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问题
典型东亚式家庭的父母干涉和控制令很多asd人士不知所措,我见过最极端的例子是剥夺了孩子仅有的乐趣--画画的工具送孩子强制治疗社交恐惧和抑郁。当然这个案例里不称职的医生也有极大作用。
大学生里有很多人因为焦虑、抑郁等情况就医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但是遭遇隐私泄漏给学校。国内的心理咨询服务本来就少,质量好的就更少了,可是违反保密条例泄漏隐私到学校,导致求助者被约谈,这条求助的路就被堵死了。障碍得不到帮助,反而还得到盘问等更多压力。
不仅仅是asd,我国对精神障碍的理解仍然是非常落后、局限的。我没有查相关的社会学研究,但是根据我的亲身体会,绝大多数国人仍把精神病等同于没有经过药物控制的精神分裂症,或是“武疯子”。
国人常见的思维误区(欢迎补充):
-- 精神病 = 武疯子,抑郁症 = 杀人自杀。这是精神障碍没有经过规范治疗给人的印象,精神分裂症的激越概率和抑郁障碍的扩大自杀在经过规范治疗后都可以极大降低概率。
实际上,在症状出现早期开始药物控制是最好的,这样症状不会加重到严重影响生活的地步。可惜的是,人们要不没有关于精神障碍科学知识,要不不遵医嘱擅自停药,还有就是对药物本身有什么偏见,这些都导致不规范治疗的发生。
-- 精神病杀人不犯法。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谬论。承不承担责任不是只看有没有精神障碍,而是需要看当事人犯罪时的自知力,有法医可以做专业的鉴定,内容很多在此不赘述。无自知力犯罪需要接受强制治疗,并且监护人有责任。我不是法学专业的,欢迎法学专业的来讲讲国内刑法这里需要提高到地方
-- 孤独症 = 自我封闭。甚至去年“自闭”这个词已经被玩坏了,谁心情不好都一个表情包“我自闭了”。叫自闭症也好,孤独症也好,从来就不意味着有孤独症的人一定是自我封闭的,孤独的。相反,有asd的人不是自我封闭,而是存在障碍,不知道如何去社交。
我经常用的“社交盲”的说法,因为对我们来说,社交的很多语言和非语言线索是缺失的。就像之前知乎有一个问题,视障者的世界是不是一片黑暗,有人说睁开一只眼闭上一只眼,闭上那只眼的影像就是。大家要是试过,就知道那不是黑暗,而是“无”。对我们来说,社交的“感觉“就是这样,是一片“无”。因为社交障碍,很多asd人士其实很渴望社交,但是却无从下手,只会一次次被误解。
因为诸多误解,相信提到“精神病”,大多数国人的态度是恐惧的、排斥的,甚至这些恐惧和排斥写在招聘标准里,比如公务员等很多职业不能有精神疾病。
实际上,这只会阻碍人们对于身心状况得到相应的帮助。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焦虑障碍的终身发生率约为20%,这意味着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在一生的某个时段有临床级别的焦虑障碍。就像说“公务员不能有心脑血管疾病”一样,对一个身体的问题采取一味排斥是很荒谬的,何况对于有障碍的人和整个社会来说,提供应有的帮助才是真正需要的。
这些排斥、恐惧的态度甚至会让歧视成为常见的态度。比如前一段一个孤独症孩子的母亲被拒租,理由是“不想和你们这些人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