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NaturePortfolio
Nature Research官方账号,介绍中国及世界科技出版业最新动态,如何在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论文,针对中国研究人员的最新产品及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aperWeekly  ·  博士申请 |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NaturePortfolio

上海项目第二章:时间的种子|书籍与艺术

NaturePortfolio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05-20 14:11

正文


原文以Climate Change: Unsinkable Shanghai为标题

发布在2017年5月10日的《自然》书评与艺术评论版块中

原文作者:Jacob Dreyer


在上海这个正在受到气候变化威胁的城市,一个科学与艺术合作项目探索了上海可能的未来图景。


上海项目第二章:时间的种子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7月30日闭展。


到2050年,上海市中心的许多地区将会沉入水底。到2116年,上海就将面目全非。这就是“上海种子”,一个科学与艺术合作项目所设想的情景。项目第二章“时间的种子”聚焦于这个中国大都会的气候变化——这无疑是对一个令人不安的未来情景的及时提醒。


Imaginary Geography-邱志杰设想的新地貌

Qiu Zhijie


2016年,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启动了上海种子项目,官方将其描述为一个关注近未来可持续性的思想平台;时间的种子则是由馆长李龙雨(Yongwoo Lee)与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联合策划的。


多种多样的参展研究带有些许的乌托邦色彩,在由现场活动、艺术作品、工作坊和出版物等形式组成的展览内容中,“时间的种子”共同想象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未来上海——中国人将这种状态称为“家园”或“桃花源”。毕竟,中国有着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为核心的独特传统,其源头可追溯至几千年前。


不过,这个项目并不仅限于中国。除了黄锐、邱志杰、邱黯雄和张海濛等中国艺术家和学者之外,参展的还有美国物理学家彼得•格里森(Peter Galison)和法国社会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后者举办了有关如何“重置现代性”的讲座。探索地理意义上的他者性为西方思想家带来了哪些启示只是“时间的种子”所呈现的文化交流的一部分。


在《未来线路》中,艺术家邱黯雄带领游客乘坐公交车游览了未来的上海,邱黯雄最知名的作品或许是他2006年的水墨动画《新山海经》。科幻作家刘宇昆为他撰写了脚本——《上海48小时:国际游客周末观光指南,行星漫游者出品,2116》。


刘宇昆的文本是对生活时尚类杂志文章的精彩戏仿,描述了游客在后世界末日时代的夜生活和他们享用的佳肴。在他的笔下,精英阶层居住在上海市中心的水下气泡中,大部分人口则已迁至郊区。它对于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乐观展望与金·史丹利·罗宾逊(Kim Stanley Robinson)的科幻小说《纽约2140》(Orbit出版社,2017年出版)遥相呼应。


同名纪录片《时间的种子》跟踪记录了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岛上的建立过程。在那里,各国最珍贵的作物品种被保存在严格受控的条件下,以保护它们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个种子库结合了象征意义和实用意义,或许也是当代的一座纪念碑。有趣的是,英文原名中的金钱隐喻并未反映在它的中文译名中——vault在英文中有“金库”的意思。


艺术家林璎则为灭绝物种创作了纪念作品《什么正在消逝?空房间》:在一个黑暗的房间中,观众通过一块光学玻璃观看影像,与正在消逝的栖息地和动物产生数字化的互动。上述作品都十分扣人心弦,但与它们并肩展出的也有一些投机取巧的作品,就好像是哪个名人被告知“是跟上海和生态有关的活动,去吧”,然后也来掺上一脚一样。


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数量近年来显著上升,此外,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了中国药物化学家屠呦呦,都使得中国科学界在国际舞台上的位置日益突出。在空气污染和海平面上升等环境问题面前,中国的技术官僚系统十分重视科学的价值,而上海种子项目则反映了艺术界对这些挑战日益积极的参与。


当然,中国从来不乏人与环境交互的故事:中国文化就植根于这种规模宏大的天人互动,以及应对这种互动的技术解决方案。古有大禹治水,后有20世纪的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在其启示下提出的南水北调和三峡大坝工程。


中国在科学和医学方面的开创性地位也举世闻名。邱黯雄作品的灵感来源,公元前4世纪的《山海经》是一部有关地理和植物的书籍。大约同时期的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今天仍被应用于实践之中。众所周知,屠呦呦受到了中国古代医药典籍的启示。


中国社会正在全力自救,从深圳的实验建筑实践,到中国政府提供的巨额可持续能源补贴——中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投资2.5万亿元人民币用于可持续能源的科研、创新和基础设施,各种项目不一而足。上海种子项目充满了多样的愿景,它们或许振奋人心,或许令人困扰,但绝不空洞无聊;希望它们也是推动中国走向零碳社会的又一步。


Nature|doi:10.1038/545156a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英文原文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邮件[email protected]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17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