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资家
投资家网(www.investorscn.com)是国内知名的资本与产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平台聚集数百万优秀创业者、资深PE/VC、投资银行家、上市公司及实业高管、专家学者等,致力于构建起资本、产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生态服务体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小厨师!好可爱!! ·  12 小时前  
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  狗狗也会翻白眼 英式没品笑话百科的微博视频 ... ·  13 小时前  
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  真实了,毕竟最后都在同一个垃圾桶里 ... ·  12 小时前  
冷丫  ·  GIF:紫色最有韵味 ·  2 天前  
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  不想离开舒适圈,那就戴着舒适圈一起走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投资家

80后女硕士接手山东巨头,有麻烦了

投资家  · 公众号  ·  · 2025-01-06 21:48

正文


作者 | 乔悦

来源 | 盐财经(ID:nfc-yancaijing)



“裁员”“降薪”“失业”——成了打工人今年最恐惧的三个关键词。每一次风吹草动,大家就慌了神,害怕裁员的“刀”落到自己头上。

近期,多名自称海信员工的网友在网上发消息称,中国家电巨头、山东青岛的老牌制造企业海信正在大规模裁员,员工数量从11万人,减少至8万人,裁了3万人。

有网友称“海信开启规模裁员,涉及多个业务部门,整体裁员比例可能20%—30%。”还有网友称,“也许20%还是保守了”。

网传海信正在大规模裁员/图源:社媒截图

如果此次裁员3万人的数字属实,那么这将是近年来全球科技企业规模最大的一次裁员,比英特尔在2024年8月裁员1.5万人还多出一倍。

然而,2024年12月10日早上,海信官方发布声明辟谣称,目前网络流传的关于海信裁员的相关数据信息,均为不实猜测。

其官方微博称:“目前网络流传的关于海信裁员的相关数据信息,均为不实猜测。对一些媒体和自媒体通过刻意夸张裁员数量和比例‘博流量’的恶劣行为,海信将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其相关责任。”同时表示,今年下半年来,海信不断扩展就业渠道,目前已经招聘了700名以上的2025届大学毕业生。

海信对于大规模裁员舆论的回应/图源:海信集团

一纸声明,似乎平息了“海信大裁员”的舆论风波。

然而,海信不仅在此刻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增长牵绊,更值得指出的是,早在4年前,2020年4月,海信集团也曾发布了一则“关于优胜劣汰提效求生的说明”,承认有裁员,但否认有万人规模。

2020年,海信集团已经发布了关于优胜劣败的声明 /图源:海信集团

海信裁员引发舆论关注,原本是企业正常经营行为,但发生特殊时期,就会被格外关注——就在上个月,11月21日,海信家电刚刚宣布了人事变动,会计出身的“80后”女硕士高玉玲为新任董事长。

如今,女掌门刚上任,海信就麻烦缠身。要知道,作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海信,其家电整体实力目前尚未跻身第一阵营,与白电三巨头(美的、海尔、格力)已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对高玉玲来说,如何破局,确实是不小的考验。


裁员风波,历史重演?

“2020年被裁的在此。”

受到2024年裁员新闻的影响,最近,在一个讨论“海信裁员”的帖子下,陈丽在评论区简单留下了这句话。

从2007年到2020年,在海信工作了13年的文员陈丽,熬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下的裁员潮,却没能躲过2020年的“淘汰”。离开公司时,她的月薪到手还不到5000元。

此条信息一出,在2024年末,很快“炸”出了不少海信的老员工。他们纷纷留言,吐槽自己的海信被裁经历,“有人私信给我,是海信家电那边的,他离退休只有六年,结果被领导谈话要‘末位淘汰’了”。

末位淘汰,是海信多年来的惯例。 企业根据员工业绩排名,陈丽告诉盐财经,“每个部门都要淘汰约10%”,即便像陈丽这种没有绩效要求的员工,也被纳入了绩效评定体系中。

海信在此次裁员风波的声明里也表示:“公司和大多数企业一样,通过考评机制进行人力资源配置,每年年末都会根据企业业绩和个人绩效进行组织和员工的适度调整,对公司中高层和普通员工一视同仁,各层级有进有出。”

过去在海信工作时,每到年底,陈丽都“很紧张”,怕自己被裁。她对盐财经回忆称,领导曾跟她抱怨,末位淘汰的硬性指标让他们左右为难,不愿让自己的员工走,但也无可奈何。她还记得,一位女同事因休了半年产假,业绩受到影响,也被迫离职。

裁员的命运最终落到了陈丽头上。

2020年,中美贸易战叠加疫情冲击,“对海信的经济影响很大”。“大裁员”的风声早在全公司传开,“当时海信有10万员工,那个时候就听说要淘汰2万人,整体维持在8万员工就可以了”。

消息一出,波及上万名员工和家庭,迅速在家电行业引发地震。对此,海信方面曾回应称,这是基于优胜劣汰原则进行的调整,并承认确实进行了裁员,但否认规模达到万人之多。

陈丽不清楚公司最后究竟裁了多少人,只知道自己也是这场优化中的一员。从2020年4月底接到通知,到5月1日离开,“走人就一个星期的时间”。

她原本应得的10万元赔偿金,也被公司压到8万。但她已经很“知足”了,“一开始公司只打算给3万,多亏领导帮忙协调,才争取到8万。”她说,后来被裁的同事甚至“连这么多都拿不到”。

那年底,她在公众号看到:2020年海信集团整体盈利情况良好。营收1409亿元,同比增长11.1%;利润98.3亿元,同比增长23.7%。

海信视像 近3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图源:海信视像 2020年年度报告摘要

“没想到2020年市场这么差,公司营收还是上涨了100多亿”,陈丽对盐财经说。

似乎每次遇到经济动荡,企业都先通过裁员来明哲保身。有了2020年的先例,员工难免担心,今年海信是否会重蹈覆辙。

周围同事曾告诉陈丽,这几年公司的裁员动作不断,甚至有的部门只留下一个人。但她认为,“网传说裁两万人不太可信,公司不会一下子裁那么多,肯定是分批裁掉的”。


增长放缓,“彩电一哥”遭遇小米的威胁?

距离上一次裁员风波后的4年,2024年的海信,又过得好吗?

目前,中国“彩电一哥”海信集团旗下拥有海信视像、海信家电、三电控股、乾照光电、科林电气5家上市公司。

根据财报和同花顺iFind统计,这5家公司累计员工数超过8.5万人。此外,在2024年10月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管理·全球论坛上,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透露,海信在全球范围内的员工总数已突破10万人。

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 /图源:海信集团

但海信在规模上保持扩张的同时,盈利数据却释放出了增长放缓的信号。

2024年前三季度,海信家电实现营收705.79亿元,同比增长8.75%。然而,仅讨论第三季度,其营收同比减少0.08%,归母净利润7.8亿元,同比减少16.29%。

与此同时,海信视像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其前三季度营收406.5亿元,同比增长3.63%,但归属净利润同比减少19.53%,扣非净利润更是下降27.31%。仅第三季度,其归母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19.46%,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接近30%。

究其原因,成本上升是公司利润下滑的主要因素。 2024年第三季度,海信视像的营业总成本增加7.91%,其中营业成本上升8.58%,销售费用提高3.96%,管理费用更是大幅增长23.88%。

海信 视像营收成本上升 /图源:海信 视像财报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

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样影响深远。近年来,随着用户习惯的改变,电视业务的增长空间显得愈发有限。

据统计,我国电视开机率从2016年的70%下降到2022年的不足30%,销售额连续五年呈下降趋势。2024年上半年,国内电视品牌整机出货量为1639万台,同比减少4.2%。

这一背景下,海信视像的传统优势领域正面临严峻挑战,而海信家电的境内外业务表现则显示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根据财报,海信家电2024年上半年境内业务营收253.28亿元,增速仅为3.52%,但毛利率达到31.92%的较高水平。相比之下,境外业务虽然实现182.05亿元营收,增速高达27.87%,但毛利率仅为11.13%,显著低于境内业务。

海信视像2024年第一季度与2023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对比/图源:海信集团

这种利润结构的差异,说明海信在开拓国际市场时,未能平衡成本与盈利之间的矛盾。

与此同时,市场竞争也在加剧。海尔和美的的业绩在第三季度仍然保持增长,其中美的实现营业收入1017.01亿元,同比增长8.05%;海尔单季主营收入673.49亿元,同比增长0.47%。

值得一提的是,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也正逐步进军家电领域。

根据洛图科技(RUNTO)发布的最新数据, 2024年11月,小米电视出货量约73万台,同比大幅攀升21.7%,在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海信的90万台。

在冰箱、洗衣机等品类上,小米也多次跻身销量榜前列。

这一新势力的崛起,无疑进一步压缩了传统家电企业的市场空间。

成本上升、外部环境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给海信的发展带来了压力。而此次被传的“大裁员”,也显示出市场和员工对企业前景的担忧。

海信在声明中也坦言,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企业经营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80后女掌门”时代正式开启

在这一时间节点上,海信的领导层迎来了重大调整。与格力电器相似,海信家电也正式进入了“女掌门”时代。

2024年11月21日,海信家电发布公告称,董事长代慧忠因达退职年龄而不再担任海信家电董事长等职务,董事会选举高玉玲为公司新任董事长,并由孙长春接替高玉玲,担任海信家电的财务负责人。

根据公开资料,代慧忠今年58岁,担任董事长时间仅3年。他曾表示,新老交替是企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年轻人拥有更强的活力和冲劲,这次调整将有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而接任者高玉玲今年43岁,是一位“80后” ,此前担任海信家电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

出生于1981年的高玉玲,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后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加入海信集团,先后在集团旗下海信视像、海信家电等公司从事财务工作,一步步走到核心位置。海信家电财报显示,2015年,她担任海信家电财务负责人,之后历任海信集团副总会计师、海信家电总会计师等职。

高玉玲在收并购上能力出众,有“并购女将”的称号。

2018年,高玉玲主导海信集团收购欧洲Gorenje公司的财务工作,从管理层座谈、项目尽调到整合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她带领团队与海尔、美菱等竞争对手同台角逐,最终促成海信以约2.9亿欧元的价格成功收购Gorenje,为海信在欧洲市场的白电业务打下坚实基础。

这一经历不仅凸显了高玉玲的专业能力,也延续了海信以并购推动发展的传统。

事实上,海信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并购史。

1969年,海信的前身“国营青岛无线电二厂”成立,那时还是一个只能生产收音机的“小作坊”。经过10年发展,海信联合其他单位共同组建青岛市电视机总厂,并迅速跻身中国电子百强企业。

1982年,海信搬迁至江西路11号,历史上第一块真正拥有产权的土地 /图源:海信集团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海信开启了国内并购的步伐。

1994年海信并购淄博电视机厂,仅用一年时间使其扭亏为盈;1997年,又陆续收购贵阳华日电视机厂和辽宁金凤电视机厂。这些并购帮助海信整合了国内市场资源,提升市场份额,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收购科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006年,海信以6.8亿元的出价收购后,获得了科龙和容声等品牌,以及其在白电领域的技术、生产设施和销售渠道等资源,使海信在白电领域的竞争力大幅提升。这一收购奠定了海信在家电领域的重要地位。

2006年,海信收购了科龙和容声等品牌

自2018年以来,海信加快了海外扩张的步伐,先后收购了东芝电视、Gorenje和日本三电等国际品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