的亲子关系和亲戚关系的认知度(75-82分)和认同度(79-83分)都很高,认知度和认同度之间差异不大。



“人与社会”传统文化价值认知状况


“人与社会”是中国人的伦理价值传承。古代中国人大都以血缘家族形式安顿于土地之上,生于斯,长于斯,并没有社会或者社区的概念。即便如此,个人与非亲缘关系的他人之间依然存在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自然化合为古代中国人的伦理秩序。虽然今天中国社会结构迥异于传统宗族社会,但是寻求和谐的群体互动关系、朋友有信的平等交往关系、尊老爱幼的差序年龄关系,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要素。


数据显示,“人与社会”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度和认同度都比较高。其中,“社会和谐”概念认知度和内涵认同度均最高,都超过80分。



“人与自然”传统文化价值认知状况


“人与自然”代表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化成。“中国人可以说都是自然主义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例如,‘天人合一’这个观念让整个中国文化大循环呈现为稳定状态。《道德经》有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从天地万物到治国平天下,中国人认为,‘一’之后就稳定了。”于丹教授说。


与“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传统文化价值相比,“人与自然”概念认知度最低(43-62分),但是内涵认同度并不低。



传统文化价值与人口变量的交叉分析


数据报告的第二部分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认知进行了人口变量的交叉比对分析,分别考察在性别、收入、职业和教育程度上,不同人群所表现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差异认知。


35个传统文化价值的概念认知度的平均值,男性和女性之间差异很小(0.8分)。认知度最高的十大价值理念,男性和女性有九个是相同的。唯一的性别差异在于,男性对“妻贤”的概念认知度较高,而女性对“慷慨好施”的概念认知度较高。



数据显示,传统文化价值总体认知程度与收入水平基本成正比。通过对比不同收入人群认知度前五的传统文化价值,课题组发现:月收入4000-30000的人群对“勤学上进”概念认知度较高,月收入2000-3999的人群对“宽厚包容”概念认知度较高。



在14类职业群体当中,党政、事业、社团单位领导干部对35个传统文化价值的总体概念认知度达到77.7分,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群体;农业劳动者的总体概念认知度只有62分,得分最低。



学历越高,传统文化价值总体概念认知度越高。 



数据总结


结合上述数据分析,课题组认为:


1. “人与家庭”和“人与社会”是当代中国人最熟知的传统文化价值领域 


在全部35个传统价值中,“社会和谐”与“孝”列在概念认知度前两位。 


这是因为传统文化非常看重“孝”,认为是“仁之本”;而近年建设和谐社会、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帮助“社会和谐”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2. “人与自然”是当代中国人最陌生的传统文化价值领域


“人与自然”四个概念中:“敬天法祖” 、“道法自然” 、“民胞物与” 概念认知度均低于55分;“天人合一”概念认知度也仅有62分。 


3. “人与自我”中传统文化价值的概念认知度差异大


17个“人与自我”文化价值理念中 ,概念认知度最高的“勤学上进”(77分)和最低的“见贤思齐”(48分)都来自“价值取向”,两者相差29分。 


此外,“乐天知命”、“推己及人”的概念认知度也偏低(低于60分);“自强不息”、“重视因果”认知度较高(高于70分)。 


4. 当代中国人依然非常认同传统文化价值内涵 


35个传统文化价值的内涵认同度全部高于74分,总平均80分;远远高于概念认知度总平均68分。 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虽然百年来不断遭受质疑,但是仍然化育着中华民族为人、为德、处事、立业、生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始终活在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血脉中。 


对策建议


在《调查》发布的最后,课题组在此次调查数据基础上,为当前传统文化价值的有效传播提出了四点对策性建议:


1. “人与自我”——凝练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作为活的思想源泉,在当代依然化育着中国人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基因始终活在当代中国人的深层意识里,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根脉。 


当前,我们应该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本因子、基本要素,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凝聚出代表中国文化根本特征的文化基因。 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古为今用的态度,唤醒那些适应时代、经世致用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重新激活中国文化的本源动力与生命活力。


2.  “人与家庭”——重建当代家教家风的传承路径


中国家庭结构从大家族向小家庭的演进,改变了传统家庭伦理传承所依赖的家族土壤。 


然而,传统家庭伦理价值仍然是当代中国人最熟知和认同的传统文化价值。“父慈子孝”、“夫妇相敬”、“长幼有序”、“包容和谐”等传统文化价值的高认知度,是重建当代家教家风的价值传承基础,也为之提供了有效的现实传播路径。 


3. “人与社会”——构建“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有复兴趋势,但是现有课程往往只重视诵读记忆,而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本质——伦理价值培育。 


“以文化人”,构建一套完整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课程标准体系;正视城乡一体化、核心家庭化的社会现状,构筑“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传统价值教育体系,活化传统文化价值教育工作。 


4. “人与自然”——时令节序与人生仪礼的创造性转化 


“人与自然” 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反映出农耕文明下中国人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思考。“天人合一”、“敬天法祖”等自然伦理价值,以岁时节序和人生仪理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面对乡土社会的消逝,我们应该借助田野调查、文化研究等方法,厘清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嬗变和发展趋势。 


进而,以岁时节序与人生仪礼为抓手,构建当代中国人与自然生命良性互动的仪式感和秩序感,制作和传播与之相关的文化产品,安顿中国人的天道理想与生命体验,实现传统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跟踪学界动态、把脉学术前沿,请关注“传媒学术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