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内容主要介绍了豆瓣读书在2024年的主要活动和直播内容,包括专题活动的主题和嘉宾,以及部分嘉宾的访谈内容。活动涵盖了文学、诗歌、历史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影像与文字等多种形式与创作者对话,连接读者,共鸣心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主要介绍了豆瓣读书的系列活动,包括专题活动、直播活动和对谈嘉宾。
通过文字回顾和嘉宾访谈,展示了活动的丰富内容和深度。
关键观点2: 文章提到了文学的具体方面,如文学性、文本的具体内容、文学展现的可能性等。
通过不同嘉宾的分享,揭示了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度解读。
关键观点3: 文章涉及了历史、哲学等跨领域的内容,展示了活动的多元性和深度。
通过对谈嘉宾的分享,引发了对于历史、哲学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正文
2024年,豆瓣读书共举办8场专题活动,15场直播,继续用影像与文字等多种形式与创作者对话,也通过近40场共读与380余场鉴书团连接读者,共鸣心灵。这一年,我们赓续纪实写作、女性主义、现代性困境等心灵图谱,也在阅读经典中找到观照当下现实的力量。
在年度交迭之际,我们整理回顾其中部分活动内容。但愿每一次阅读甚至每一次遗忘,都会成为智识经验的一部分,带我们走去更遥远的地方。
●胡安焉:
我希望尽量避免去传达一些很具体的、很实在的一些东西,因为我觉得这是对文本的一个缩小。其实我觉得文学它展现的是一种可能性,是调动读者自身身上的一些人生、生活的经验,或自身的一些审美也好,意识也好,思维感情也好的一些东西,让他们能够重新发现自己,或者深入地发现一些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1月11日 直播活动|过一种文学的生活是可能的,嘉宾:胡安焉、张秋子、普照
文字回顾>>>
●费代里奇:
批评当下当然不等于将过去理想化,想要回到过去是荒谬的,但将过去的一切视为负面和局限的观点也同样荒谬。历史上发生了很多非常重要的事,有其价值、文化涵义和发现。启蒙运动孕育的进步史观,总体来说是贬低过去的。我们不美化过去,也不能回到过去,但我们亦不能视历史如敝履,将其与落后、糟粕划上等号。我认为这是一个基本认识。
1月17日 对谈视频|女性世界的破裂与共生,嘉宾:费代里奇、戴锦华、谢晶
文字回顾>>>
●赵松:
我觉得华莱士给我们最大的一个启示在于,他能够让你注意到语言是如何生成世界的,就像很古老的希伯来传说,上帝是用语言创造世界。好像我们国内一谈论小说就是形式与内容的二分法。但是你看华莱士的小说,它是一个生长的世界,小说的根基在于那些形形色色的人,是这些人的存在使这些小说有了根基。这些人的思考、行动、感知和他人的关联生成了这部小说的世界。
1月23日 直播活动|沉浮于无尽之海:谈《无尽的玩笑》,嘉宾:俞冰夏、赵松、陈欢欢
文字回顾>>>
离家,是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和情感的主题,个体离家之后将面临不同的身份认同与挑战。作家梁鸿的《梁庄十年》,郑在欢的《雪春秋》和宥予的《撞空》都或多或少探索了这一主题。三位嘉宾从切身经历和写作经验出发,聊聊他们对彼此作品的阅读感受,以及“离家”这一动作背后丰富的意涵。
1月26日 直播活动|离家之后,嘉宾:梁鸿、郑在欢、宥予、赵芳
豆瓣读书视频号观看完整回放
●马凌:
从文学性上来进行理解,鲍曼让社会学与文学艺术在富有成效的互动当中共存。鲍曼在这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他特别擅长用隐喻。“把熟悉变得陌生”和“把陌生变得熟悉”,其实是一体两面,是一个双向互动。鲍曼使用这样一套文学方法娓娓道来,这是他著作很好看的原因。正是在这种文学的具体情境的阐发之下,社会学的想象力才能真正有温度。
1月29日 直播活动|“流动年代”,思想家如何回应当下,嘉宾:马凌,王立秋,罗东
文字回顾>>>
2023年榜上榜作者译者系列视频|嘉宾:陈英、陈以侃、[韩]崔恩荣、侯健、胡安焉、黄荭、李晖、刘文飞、吕灵芝、文泽尔、吴琦、徐丽红
3月26日 直播活动|在今天,如何避免“内卷”的消耗?
●黄灯:
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和我们所强化的那种年轻人特别单向度的立足社会的路径之间是有种合谋关系的,我觉得我对这个是怀疑和警惕的。我尽管水平不高,没有理论素养,但是我会有一种直觉的东西,企图通过我看到的毛茸茸的细节把我的疑惑表达出来。
●项飙:
回到欲望这个问题上,我们都知道社会控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控制生产的欲望,永远把欲望放在一个自己达不到的地方,那是最大的投降。你投降了自己,就没有自我展现了,没有自己的基盘,没有自己的战场,总是在为你想象中的欲望做注脚,永远在衬托你想象的成功。
文字回顾(下)>>>
4月25日 直播活动|马克·费舍:年轻一代热爱的思想家,如何记录当下?
●戴锦华:
我认为今天世界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我们昏睡,以致我们需要唤醒,而是在于我们装睡。我们装睡是因为我们相信了费舍在他的书中相当真切和有洞察力的分析的那种状况,我们深深地接受了没有出路和选择,而他仍然直面现实,大声地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犬儒、麻木、冷漠、无能地在一种不育症的状态之下接受这种状态的话,那么等待我们的并不一定是苟活,等待我们的可能是碎裂,可能是灾难,可能是被奴役的状态。
●包慧怡:
我研究中世纪,中世纪文学中有一类死亡抒情诗。这些诗表达了死亡的可怕之处:一方面,死亡是确定的,人人都有一死;另一方面,死亡又是不确定的,我们不知道何时会死,也不知道将会如何死去。每一天,我们都被这种广义上的审判所裹挟。在这种终极焦虑的阴影下,我们该如何度过每一天?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后的审判并不在死后,它其实是由死亡本身和死亡之前无数细微时刻所组成。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卡夫卡确实是我们普遍处境的代言人。
6月18日 直播活动|眺望山峦,或凝视虚空——卡夫卡逝世百年纪念对谈,嘉宾:阿乙、李双志、包慧怡、韩继坤
文字回顾>>>
●刘文飞:
其实俄国黄金时代、白银时代有很多作家,写小说都不按常理出牌。普希金的《大尉的女儿》是“长篇小说”,但只有七八万字,而且完全使用白描手法;果戈理写了《死魂灵》,他不把它叫做“长篇小说”,而是在标题后面加了个括号,注明是“长诗”;后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几部长篇小说,我们现在称作“思想小说”,这个说法是体裁意义上的,是指有一个“idea”支撑起整部小说,一个人物就是一个行走的思想。屠格涅夫和契诃夫的作品也都有体裁上的独创性。俄国19世纪有这么多优秀的小说,但往往都不是西方意义上“标准的”小说。这其实也是一种“现代性”。
5月10日 直播活动|剑会消失,星星会留下来:从《战争与和平》走向托尔斯泰,嘉宾:刘文飞、贾行家、张晨
文字回顾>>>
●范晔:
贯穿几百年的塞学研究史其实一直有一个伪命题,那就是塞万提斯的天才性。18世纪,有些塞学家认为塞万提斯是一个不自觉的天才,《堂吉诃德》并非塞万提斯最看重的作品,当时他就是写写就算了。他最看重的还是《王子公主历险记》。海涅写的德文版《堂吉诃德》的序言也说,天才执笔的手,要比天才本人更加伟大。后来的卡洛斯·富恩斯特把塞万提斯比作哥伦布——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他却不知道那是新大陆;塞万提斯写了《堂吉诃德》,但他未必真的明白《堂吉诃德》的真义。
7月25日 直播活动|吉诃德先生的400年之旅——今天我们如何读《堂吉诃德》 ,嘉宾:范晔、侯健、张秋子
文字回顾>>>
●梁永安:
契诃夫的作品却拥有一个独特的空间——它横跨黑与白,存在着灰度,让人物难以归类。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未定形态,给予了契诃夫作品特有的戏剧性。观众在观看时总是充满期待,好像随时会发生一个巨大的转变,但最终可能发现故事回到了起点。这种戏剧性需要巨大的才能获得观众的持续关注,即使最后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这种魅力是契诃夫戏剧作品的核心。
7月31日 直播活动|“喜剧”的忧伤:契诃夫戏剧三人谈 ,嘉宾:梁永安、徐乐、陈飞雪
文字回顾>>>
●黄乔生:
一个乞丐一样的劳碌一生,苦命一生,最后冻死在雪地上的这么一位妇人,集全世界苦难于一身的,坏事都惨事都让她碰见的这么一个人物,而且而这个人物又给他提了个问题:人死了以后有没有魂灵?你别看这个文章好像不突出这个事,就把它放在前头了,好像是个引子,其实这句话是鲁迅小说的,鲁迅文学的高度,这才是他的文学主题。这个主题一直贯穿到他临终的时候写《死》《“这也是生活”》《女吊》。就在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才又想起了祥林嫂之问。这个回乡就不是一般的回乡了,这回乡是回到我们人生的最根本的问题上去了。
9月6日 直播活动|“做梦的人是幸福的”——一百年前的中年鲁迅和青年朋友 ,嘉宾:黄乔生、高远东、刘伟
文字回顾>>>
●周可: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其实要反抗的不是刚才张老师提到的小家庭,要从这个小家庭当中出走,而是整个父权社会,是类似巴金所描写的“家”当中的一个封建大家族当中出走、离开,反抗命运,所以这种觉醒不仅仅是来自于女性,其实更多是当时的年轻人需要去反抗。这也是我们在曹禺、巴金的巨作当中可以看到的反抗。
9月19日 直播活动|出走百年,再谈娜拉,嘉宾:周可、张春田、林子人
文字回顾>>>
标记历届诺奖得主新作与代表作,回顾韩国当代文学专题
专访黄灿然:谜团解开也就是诗歌的末日了|豆瓣读书·文学访谈Vol.2
●黄灿然:
高光时刻是诗人看见/听见/感到的近于幻象的某种“显灵”,他恰当地把它描绘出来,至于用什么毛笔或钢笔或圆珠笔都不重要。甚至可以不用笔而把句子记在脑中或念出来。至于现代写作工具,其实更便利,因为可以即刻把意象用标准的字体呈现出来,或加以调整和修改,直至听觉效果尤其是视觉效果满意为止。至于听觉和视觉因素,我认为两方面加起来就是诗歌。但是诗歌的神秘也在于此,即使我几十年来读中外古今诗歌,几十年来写诗和译诗,但我很难对它们做透彻的分析,并且我相信谜团解开了也就是诗歌的末日了。大概每个诗人都只能谈那么一点儿,像我刚才所举的一些诗句,也只能举举例,你不知道听觉占多少,视觉占多少,它们怎样如此幸运或神奇地结合起来。
●裘小龙:
我做艾略特的翻译,有时候会写些小文章,在小文章里面,我总觉得这个是讲西方现代事件的危机、没落、凄凉……如果这个文章我现在来写,可能是还需要修改,因为它不仅仅是那个现代的,它是讲的文明的一种循环。他那个时候的人是这样,我们现在的人也是一样,你说到底有多大区别?那种腐败、那种堕落好像就没停过,包括《荒原》的感觉,我们甚至可以说我们到底走出荒原了吗?艾略特经常在他的诗歌里面,就说时间将来和时间过去都指向时间现在,这也是我们一个读者的态度。这首诗可能是以前写的,但是我们来读的时候,我们就是要有现代的concerns。
11月5日 直播活动|艾略特与我们——细读《荒原》 ,嘉宾:裘小龙、周瓒、胡桑
文字回顾>>>
● 臧棣:
他写《马丘比丘高度》,写《元素的颂歌》,不光是浅薄的乐观,还有生命的喜悦,就像尼采讲的酒神精神。你说聂鲁达是革命诗人或只会写政治诗,但是他的语言魅力有狂喜的一面,不阴郁。他经历苦难、流亡、波折,几次挣扎在死亡线上,但是他能始终保持生命的狂喜状态。所以我觉得他身上有一种神秘,我们谈他的政治性多,但他身上更深的神秘主义的东西或者说生命体验的神秘维度、体验性,谈得不够。
11月12日 直播活动|不止于情诗——细读聂鲁达,嘉宾:赵振江、臧棣、李义洲
文字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