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城市就是花园——北京花园城市高峰研讨会”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会同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主办,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三联人文城市承办。来自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生态环境、风景园林、人文社科等领域的资深专家建言献策,围绕北京建设花园城市的政策、方法及实践等问题交流研讨,展望北京花园城市建设蓝图。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等单位和部门负责同志、高校、设计研究机构、公众代表等参加。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冬,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大伟,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总规划师商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杨宏毅分别为研讨会致辞。
石晓冬表示,建设花园城市是首都的应有之义。接下来,我们将深刻领会并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将城市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切实提升百姓幸福感、获得感。在花园城市建设过程中,将聚焦首都特色,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尊重自然山水格局,将北京建设成为天蓝水清、森拥园簇、恢弘大气、严整有序的大国形象窗口。坚持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统筹;坚持因地制宜、系统精准施策;坚持首善标准、系统谋划实施,做好城市空间品质的整体提升,建设现代化美丽首都。
高大伟表示,建设花园城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美丽北京建设,进而为美丽中国建设作贡献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进一步汇聚各方力量、凝聚广泛共识,共同绘就首都绿色发展新篇章,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美丽家园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商静表示,要充分认识花园城市的重要意义:花园城市是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内在要求,是北京在新的历史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实践。接下来,要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对花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引领作用,将“一屏五带、两轴三环、九楔十五片”的空间格局纳入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从而切实发挥规划引领、指导实施的作用;要加强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的管理,坚持共治共享,健全规划实施机制;要加强场所的空间设计,提升空间美感、舒适性、可达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杨宏毅表示,北京要抓好花园城市专项规划的落实,把规划蓝图变成实景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要凝聚花园城市建设合力,统筹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着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满足城市健康、安全、宜居的要求和人民群众高品质、个性化、多层次生活需求;要及时总结工作做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行业智慧。
致辞结束后,部委领导、委局领导、区领导、专家代表、高校及公众代表共同启动“人人都是园丁——北京花园城市共建共治共享”倡议仪式,携手为北京播下鲜花的种子,浇灌生命的源泉。
本次研讨会邀请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杨开忠、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欧阳志云、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冬、中国科学院院士段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董梅七位专家发表主旨演讲。
杨开忠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中国区域科学学会会长
杨开忠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IWB模型与路径”为题进行演讲,分析了环境影响的人类驱动因素;揭示了环境影响的人类驱动因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基本科学问题。在演讲中,杨开忠构建了可有效用于分析、预测、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机理综合模型IWB,并以我国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水足迹和废水排放为例,应用和验证了这一机理模型。
欧阳志云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
欧阳志云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进行演讲。他认为,建设花园城市需要将增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为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空间布局、提升绿地生态质量、将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引导城市增强气候调节、水文调节、环境净化、休闲游憩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基础。
石晓冬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石晓冬以“彰中华风光·叙古都新韵·绘生活画卷——北京花园城市的价值认识与规划响应”为题进行演讲。北京作为大国首都,花园城市的内涵极为丰富,既深含着自然山水的生态景观理念,也蕴含着古今交融的人文底蕴、森拥园簇的宜居愿景。演讲对《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进行了深入解读,阐释了北京建设花园城市的价值内涵及规划编制理念、定位目标及策略措施。
段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
段进以“公园城市指数的研究与应用”为题进行演讲。以成都市天府新区为例,系统化、全面化、科学化地对公园城市指数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解读,并构建5个领域、15个方向、45项具体指标的公园城市指数,以人民的需求和感受为导向,通过客观数据的科学计算,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张利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第十一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张利以“城市人因:阅读和设计高质量生活”为题进行演讲,解答了如何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探索高质量城镇化的路径,探寻了空间干预的新方法:通过“城市人因”分析,把人的因素纳入建成空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之中,通过人因的数据量化,用人因科学的角度再现沉浸式的环境反馈,让城市空间能够被感知、被数据量化,真正做到“见物又见人”,从而更好服务高质量城镇化的时代需求。
李雄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住建部科技委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