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
公众号老北京城
ID:beijing-cheng
疙瘩,最常见的解释就是人思想上的矛盾与困惑。
每当心里有个疙瘩的时候,北京人的解决办法更为
“
暴力
”
,那就是直接吃疙瘩!
炒疙瘩
您可别小看这炒疙瘩,这也是一道百年美食了。
1912
年的虎坊桥附近有一家穆姓母女开的广福馆,专做价格不高的面食。
北京人也管它叫盆里碰
结果有一天和的面多了,到晚上还剩下了一半多。这对母女就重新揉面,
把面揪成骰子大小的疙瘩,
煮熟后加了点青菜炒了吃下,谁曾想味道不错。
第二天推出上架的炒疙瘩一售而空,从此炒疙瘩就成了这家店的招牌吃食。
附近的穷人们都爱来吃这道不贵的炒疙瘩来填饱肚子。
加点肉吃着也香
炒疙瘩跟烂肉面一样,都是贫苦大众的专供美食。
这道吃食可入不了当时没落贵族的法眼,也就只在民间流行起来。
最好吃的还是自己揪的
别看炒疙瘩好吃,自己家做起来也不麻烦。
从活好的面团上揪下不大的一块,用手搓完了就可以下锅煮了,不出三五分钟就能煮熟了,捞出来过一下水。
再把胡萝卜跟黄瓜切块下锅开炒,
可不能省油。
想吃肉的再放两块肉丁,翻炒两下把疙瘩扔进去,等疙瘩也入了味就能出锅开吃了。
不过现在外面卖的炒疙瘩都是机器揪的,味道差点意思。
还得是自家做的好吃。
别看吃食是糙了点,但吃起来也顺口。
疙瘩汤
疙瘩汤对于南方人来说,有点陌生。但是对于北京人来说,
就像是亲人一样,看着就亲切,那是从小喝到大的疙瘩汤!
用现代一点的话来说,疙瘩汤更适合晚上喝。
易于消化的面疙瘩和西红柿等配料,能很好消化并且补充身体所需维生素和纤维素。
好消化又能补充营养的汤当然适合病人。
北京人小时候生病或者感冒发烧的时候就得喝上一碗疙瘩汤,妈妈还会说:
“
生病了喝点疙瘩汤发汗。
”
跟其他地方不同的是,
北京的疙瘩汤配料中更常用西红柿、鸡蛋等易消化的营养配料。
红黄搭配的疙瘩汤看着就舒服。
如果说别人吃疙瘩汤是为了填饱肚子,那北京人吃的是个情怀。
疙瘩汤中有北京的味道,更有亲人的味道。
水疙瘩
有些外地友人以为水疙瘩就是身上起的水泡,可不是这样!
芥菜在地上的部分叫雪里蕻,地下的部分叫大头菜,用盐水腌制的大头菜就是水疙瘩。
过去的北京不是一年下来每天都有新鲜蔬菜吃的,没有的时候就只能拿咸菜来解解馋。
像六必居那种酱菜,过去也不是普通人吃得起的。
炒水疙瘩丝儿
只有这用盐水腌过的水疙瘩是所有人都能吃得上的。
据说清朝的王爷金寄水从小就对水疙瘩情有独钟,落魄以后就算只能吃粥也得吃一口水疙瘩。
北京的豆汁更离不开水疙瘩了,趁热来咂上一口那泛酸的豆汁,再来一筷子放了辣椒的水疙瘩丝
...
嚼着嚼着咸菜,豆汁也就见底了。
酱疙瘩
老北京人对酱菜情有独钟,酱菜中的代表正是酱疙瘩。
虽说比水疙瘩贵不少,但味道也比水疙瘩要好不少,吃法也多了去了。
北京人爱吃的酱菜可不是那种
“
打死卖盐
”
的那种,而是没那么咸,又稍微带着点甜。
懒得动弹了白嘴吃都没问题。
跟水疙瘩一样,酱疙瘩也是切成丝就能吃了。但也有讲究口感的,
喜欢把酱疙瘩切成丝,加上辣椒或是肉丝炒完了吃,物质贫乏时期这都算是山珍海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