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1月,上汽集团销量实现“开门红”。最新数据显示,上汽1月实现整车批售26.4万辆,同比增长7.9%,终端交付35.3万辆,领跑国内同行。
《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本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汽车占比超过50%。而最新统计显示,2024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达到122.46万辆,上海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165万辆,推广规模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超额完成的数据背后,正是这座城市一派追“新”逐“智”的景象,以上汽为代表的上海新能源汽车将全力以赴拼出智慧出行新未来。
上汽开启“大乘用车”时代
站在转型十字路口,龙头车企上汽正在谋求自我革新与高速突围,“新三驾马车”之一的自主品牌无疑是这场突围战的主力军。
“大乘用车”时代正在开启。去年10月,荣威与飞凡两大汽车品牌合并,打响资源整合第一枪。今年,上汽乘用车公司(荣威飞凡、名爵)、上汽国际、创新开发研究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5家企业“握指成拳”,组成上汽大乘用车板块,未来将对自主板块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策。
最新销量数据显示,自主品牌的表现可圈可点:终端交付20.6万辆,占上汽整体销量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升近6个百分点,新能源车终端交付8.7万辆,继续位居行业头部阵营。
合资品牌也在谋求新变革。以“油电同进”“油电同智”破浪驱动,2024年上汽大众全年销量达到120万辆,上汽与大众集团开启合资合作2.0,迈入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共创”全新时代,到2030年,上汽大众将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15款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2024年拼出收官六连涨的上汽通用吹响“反攻号角”,在新一年提出“电动化、智能化、高价值化”目标,新车型100%围绕中国客户需求展开,数字化功能100%本土开发,智能化功能更符合中国客户需求、升级速度也更快。
打开智能汽车新未来
在工厂、实验室一线,智能汽车新未来正在徐徐展现。
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另一张“金名片”是特斯拉。位于临港新片区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整车制造节拍不断提速,每30多秒就能下线一台整车,零部件本土化率超过95%。2024年,上海超级工厂下线了第300万辆整车,向海外市场出口了第100万辆车,全年交付量超过91.6万辆,占特斯拉全球交付量半壁江山。
依托商汤科技在临港新片区建设的智算中心AIDC提供的丰沛算力,商汤绝影今年将全力推动最前沿的AI技术与智能汽车融合,端到端智驾方案将量产上车,“开悟”世界模型将引领智驾研发迈向全新高度,创新AI产品A New Member For U也将为座舱体验带来全方位革新。商汤绝影CEO、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王晓刚坦言:“智能汽车处在一个关键突破的时间点,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的下半场,未来出行将会是AI大模型、大数据与计算能力的综合竞技和比拼。我们将继续探索AI与汽车深度融合的更多可能,让智慧驱动美好出行。”
发挥上汽和特斯拉两大整车厂以及头部人工智能企业引擎作用,临港新片区正在全力打造智能汽车生态城,构建起涵盖汽车芯片、自动驾驶系统、汽车内饰、车身、新材料、精密加工等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生态。2024年临港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年产值已突破3200亿元。
与临港新片区遥相呼应,老牌汽车城嘉定也在主动拥抱新变革,深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2024年1至11月,嘉定区汽车“新四化”产业总产出2433.2亿元,同比增长6.1%,目标到2025年实现总产出3000亿元。
“依托嘉定得天独厚的汽车产业基础,小马智行在无人驾驶技术研发上取得较好发展。”小马智行副总裁、上海公司副总经理黄俊介绍,截至2024年末,小马智行已获上海所有自动驾驶测试许可,在沪测试总里程达到145.67万公里,无人化测试里程近3.3万公里;测试总时长约6700小时,无人化测试时长超过1700小时。在自动驾驶状态下,未出现任何交通安全事故。小马智行将陆续推进千辆规模、搭载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的Robotaxi交付,并在多地探索Robotaxi规模化商业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