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外滩教育
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为基础教育阶段中国学生提供择校、能力培养、海外升学等专业国际教育资讯。助中国家长实现教育突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教育之江  ·  图说 | ... ·  昨天  
教育之江  ·  图说 | ... ·  昨天  
都市晨报  ·  刚刚,徐州市教育局重要通知! ·  昨天  
都市晨报  ·  刚刚,徐州市教育局重要通知! ·  昨天  
泗县人网上家园  ·  多地课间延长至15分钟,多出的5分钟从哪来? ·  昨天  
泗县人网上家园  ·  多地课间延长至15分钟,多出的5分钟从哪来? ·  昨天  
湛江日报  ·  2025年高考时间公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外滩教育

寻找人生最优解的道路上,比聪明更重要的是这项品质

外滩教育  · 公众号  · 教育  · 2019-08-01 07:00

正文

看点 近期,海淀家长、顺义妈妈等话题刷屏,为了孩子更聪明更优秀,家长们一直在行动。然而孩子的培养,光靠聪明就够了么?下文中,清华大学博士、雨果奖得主郝景芳,从自身经历出发,结合当下热门的天才班与英语考试,与我们聊聊目前资优生存在的症结,以及未来如何进行资优生培养。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晴妈说 (ID: qingmashuo)


文丨晴妈    编丨Travis


今天这篇文章,是讨论近期经常被人谈起的尖子生问题。


在海淀区,有传说中的八少八素和早培,有一秒刷爆的英国某英语考试网站;在顺义区,有全世界送孩子参加的体育比赛,有每天放学后排满的最优秀家教列表。


无论在哪个区,都不缺少“样板孩”,语数外成绩顶尖且业余爱好样样出色的孩子深深震撼着吃瓜父母。




这两个区的家庭,无论是从经济条件、教育资源,还是从孩子的天生遗传因素,都算是全国最好的家庭了。但他们的教育需求也远远高于全国普通家庭。


为什么会如此呢?


原因很简单: 孩子的资质很好,父母希望让孩子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 这是“资优生”培养的典型心态。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聊两个话题:


1. 资优生该如何培养?

2. 资优生的问题在哪里?



爆的天才班和英语考试


在很多海淀父母心里,不知道“八少八素和早培”是值得笑话的。


其中,八少是“八中少年班的简称,15岁考大学;“八素”是八中素质班的简称,17岁考大学;“早培”是人大附中早培班的简称。


这些专门选拔天才儿童的班级,以超前学习出名。颇为类似于八十年代开始兴盛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本来,我以为这类“少年上大学”的班不流行了,也以为“提前学”早已不是父母观念,但仔细了解一下才发现,这条路 最近这几年 还是颇为兴盛,甚至烈火烹油之势超越当年。


据说2018年“八少八素”少年班招收120人,报名13000多人;人大附中早培班报了14000多人。


英国剑桥英语水平测试KET和PET,开放报名当天就刷爆网站,一秒抢光名额,有的家长报不到北京的名额,就给孩子报外地名额,结果河北、甘肃……名额都没了。


据说还有一些公立和国际学校优秀学生,小学就去考成人托福,成绩斐然。


总而言之,这是属于尖子生的考试疯狂。




为何有这么狂热的尖子生考试爱好呢?


原因大致有三点:


1. 觉得孩子有天赋,不想辜负天赋,想把孩子培养出最顶尖成就;


2. 小升初竞争激烈,现在不允许统一招考,于是名校看各种竞赛奖项作为名校点招标准;


3. 被周围环境裹挟,就像红桃皇后,你只有同样奔跑,才能保持在原地。


今天我先不说后两点,因为都和大环境相关,有空我再慢慢聊。我今天就想说第一点:认为自己的孩子资质好,想从小按照顶尖人才的方式培养。


我想聊聊,资质好的孩子,要如何成长。



从理科实验班的经历讲起


事实上,我自己小升初的时候,走的就是数学竞赛-理科实验班路线。


天津市的小升初,从二十年前就是白热化状态,当时全国很多城市小升初都还是直升,天津市就是统考,市重点、市级区重点、区重点中学层次分明,0.5分就差出千百个名次。


在这种情况下,小学奥数和重点学校点招成为很多学生的重点战场。当时天津市的重点中学也办奥数培训班,在奥数培训学校里会严格按名次分班。


换句话说,今天很多父母狂热的路,我二十年前都经历过。


当时的结果如何呢?


我从五年级开始进入奥数学校,一直在年级一班,而后通过了另一所著名初中的点招,进入超常实验班。当时天津市只有这一个所谓的超常学生实验班,五年读完初高中,高考和竞赛兼顾。当时有四五千人报名,我考了全市第七名。




可以说,我算是当时奥数选拔赛的“赢家”。


  • 那你今天会想要推女儿再走这条路吗?


“不,我应该不会推女儿走奥数选拔之路。”

  • 为什么?


“我希望她有更广泛的生活空间。”

  • 学奥数不好吗?


“没什么不好。只是这条路是一条适合真正对数学有极特殊天赋的孩子,类似于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会去体育学校做体育特长生。要强的孩子也可以通过测试,成功考上,但除非数学天赋优越,否则在这条路上走不远。”

  • 怎么知道自己的孩子有没有特殊天赋呢?


“我希望她有更广泛的生活空间。”

  • 兴趣也是成功带来的吧? 刚开始没兴趣,也许成功之后就有兴趣了?


“这个事情,怎么说呢……我就是不希望她混淆对“成功”的感觉,和对“事情”的感觉。我希望她能更敏感地体会到,什么是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的事情。”


我还是继续分享一点我的过往经历吧。


两年前的演讲,有关“聪明”


两年前,我应哈佛大学驻中国代表处的邀请,给他们的一个青少年营的活动演讲。


这个青少年营是从全国高中甄选出的优秀学生,层层筛选,都是尖子。虽然是读书主题的活动,但入围的难度还是很高。哈佛的活动,毕竟自带光环。


北京一场,上海一场。 两场演讲我都用了同一个题目: 《愿你一生勇敢,不负聪明》。


我说:“我在这个会堂里讲的东西,在其他地方可能都不会讲,因为有些东西说给一般人听比较刺耳,但我相信你们会懂。能坐在这个会堂里的你们,都是很聪明的,在各种考试中也能证明你们聪明。而我要讲的,就是如何对待聪明,走出聪明带给自己的桎梏。”


然后我讲了聪明可能遇到的问题,也讲了我的建议和鼓励。


第二场演讲结束后,会场后排有一个女孩站起来,说:“我觉得你从一开始就说‘聪明’,听着挺刺耳的。”我说:“你说的没错,所以我平时在外面并不会讲。我只是在这样一个场合,针对一小部分人讲的,我想会有人明白我在说些什么。”



事实上,两场演讲结束后,都有孩子找到我。


第一场有一个男孩从后面追上我,跟我说:你说的对,我就是那种做什么都很快的,也得过不少竞赛的奖,但我不知道怎么找到自己的动力。


第二场结束后,有好几个孩子跑到后台,一个女孩说:我完全明白你在讲什么,我就是像你描述的那样,从小就是第一名,但很多时候内心会很脆弱。周围的几个孩子也点头。其中一个男孩还提出跟我抱一下,希望得到一些鼓励。


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的努力是值得的。


是的, 很多时候聪明孩子面临的是共性问题。 聪明,是一种很容易被识别的特征,也是非常容易被周遭环境捧在手心上的特征。但也因为如此,聪明的孩子也很容易走入一些共同的问题圈。


我也曾经在这问题圈里徘徊很久。



关注成就,还是关注事情


我算是从小被说“聪明”一直到大的孩子。


小学第一个学期期中考试,得了年级第一,老师说那一年试卷偏难,没想到有人能全满分。从此之后在各级都拿过年级第一,高中毕业也还是学校的第一。


而这个过程,对我而言并不是很困难。我没刷过题,小学时候放学先在户外玩到天黑;中学放学去打篮球,从小做学校主持人,也做校园电视台、参与文艺演出、校学生会。学习也不需要父母督促。


总而言之,我没有感受过学习辛苦。


讲这些事情貌似非常装逼,但我必须在这些方面诚实地讲出来,然后才能用同样的诚实,把我经历过的真正的困难讲出来。


我经历的真正困难,在于大学之后,当我真正需要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内心深处对于自我和事物的感知。



我在大学有一段时间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我成绩和业余爱好都算不得出色,自己想要为之努力的写作也毫无进展。


这种时候,我就不停给自己制定“成就”目标,每年都定新年的成就目标,幻想自己某些方面大放异彩。


可是常常事与愿违,某一年并没能做出我给自己定的杰出目标,下一年也没完成目标,这让我十分焦虑,常常临近年末就用尽办法想赶上进度,例如被退稿的作品发疯似的修改,期望在年内发表出来,完成我对自己设定的目标。而这样就越发不成功,更怀疑自我。


直到过了好几年,我才慢慢发现症结所在: 我混淆了对“成功”的感觉和对事物本身的感觉。


举个例子:如果喜欢的是站在第一名的领奖台上,那么游泳时想的更多是成功的步骤;但如果喜欢的是游泳本身,那么游泳时感受的可能是身体和水接触的感觉,人在水下奇妙的变化,调动身体肌肉拨开水面的触感,头脑中想的是更纯粹的身体姿态的细节。


吊诡的是, 在人生的很多领域,以前者心态都不如后者心态带来真正的成功。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是在一堂大提琴私教课上,当时我已经学了两三年,给自己的目标是今年学到能在年底的聚会上拉曲子。


但是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打断了我的演奏,直言不讳地问我:你是不是没有在听你拉的声音?你真的听不出来声音本身的音色好坏吗? 那个时候我发现,自己确实没有全身心感受声音,我只想尽快推进练习曲的进度。

这件事本身给我很大的刺激。我开始慢慢感受到,当其他人真正喜欢一件事的时候,在他们做这件事的时候是怎样全心投入的。


跳舞的时候,专注的是肌肉和身体的感觉;写作的时候,专注的是记忆引起的细微情绪;研究数学的时候,专注的是方程两边的意义。


我羡慕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专注,能够每天沉浸其中,而不让随时随地的进度审查干扰心流。


不能沉心感受事物,是任何领域无法精进的最大障碍。



局部最优 vs. 全局最优


正是在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聪明”给自己设下的障碍。


我曾经太过容易地达到各种事的成功,因此习惯于站上山头的感觉。 恨不得一脚就迈上山头。我熟悉的就是怎样每年在各种山头打卡,无论是各式各样的考试,还是学校里的学生组织和各种文娱活动中打卡。


可是校园里的小山头,对于人生的高山而言是无关紧要的。人生中的各个行业领域,都是一生攀登而到不了顶端。


如果熟悉的只是山头打卡,往往没有耐心一步一步踏实走山路,更无法接受那种“看不见顶端、只是一直在路上”的长期登山过程,那就做不到真的卓越。接受不了寂寞长路,就完全不能攀登任何真正的高山。


原先有一个说法:当人工智能AI寻找策略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卡死在“局部最优”,也就是某个小山头。当算法往任何一个方向探索,都发现比现在更差时,它就会拒绝移动。 失去了探索谷底的机会,也就无法找到更高的真正“全局最优”。


我曾经的问题,可能也是很多聪明孩子会遇到的问题: 习惯于快速站上山头,不习惯于长久在山路上摸索。



对我来说: 从小到大各方面的成绩和轻易性,让我误以为成就感就等于兴趣。


我想尝试各种事情,其中有很多并不是因为我有沉醉的爱,而是因为我喜欢给自己打勾:你看我又会一项新技能了,你看我这也好,那也好,什么都好。其中绝大多数都像考试,每年都能向人展示。


可是真正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


真正的人生成就,属于极致的沉醉者。 在更广阔的世界中,在更长久的人生里,最终是对一件事极致的敏感和热情,才能让一个人摸索出攀登的道路。


就好像全世界不存在,只有自己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种时刻,内心澎湃如大海。听一个音符,就像音符里包含宇宙;推一个公式,愿意数十年如一日;写一行代码,就像全世界都安静下来。




想要在真实世界里做出一些重要的事情,就需要一个人将自己全然打碎,忘掉所有既往,有一种从山脚开始攀登的赤子之心。


然而,很多习惯于在小山头上用成绩证明自己的人,不愿走下山谷,被卡死在自己的小山头上,也就很难攀登真正永无止境的高山。能走出这一步,需要的勇气多于才华。


换句话说, 有的时候,“聪明”阻碍了真正的“勇敢”。


愿你一生勇敢,不负聪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