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通过对“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民币资金支持实现资本项目下的本币输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在信用货币体系下,人民币国际化本质上是中国的银行体系通过信用创造输出人民币,最终要通过资本项目实现。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纳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提升,为我国银行体系通过人民币形式向境外融资提供了条件。而“一带一路”建设有真实的资金需求,可以借助这一有利契机,通过资本项下人民币输出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就我国的现实情况看,资本项下输出人民币是有利于宏观总量平衡、符合国民福利、可持续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通过资本项目实现人民币输出可以实现真正的人民币国际化,除此之外,还具有以下好处:
一是使人民币输出不再受限于“格拉斯曼法则”,人民币输出规模可以增大。二是人民币输出规模受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资产收益率的影响较小。通过资本项目输出的人民币既可以通过经常项目也可以通过资本项目回流,使用和回流渠道更加多元化,境外主体持有人民币的粘性增强,不受制于汇率和资产回报率的影响。三是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由于流出资本可用人民币计价,汇率风险被更好地分散,将鼓励更多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因此人民币资本输出可为国内高储蓄开辟资金出路,有助于化解经常项目顺差,促进国际收支总体平衡。四是有利于完善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资本项下输出人民币依托于对外投资和融资,使人民币升值不成为输出人民币的前提,这有利于完善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五是提升国民福利。从微观看,人民币输出将提高输入国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提高人民币在双边贸易结算中的比重,降低中国出口企业汇率风险。从宏观来看,人民币资本输出将采取直接投资、股权投资等高等级投资形式,投资回报率高于近年来流入较多的固定收益类外来金融投资收益率,中国将获得人民币跨境投资净收益。这一过程还将营造有利于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环境,夯实人民币境外流通的基础。
利用好“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一是要发挥好包括开发性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的作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项目回收周期较长、资金需求规模巨大等特点,开发性金融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应鼓励开发性金融和国内外商业性金融合作,开发性金融主要发挥起引领作用,当实现盈利后,开发性金融机构可以将部分融资转让给商业性金融机构,将退出的资金继续用于其他开发性金融项目,实现资金的良性周转,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本币的作用。
二是研究对本币跨境中长期融资的支持政策。在一战后美元国际化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和美联储抓住时机鼓励本国银行对外扩张输出美元,如美联储将商业汇票纳入再贴现品种,既向市场投放美元流动性,也间接向海外输出美元,纽约汇票市场异军突起,美元开始成为国际金融计价和结算货币,为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奠定了基础。我们在金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可以借鉴。
三是平衡好人民币国际化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探索对境外人民币进行宏观审慎管理,加强对人民币国际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管理,引导境外主体人民币融资用于实体经济,防止单纯借入人民币购买外汇的行为,防控跨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境外人民币形成良性循环。(End)
关于新旧货币更替的一些洞察,请见央行观察专栏作家季天鹤的文章
1、新货币替代现有货币的关键
2、新货币替代现有货币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