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ookface
无人是孤岛,一书一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北上广中产,涌向“乡村版迪士尼”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抛弃大学学位的美国年轻人,正在涌进职校? ·  3 天前  
新周刊  ·  30岁,我每天戴呼吸机入睡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熬夜之后喝人参茶,“朋克养生”真的靠谱吗?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ookface

这家书店出版了一本很黄的书,然后成为所有爱书人的圣地

bookface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4-23 21:43

正文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全世界读书人的节日,应该很欢乐。

可是,波叔却听到了不少对读书人来说不那么欢乐的消息。

北京南锣鼓巷有家书店这两天闹出了翻转再翻转的撕逼新闻,到底是一座城市容不下一家书店,还是打着美与阅读的幌子收情怀税,真相在撕逼中飘。

另一则消息则更让波叔惋惜。上海有一家非常棒的书店,在迎接她20周年生日的时候,也开始迎接她的关闭倒计时。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台北有诚品书店,旧金山有城市之光书店,东京有茑屋书店……它们都是波叔旅行到这些城市必去之处。

中国的城市也有很多很棒的书店,北京的万圣书园、南京的先锋书店、广州的学而优……

可是,波叔也见证过北京的风入松书店、广州的树人书屋的关闭。

在一座城市最热门的商场开家很美的书店,正成为一门很有前途的买卖,而在一座城市开家有灵魂的书店,正越来越困难。

今天,我们就讲讲一家有灵魂的书店的故事。

当代几乎所有独立书店,或多或少,都曾从她身上汲取灵感和动力。

她的名字,来自一位传说中在今天出生与去世的文豪——

巴黎莎士比亚书店

莎士比亚书店全名叫做「Shakespeare and Company」。波叔善意提醒,这里的Company是「小伙伴」的意思,千万别认为这是「莎士比亚和公司」。

1919年11月19日,美国妹纸西尔维亚·毕奇(Sylvia Beach)在法国巴黎狭窄的杜普伊特伦街(rue Dupuytren)8号开了“莎士比亚及同伴”,专买英文书籍。

女孩子开书店,方法特别感性。

书店里的书,都是毕奇的朋友从美国寄来,或者是她亲手从巴黎其他二手英文书店搜来的,所以每卖出一本书,她都很难过,难舍难分。

毕奇说这就像「鞋店老板为顾客找最合适的鞋子一样」——妹纸和为妹纸买过谢的男人们,你们懂的。

更不像普通商人的是,毕奇鼓励人们在书店里随便读书,完全不担心看了不买。对她来说,莎士比亚书店不是一个生意,而是事业,是为最好的文学作品服务的事业。

为了鼓励大家随意阅读,她还特地到跳蚤市场上去买了好几把巨大古老的扶手椅回来。

在书店里,所有的书架都是靠墙摆着的,书店的中间部分是开放式的,就像一间起居室一样,明亮的光线能通过窗子照进来。书店两面墙的书架之上挂着的作家们的照片,最重要的位置上挂着惠特曼、爱伦·坡和王尔德(还有两张非常精美的布莱克的素描),其他还有当时所有一流作家的照片——乔伊斯,庞德,劳伦斯,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书店里的一个支架上,摆放着当时最出色的评论杂志:《小评论》、《扫帚》、《日晷》、《这一区》、《千册诗评》、《自我主义者》、《新英文评论》,当然还有尤金·约拉斯和他的同仁们「语言革命」的阵地《变迁》。

冬天没有暖气,书店中央就支起一个炉子,让顾客可以暖和地看书。

更重要的是,毕奇在书店里预留了一个小房间,如果有作家到巴黎,穷得没地方住,就可以在莎士比亚书店过夜——这个传统延续了将近100年。

书店开张刚刚半年多,1920年7月,有位穷作家来到巴黎,初到的第三天,他就在朋友介绍下来到莎士比亚书店。

那时,他刚刚在美国《小评论》上发表自己的作品,还没收到稿费,也不知道这部新作是否会受到欢迎。

这位作家,叫詹姆斯·乔伊斯,那部新作叫做《尤利西斯》

两人见面,开始聊天。乔伊斯开始吐苦水,说大家都说看不懂《尤利西斯》,出版商都不愿意出版。

毕奇妹纸很好奇,把手稿看了,喜欢得不得了,认为这是一部伟大作品。

乔伊斯也从她的朋友,变身为她的偶像。

可当时大多数人并不这么认为。

1921年2月,美国纽约的法院把《尤利西斯》判为禁书,原因是——太黄了

一本根本就没几个人看得懂的小说,还很黄,英国和美国的出版商都不敢出版。

这时候,远在法国的毕奇妹纸决定:我来出版!

毕奇悍然与乔伊斯签订了出版合同,以莎士比亚书店的名义签的约,首印1000册。

呃,你们知道,《时代》周刊后来评过一个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排行榜,第一位的是塞万提斯(顺便说一句,他老人家于1616年的今天去世,今天真是一个神奇的日子)的《堂吉诃德》,第二位的是托尔斯泰爷爷的《战争与和平》,第三位的就是《尤利西斯》,英语文学No.1!

乔伊斯的字迹又很潦草,毕奇又急于出版《尤利西斯》,好不容易找到26个根本就不懂英文的法国排字工人来排版,所以第一版的《尤利西斯》里足足有超过2000个错误!

可这毕竟是一部伟大作品的首次出版。知道这个当时售价150法郎的版本,现在值多少钱吗?30万英镑!

刚刚开张不到一年的莎士比亚书店出版了《尤利西斯》,你知道这对作家们是多大的鼓励吗?

庞德、叶芝、纪德、普鲁斯特……这些今天听起来如雷贯耳的大作家,当时都成为《尤利西斯》的推销员,自己买,还到处向别人安利。

这也让莎士比亚书店成为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们聚集的地方。

1921年7月,书店搬到一个更大的地方——奥德翁街12号。

乔伊斯把这里作为他的办公室和信箱,称之为「奥德翁的斯坦福」。

这一年,另一位大神,海明威来到巴黎。

他在《流动的盛宴》中记录「在那些日子里,我没有钱买书。我从莎士比亚书店借书看……在一条刮着寒风的街上,这是个温暖、愉快的地方,冬天有个大火炉,满桌满墙的书籍,橱窗里是新书,墙上挂满各个时代伟大作家的照片。」

毕奇的神奇魔眼,又认出了这位穷胡子今后必有大成。她为海明威找公寓,借书给他,不收押金。

海明威说「我认识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比毕奇待我更好。」

然后,菲茨杰拉德、罗伯特·麦克拉蒙、朱娜·巴恩斯、福特·马多斯·福特……无数大神的追捧,让莎士比亚书店真正成为英美文学和现代主义在巴黎的中心。

毕奇感觉很满意「当时,巴黎到处是才子,而我的书店似乎把他们都吸引过来了。」

1922年2月2日,乔伊斯40岁生日。那天,毕奇将《尤利西斯》样书送去,乔伊斯把校对稿送她作纪念。《纽约客》杂志的记者珍娜·弗兰纳回忆,乔伊斯的书「像一次书界爆炸震撼整个左岸,字句散落降下如感官的礼物,仿佛圣灵降临节的经验」。

1932年,乔伊斯把《尤利西斯》的美国版权卖给了兰登书屋,却没有分给毕奇版权收入。作家啊……

二战期间,纳粹占领巴黎。

1941年12月,一名德国军官走进书店,索要店里仅剩的一本乔伊斯小说《芬尼根守灵夜》,毕奇悍然拒绝了他的要求。德国军官威胁,第二天要来没收所有的书。

一夜之间,毕奇和朋友们将所有5000册书、照片、通信资料、家具搬离书店,让油漆匠将招牌上的店名涂掉,让木匠拆毁了书架。德国人没有抄到书,把主人带走。毕奇被囚禁六个月。

又熬了几年,毕奇后来回忆莎士比亚书店被解放的场景——

1944年8月26日,一辆吉普车停在书店门口。我听到一个低沉的声音叫喊「西尔维亚」,那声音传遍整条街道。

我冲下楼去,撞上了迎面而来的海明威。他把我抱起来转圈圈,一边亲吻我,而街道窗边的人们都发出欢呼声。

海明威问我还有什么可以做,我请他解决仍在剧院街屋顶放冷枪的德国狙击手。海明威二话不说带上几个同行的大兵上楼,接着传来剧院街最后一次枪响。海明威和他的人马下来后又开着吉普车走掉了。

他说,接下来要去解放丽思卡尔顿饭店的酒窖。

但毕奇妹纸在战争中饱受折磨,二战结束后,已经没有精力重开莎士比亚书店了。

莎士比亚书店在巴黎消失了20年,直到另一位热爱书店的汉子出现。

1913年,乔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生于美国新泽西。父亲是物理学教授,科普作家。

惠特曼从小就对文学充满热情和尊敬。12岁时,父亲带着全家来到中国南京大学休年假。惠特曼在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浸润下,很快学会了中文。这是他的第一次远行。

高中毕业后,惠特曼进入波士顿大学新闻专业。

1935年,他带着40美元搭车前往墨西哥城,开始在南美历险,穿越墨西哥、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海地,途中得了痢疾,没有水和食物,一个人徒步三天穿过湿地丛林,最终被玛雅部落所救。他经历了绝望,目睹了极度贫困,也遇到了善良而慷慨的人们,重塑了自己的世界观。

「给予你所能给予的,只索取你需要的」成为他的基本信条。

1941年,惠特曼入伍,成为一名医疗准尉,在欧洲战场多家医院救治伤员,交了一个漂亮的爱斯基摩女友。

战后,惠特曼决定永久定居巴黎。他在圣米歇尔大道的小旅馆苏瑞租下一个房间,进入索邦大学,主修法国文化、哲学、文学。1951年8月,他在布希瑞街37号开了一家英语书店「蜜斯塔尔」——那位爱斯基摩女友的名字。

1961年,惠特曼与传奇老太毕奇相识。在毕奇的支持下,惠特曼把店里陈设和装饰还原成当初书店的样子。毕奇还提供了海明威、乔伊斯等人的照片和《尤利西斯》合同原件。

1964年,毕奇去世,惠特曼把书店改名为莎士比亚书店。1981年,惠特曼唯一的女儿出生,取名西尔维亚。

延续了老莎士比亚书店的外貌和内在,更重要的是,新开的莎士比亚书店继续成为巴黎的英语文学中心。亨利·米勒、贝克特、理查德·赖特都是书店的常客,艾伦·金斯堡、格雷高利·柯尔索、威廉·柏洛兹等「垮掉的一代」作家长期盘踞在这里。

新开的莎士比亚书店,把床位扩展到13个,收留过4000人。这里设置免费的工作间、图书俱乐部、孩子阅读会、有文学课程、音乐和戏剧表演、电影放映等活动。

书店二楼是惠特曼的私人图书馆。私密,安静。没有顾客。红砖地面映着淡的灯光。书从天到地,这些书曾经属于萨特、波伏娃、西尔维亚·毕奇……房间围绕着一条木头长凳,铺着舒服的坐垫,一张老写字台在窗边面对圣母院。有一个属于孩子的角落,灯下,红色帷幕分开两边,中间是「爱的镜子」,贴满孩子稚嫩的留言。

惠特曼把书店所经历的冒险称为「一个伪装成书店的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2011年12月14日,98岁生日之后两天,惠特曼死于中风,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

现在,书店由老惠特曼的女儿西尔维亚经营,曾在书店前广场策划演出了《仲夏夜之梦》。那次活动之后一个星期,波叔去巴黎旅行,看到了留下的照片和报道,羡慕得口水直流,遗憾啊!

书店门外墙上的句子「路过的陌生人,你不知道我是如何热切地望着你。」

了解莎士比亚书店的传奇历史,有本叫做《莎士比亚书店》的书,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今日心情 传奇

书店,是城市的灵魂。



点击蓝字,阅读更多人物故事




《你也许看过这个女人的第一寸肌肤,有人把她劫走藏了两年》

《为了美,他去死》


——菠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