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不良资产市场转冷
经过前两年的火热行情,在新一轮供需双方博弈中,去年不良资产市场整体转冷,不良资产包价格持续走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处置难度增加、融资成本上升等因素促使市场参与者回归理性,市场观望情绪浓厚。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各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的议价能力已明显提升,不良资产市场逐渐成为买方市场。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市场转换并未完成,只能说是从偏向银行的卖方市场过渡到了相对均衡的市场,买卖双方仍有很大的博弈空间。
不良资产包价格持续下降
近期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表示,不良资产市场的行情已从去年的高位回落,不良资产包价格持续下降。
据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业务管理一部总经理助理钟彬介绍,该公司上半年收到金融机构在公开市场上推包数量470余个,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73%。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上半年资产包收购的本金是719亿元,投放金额为325亿元,平均对价为45.2%。
相比之下,进入三季度金融机构推出资产包的数量增加,价格则进一步下降。钟彬表示,三季度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收到金融机构在公开市场推包的数量达到359个,本金金额达到2207.6亿元。该公司收购资产包的本金为164亿元,投放63.8亿元,平均对价为38.9%。
一级市场流拍率有所增加
除了不良资产包价格趋于下降,一级市场的流拍率也有所增加,据雷鸿章估计,近期的流拍率在20%左右。他认为,前两年资产管理公司的非理性报价使商业银行对价格预期过高,而且部分商业银行拨备计提不足,不良资产转让定价偏高,造成了流拍率增加。
某省级AMC总经理也对记者表示:“去年市场普遍预期走出这一轮下行周期的速度可能会加快,所以收购的冲动就比较足。但是今年发现处置压力非常大,很难赚到钱,所以都放缓了收购速度。”据他观察,近期多数地方AMC也一直处于观望状态,没有意愿增加收购需求。
二级零售市场供给增加
业内人士亦表示最近明显感觉到银行推包的压力较大,但一级市场持牌机构或出于已完成年度任务或市场预期悲观的原因,并没有增加收购的需求。同时,四大AMC也在加快消化存量资产包,以减轻过去两年扩张规模带来的库存压力,这就给二级零售市场带来了大量供给。
某民营AMC董事长告诉记者,四季度银行和四大AMC出售资产包还会增多,一方面是银行表内的不良资产要加快处置,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求四大AMC回归主业,所以它们一边将之前收的资产包处置掉,一边再收新的资产包。同时面临考核压力和自身流动性压力,四大AMC也在积极调整自身的资产包库存结构。
他表示,一级市场的供给增多和价格下滑已经传导到二级零售市场,“总体感觉今年比去年平均成交价下降了20%-30%,也就是说同一个资产包去年6折买的,今年可能5折就能买到”。
银行加紧处置不良
不良资产市场的另一端,商业银行则在监管部门的鼓励下加紧处置不良,增加了不良资产市场的供给,亦压低了市场价格。
前述某四大AMC业务部门负责人表示,从AMC对接银行的情况来看,今年银行确实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最近仍在与工行、农行、建行和民生银行积极对接。
随着不良资产市场整体转冷,不良资产包价格持续走低,拍卖流标不断,直接压低了银行“出包”的心理预期,银行标价也逐渐随行就市。
某股份制银行资产保全部人士表示,今年流拍率增加就是因为买卖双方价格预期差异过大,有些银行仍按照去年的行情报价,远高于买方的心理预期,“不过最近银行也开始随行就市了,向买方的价格上靠一靠”。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本身资产质量较差而拨备计提又不足的中小银行,尤其是农商行,正面临大额不良资产暴露的风险。今年以来,已有贵阳农商行、山东邹平农商行、山东寿光农商行和河南修武农商行不良率飙升的案例相继爆出。
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银行业不良率继续上升,达到1.87%;不良贷款余额亦较二季度增加751亿元,达到2.03万亿元。市场普遍预计明年不良资产市场的供给仍会继续上升。
AMC对银行的议价能力明显提升
随着供给增加而市场趋冷,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各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的议价能力明显提升,不良资产市场已逐渐成为买方市场。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市场转换并未完成,只能说是从偏向银行的卖方市场过渡到了相对均衡的市场,买卖双方仍有很大的博弈空间。
雷鸿章表示,此前不良资产卖方市场特征明显,商业银行在转让不良资产时较为强势,存在资产包转让流程短、买方尽调时间不充分等问题。近期市场特征逐渐转变,商业银行开始主动向AMC进行不良资产营销推介,相互沟通组包方式和交易结构等,市场整体处于相对均衡状态。
未来省级持牌AMC会进一步分化
面对不良资产市场整体转冷,有不少业内资深人士开始选择观望,并反思这一轮“非理性繁荣”带来的风险,机构也纷纷调整策略以便“取暖过冬”。
有市场参与者在静候时机,也有机构趁市场转冷之时调整负债结构。据记者了解,某省级AMC今年依靠其国有背景积极在债券市场发债融资,调整其原先依赖银行贷款的负债结构,以降低融资成本。该省级AMC高管认为,虽然现在市场有些趋冷,但也是机构储备实力的时机,未来省级持牌AMC会进一步分化,应该“未雨绸缪”。
据多位业内人士介绍,在近期银保监会的强监管下,地方AMC通道业务的“生财之路”已被禁止,再加上背负着不菲的融资成本,一些地方AMC陷入生存困境。同时,部分地方AMC因资本规模有限、经验积累不足和风控能力较差等问题,暴露出了“二次不良”的风险,已引起监管部门关注,近期银保监会正着手准备清理。
不仅是地方和民营AMC遭受资金成本上升和生存压力,四大AMC也正在面临前两年“高价抢包”所带来的处置压力。此前两年,部分AMC出于市场份额和考核要求而在一定程度上不计成本抢包,这也被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是造成“非理性繁荣”的主要原因。
前述省级AMC总经理则表示,现在处于经济下行周期,过去各资产管理公司“赌周期”的做法已不再适用,各家资产管理公司必须用投行化的思维和手段去盘活不良资产,提升底层资产价值后再寻求退出。“现在不良资产定价日趋透明,靠被动等待周期恢复或者转手赚差价的老办法都已经不现实了。”
路透:中国不良资产市场趋势逆转,料将重回买方市场
中国不良资产市场今年受困于流动性压力快速降温的趋势料在2019年得以延续。基于对明年不良资产供应端将持续放量和资产包价格继续下行的共识,业内判断不良资产交易明年将重回买方市场,同时因处置难度加大参与机构也将更加专业化。
成交萎缩,价格继续回归理性
今年以来,不良资产价格泡沫开始破灭,资产价格的下行令前两年高价“抢包”机构流动性捉襟见肘甚至爆仓、跑路,对处置效率和处置收益形成负面影响。
可以说,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的参与机构,资金实力已经大不如从前,这从频频流拍的不良资产包交易中亦可得到印证;而承接力有限将对明年的资产包价格形成实质影响,在供需此消彼长下,成交价格继续下降是可以预见的趋势。
业内人士透露,四季度某国有大行广东省分行一个出表后转委托的不良资产包在广金所挂牌,底价下调三次,仍然流标;而成交活跃的浙江市场,今年以来大多数是底价托底成交,机构报价趋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