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中国楼市调控“花样频出”的一年,什么“住房公有制”、“共有制”、“租购同权”等概念不断涌现。
那么,未来中国大城市的楼市到底是什么模样?房子真的会“重返公有制”吗?所谓的“长效机制”又应该是什么内涵?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8月22日下午,新当选深圳市长的陈如桂,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了这样一段话:
关于高房价问题。我们将继续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政府正在按照市委的工作部署,制订未来10-20年全市住房供应与保障计划,将出台相关的政策意见,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做到“高端有市场、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基本做到有购房能力的人群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收入低、住房条件差且符合政府保障条件的人群由政府兜底保障。
今后要在努力解决好人才房问题的同时,也要关注没有能力购房、又不符合政府保障条件的夹心层人群住房问题,包括公务员、教师、医生、警察以及为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公交地铁司机、环卫保洁等人群,应该都有政策性公租房轮候预期。同时要盘活存量,建立全市统一的住房租赁监管和服务平台,减少中间收费环节,让市民住有所居、踏实生活。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这样一句话——高端有市场、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
这句话说得很有水平,其实这就是中国楼市“长效机制”的核心含义。
所谓“高端有市场”,就是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可以通过市场解决。这其中包括商品住宅,也包括商务公寓。
同时,这句话还意味着:
第一,中国房地产市场不会全面地“重返公有制”,或者说对1998年的住房改革做出180度大逆转。商品房、开发商这套系统,将仍然正常运转。
第二,这句话还意味着,目前的所谓限购、限价、限贷、限售、限商,未来将逐步撤出商品房领域,由市场决定。
但是请注意,“高端有市场”的前提条件,是“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如果在这两方面力度不够,高端的市场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五限”问题就会仍然存在。
所谓“低端有保障”,就是要给低收入人群提供充足的政策性住房。由政府或者国企负责建设,或者收购房源,然后以较低价格出租给这类人群。
在“低端有保障”的问题上,有两大焦点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一定要有充足的房源,而且房源不能都在位置很差的地方,要有正常的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配套;第二,由于价格低,带有政策红利,所以要通过信息公开(比如公示)等机制,确保房子能低价租给真正需要的家庭。
“中端有支持”,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在香港,这类人群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夹心阶层”。意思是说,这类家庭的收入超过了“低收入线”,不符合保障房的申请资格,但又买不起商品房、商务公寓。其中包括公务员、教师、警察、企业白领等。
对于“中端支持”,目前各大城市做得普遍不够。其中“共有制住房”、“成本价租赁住房”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比如最近上海就拍卖了多块纯租赁地块,定向给了一些区属国有企业,未来将建设只租不卖的房子。这些房子可以以超过保障房的价格出租,但又低于市场租赁价格,让夹心阶层租用。
对于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夹心阶层,可以通过“共有制住房”的渠道,跟政府合作买房。也就是说,夹心阶层先买下房子的60%到70%的产权,剩下产权由政府持有(或者国企代持)。但整个房子的使用权,完全归购买家庭所有。未来,购房家庭可以按照市场价买下剩余的产权,或者卖掉房子跟政府按照股权比例分配资产。
“中端支持”还有一个重要含义,就是国家要尽快成立住房保障银行,对于购买首套房的家庭,提供较低的利率支持。到那时,饱受诟病的公积金制度就可以退出。
在“高端有市场”和“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机制。市场化的商品房,能给政府带来巨额的收入,这是地方财政运行的基础。但这部分收入,要有相当比例用在“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上,对此中央政府应该有更加明确的规定。
此外,还要尽快推出房地产税,增加持有多套房人群的成本,改变居民的资产配置。
根据深圳此前公布的《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6-2020)》,十三五期间深圳将新增商品住房3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供应35万套。而上海公布的“住房十三五”规划里,新增商品住房的占比也跟深圳差不多,都不足新增总住房套数的一半。可见,未来在大城市,都将走“高端有市场、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的路子。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城市的商品房市场将越来越小众,而且从长远看是完全市场化的。所以,我的建议是:能买商品房的,还是尽早出手吧。
没有购买能力的也不必着急,可以先租房生活,安心搞好自己的事业,因为政府为“夹心阶层”提供的住房资源将越来越多。
【版权声明:本文为财经韬略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此文时,需要在正文前署名,并同时转载文后的二维码,否则视作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