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多,职人社通过招聘、沙龙和内容连接了很多人,举办了很多场分享。之所以坚持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我们坚信:每个职业人都有独特的、不为外界所知的经验干货和实战案例。而职场是持续 30+ 年的长跑,能力提升、交流学习、视野拓宽、人脉积累是一件需要积累的事情。每一个职场人都有需要被启迪的时刻。
有时候,你获得一份工作不是因为你知道什么,而是因为你认识谁(you get the job not because of what you know, but because of who you know)
。
因此,在做了三年「职场社会学实验」之后,我们决定将「社群」升级成为一款真正的「产品」—— 面向有自驱力的职场人群,构建聚焦于专业、职业、行业的,围绕个人职业经历和能力的内容社交平台。社区成员独特的职业经历、真实的职场经验,启迪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会每天推送一个产品里的精选答案,希望能给予你一些启发。也欢迎你到产品里和他们交流。
今天的答案,来自新世相联合创始人杨远骋。
杨远骋
新世相 · 联合创始人
杨远骋曾任聚美优品移动产品总经理、街旁联合创始人。
截图来自杨远骋
个人主页
职人社的产品经理黄海均提问:
新世相是如何搭建读者故事的 UGC 运营体系的?
在新世相的很多推文里,我们都可以看到读者故事、投稿的成分。这套系统背后是怎么运转的?
以下是杨远骋的回答,
点击这里
直接进入小程序查看全文,或评论互动。
大多数内容公司都不会有产品技术团队,但新世相有一支配置厉害的产研 team。因为这个背景,我们团队在做内容的时候,很喜欢用各种工具、技术来提高效率和产能。我们把这些能力用来收集故事、整理故事、检索故事、挖掘故事。到目前为止,据我所知,我们应该是中文网络上拥有最多真实故事的内容公司。
# 如何收集?
真实故事是内容创作的重要灵感,也能帮助用户和新世相建立更强的情感连接,因此我们一直在用各种方式,鼓励用户敞开心扉提供故事给我们。
我们自己做了一个小程序,专门用来收集用户们的真实故事。持续四年后,我们已经积累了数百万个故事。
我们在微信上独创了一个叫「48 小时交换」的社交小工具,鼓励用户和一位陌生人交换故事,每周都有几千人参与,也已做了近百期。
为了征集更多故事,我们还做过「人生大问题」、「晚安博物馆」、「大城市的物与爱」、「告白邮局」、「窗外」、「此时此刻」等几十个基于 H5 或小程序的活动。
# 如何创作?
每个故事都是用户真实贡献,绝大多数也有联系方式可供深采。基于这个故事库,我们创作了这些。
17 年九寨沟发生 7. 0 级地震。新世相内容团队通过我们的故事数据库,快速找到几十个汶川地震的生还者的故事,我们联系了其中 9 位进行授权和采访,非常快创作了一篇推文《 9 年后,我还是没有跑出去 | 震后余生》,获得微信 1029 万,今日头条 318 万的阅读量。
我们希望打磨出自己的城市题材 IP 孵化机制——把 UGC 真实故事、剧本改编、制作和宣发渠道打通,在形成一定口碑和市场基础后,最终进入影视剧市场。
UGC 故事甚至可以成为网剧和微电影的素材。我们曾制作过近 10 部故事短片,比如,我们邀请了电影人拍摄深夜系列故事短片《凌晨四点的上海》和《凌晨四点的重庆》,其中,前者播放量超过 3000 万,后者播放量超过1亿。
与各个品牌合作开展故事项目,比如与 OPPO 共同发起了 1000 万人深夜陪伴计划。这是一次为期一个月的深夜故事交换活动,参与人数达到 1000万。……等等等等
# 如何使用?
在内部,我们叫自己的故事数据库 「Google for Stories」,它像是一个故事的 Google。任何关键词输进去,都能立即得到真实又鲜活故事。
比如,在职人社回答这个问题时,我试了试搜索以下关键词。
关于「后悔」的故事:19810 个;
关于「出轨」的故事:4372 个;
关于「离婚」的故事:7284 个;
关于「流产」的故事:283 个 。
我们最近还在做一个升级,搜关键词时,除了精准匹配,我们会先计算关键词的近义向量词后再搜故事,比如「后悔」能延展出「伤心欲绝」 「嫁错」 「良心不安」「死心」等上百个词,让结果大大拓展。
最后,也最有趣的一点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新世相」的品牌名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透过万千人间故事,看新时代的世间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