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兴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阴霾。
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在上个月我们发表的
《山东小学生怒撕奖状:一个家最可怕的,不是穷……》
里——
讲到一名小学生在寒假前夕,获得了“学习之星”的奖状,高高兴兴出了校门,
结果爸爸一句“不要太得意,这奖状含金量不高”,瞬间浇灭了他的喜悦。
小男孩委屈极了,眼泪开始簌簌而下,
爸爸继续对他批评教育:
“说你两句还不行了。”
“谦虚使人进步知不知道。”
“你怎么这么爱哭。”
最后,小男孩一怒之下,将奖状撕成了碎片……
小男孩的经历,引发了很多读者的情感共鸣。
在留言区里,一名叫Nicole的读者分享了相似的成长体验:
她小时候考试经常考第一,但父母从未为此感到高兴;
相反,她的妈妈会一直打击她:“你这是瘸子里拔将军。”
这句话就像一把枷锁,将她禁锢在“考第一”的恐惧里:
不考第一吧,就意味着跌落神坛;
考第一吧,这也没什么好嘚瑟的……
带着这份恐惧,她在自我怀疑的道路上越陷越深,不断退缩……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一个扫兴的父母,他会不停地否定孩子的成就,打击孩子的自信,剥夺孩子的快乐,
这样的养育氛围,会令孩子对成就充满羞耻,深陷自我怀疑,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这对孩子成长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
那么问题来了——
在育儿过程中,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规避类似的伤害,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长呢?
有人可能会说:
“那就多夸夸孩子呗,孩子只要拿奖状回家,不管是什么奖,都对他进行一顿猛夸;
或者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这总可以了吧。”
事实上,当代很多的父母可能也是这样做的。
他们认为只要不停地夸孩子,就能将孩子往积极方向引导,鼓励孩子将事情做得更好。
但我想说,未必是这样。
过度夸奖孩子,同样存在反作用。
多年前,我在一户人家里当家教。
雇主是一名女企业家,有一个女儿正在上一年级,成绩处于中上水平。
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雇主有些焦虑,担心孩子考不好,令她没面子。
于是她想出了一个策略:不停地夸孩子,给孩子打鸡血。
“宝贝,你真的很棒。”
“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你肯定能双科100拿第一……”
“一直夸到她没有退路为止,她就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了。”雇主私下对我说。
在妈妈持续的夸奖中,小女孩确实很努力、很刻苦地复习,
同时,她也充满紧张和焦虑,深怕自己考不好令妈妈失望。
最终成绩出来了,她语文考了100,数学考了92,依然是中上水平。
但她却做了一个举动:
偷偷把数学试卷扔了,只拿着100分的语文试卷回家,并撒谎说她数学也得了100分,但老师没发试卷。
她不知道的是,老师早已通过私信将成绩发给了家长。
她的实力跟不上妈妈的赞美,只能用撒谎去维持自己在妈妈口中的“完美形象”——
这就是过度夸奖可能会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后果。
发现了吗?
扫兴的父母,往往是通过持续的打压和贬低来摧毁孩子的自信,
而过度夸奖的父母,则是通过夸大性的拔高来滋生孩子的自卑。
在本质上,二者其实是一样的——
都是对孩子现实处境的视而不见,对孩子现实能力的错误评价。
所谓
「
现实处境
」
——
就是孩子当下的情绪状态和情感需求。
比如文章开头提及的小男孩,
放假前夕获得奖状,他是喜悦的;
被爸爸一句话中伤后,他的喜悦化作了委屈,开始落泪;
被爸爸连续批评教育一番后,他的委屈化作了愤怒,撕毁了奖状……
这些呈现在孩子脸上、肢体动作上的情绪情感,它需要父母真实地看见,并给予同频的回应。
所谓
「
现实能力
」
——
就是孩子当前实力所能到达的成就高度。
对读者Nicole来说,她不需要很刻苦很努力,就能轻松考第一;
而对于我前雇主的女儿来说,她纵使用尽了全部力气,也只能维持在班上中上水平……
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者一定比前者笨,她或许只是没那么擅长考试而已。
这些区别于每一个孩子的特质和闪光点,它同样需要父母真实地看见,并给予客观的回应。
关于以上2点,一名叫“小强李大夫”的读者就做得很好:
女儿拿了“学习之星”的奖状回家,嘴上说“没什么稀罕的”,眼睛却一直盯着她看。
她看出了女儿渴望得到妈妈的认可与肯定。
于是她直接抱起女儿转圈圈,大致说了一番话:
“你每天写作业都那么认真,把写得不好看的字统统擦掉重写,得了那么多A+,你值得这个‘学习之星’。”
女儿听了很高兴,她也很高兴。
没有否定与打压,也没有过度的夸奖,只有对孩子现实处境的同频回应,对女儿现实能力的真实看见。
当喜悦有人承接,努力获得肯定,孩子便能以一个轻松愉悦的心态,继续去迎接生活、学习中的挑战。
也因此,在育儿过程中,
相对于频繁打压或过度夸奖孩子,我更提倡父母做到
「如实
镜映
」
。
即:父母像一面镜子般,真实地照见孩子,映射出孩子真实的样子。
更直白来讲,就是用语言告诉孩子:我看见你了。
它主要体现在2点:
① 看见并肯定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帮助他获得自我认同。
读者Nicole的成长困境,就是她始终没办法实现自我认同。
她初中持续考第一,母亲却持续打压她,羞辱她,
从而使得她对“第一”充满羞耻,无法享受成就带来的喜悦。
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令人深感惋惜。
一位叫“修蓝薇”的读者,分享了截然不同的成长待遇:
小时候,每当她拿奖状回家,爸爸都会骑着自行车带她去图文店,小心翼翼地将奖状塑封保存好,并让她把奖状贴自己的床头。
每天她只要看到这些奖状,心情就会很好,并觉得自己很厉害……
过去,她的父亲用心地守护着她的荣耀,帮助她获得自我认同;
如今,她也用同样的方式守护着孩子的荣耀,帮助孩子获得自我认同,收获自尊自信。
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成就的如实镜映后,带给孩子发自内心的快乐与满足。
② 放下并接纳孩子做不到的部分,帮助他实现自我接纳。
我前雇主的育儿误区,就是她无法接受女儿不完美的一面。
从而阻碍了女儿的自我接纳,令女儿对不完美的自己充满羞耻,甚至不惜通过撒谎来维持自己的完美假象。
一位叫“晕大宝”的读者,在面对自己能力并不突出的儿子时,选择了全然接纳:
她的儿子想当班委员,最后却只争取到了“桌椅小组长”。
她没有因此嘲笑或打击儿子,而是跟伴侣去买了小蛋糕给儿子庆祝。
这个举动虽然没办法令儿子瞬间由平凡变优秀,
却带给了儿子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以及勇于尝试、不惧失败的勇气。
要相信,一个敢于上路的平凡孩子,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中,终有一天也会到达他想去的彼岸。
写在最后
我其实很理解很多父母都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望,并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变得更优秀。
但我也希望父母们在育儿过程中能够警惕:
不要用一种扫兴的方式,去打击孩子的成就与进步;
也不要用过度夸奖的方式,盲目地把孩子推向神坛。
因为这都会扭曲孩子的自我认知,加剧孩子面对现实的脆弱。
其实,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比起过度打压或过度赞美,更需要的是同频回应,以此来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既能维持自尊自信,也能忍受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平凡,从而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而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便已足够充实和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