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外滩教育
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为基础教育阶段中国学生提供择校、能力培养、海外升学等专业国际教育资讯。助中国家长实现教育突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微行动联盟  ·  山西省24届一模卷、押题卷 ·  19 小时前  
黑龙江省教育厅  ·  新增!我省设立一所职业学校——哈尔滨商贸职业学院 ·  2 天前  
微行动联盟  ·  关于中考计分科目的调整通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外滩教育

9.5高分神剧暖哭中国观众:父母说这三个字,比“我爱你”更动听

外滩教育  · 公众号  · 教育  · 2019-04-14 07:00

正文

看点 很多 时候父母无法如孩子所希望的去爱TA, 因为要看见和满足孩子的需求,是需要双方沟通的一件事,但这其实很难。 尤其是中国父母喜欢保持权威,很难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做错了事情。 但这都是在以“自以为” 的方式爱孩子,本质上还是在否认孩子的需求和情绪。 其实说再多道理,倒不如讲一句“对不起”。 豆瓣评分9.5分的美剧《我们这一天》就讲述了这个道理,剧中父母用教科书式的家庭教育,努力地爱着他们的孩子们。 让孩子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和肯定。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 (ID:wzhxlx)。


文丨主创团    编辑丨李臻



1


我们每个人都有希望被爱的方式。


但当父母无法如孩子所希望的去爱TA, 该怎么办?


这想必是很多父母的困惑。


前几天,同事在加班,突然接到了女儿的电话,隔着手机听到很大的哭声。


她一下子慌了,赶紧起身走出去,问着怎么回事。


过了十几分钟后,她瘫坐回座位上,眼神放空,感叹一句:


太、难、了!


我一问,原来是同事最近项目太多,总得加班,没时间陪女儿。


尤其在今天早上,女儿特地叮嘱她早点下班,她答应了下来。


结果女儿在家里等了两三个小时,还是没等到,打了几轮电话哭闹。


说着说着,同事越发无奈:


“育儿文章里都说,要看见和满足孩子的需求。


可现实中有时就是满足不了呀!


我只能和她讲道理,说爸爸妈妈是在忙着赚钱,这样才能供她上更好的学校,让她多体谅体谅。有时候被抱怨得烦了,还会骂她不懂事。


我也知道她不开心,但我还能怎么办呢?”


我深深地感受到同事的 无能为力 ,也知道这是很多父母的现状:


孩子想要报很贵的课外班,班里一半同学都去了,但我满足不了他,怎么办?

只有离开孩子到城市打工,才能养活几口人,这时陪不了孩子,怎么办?

孩子想让我每天亲自去接送,但工作不允许,怎么办?


陷入这些困境后,大多数的父母会感到挫败、无奈、甚至自我攻击。


有的父母会选择回避,哄一哄,转移话题;

有的父母努力和孩子讲道理,希望获得理解;

有的父母开始忍不住指责孩子不懂事.....


但这些做法,本质上还是在否认孩子的需求和情绪。


如果非要问“怎么办”的话,我想说:


说再多道理,不如一句“对不起”。



2


我能理解中国父母喜欢保持权威,很难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做错了事情。


也知道很多父母对孩子的伤害,都是无意的。


但伤了孩子后,

父母能不能真诚地认错和道歉,

对孩子来讲非常重要。


备受关注的节目《少年说》里,很多孩子在天台上喊话,希望父母能改变一下,例如:


不要打压,多表扬和肯定;

少点加班,多些陪伴;

不要总偏心妹妹,教训自己等等......



但孩子们也常遇到这样的困境——


无论他们喊得多真诚,父母们依旧无法直面自己对孩子的伤害。


相反,他们还一遍遍地和孩子讲着道理:


不打压你就飘了;

我少陪你,才能多赚钱;

你要学习孔融让梨,多让妹妹......



一般听到这些道理后,孩子们会试图再补充几句,此时若再被父母堵回来,他们就只能直接在天台上哭,但一句话也说不出。


内心充满着悲伤和委屈。


我敢说,父母伤害到孩子之后,不认错不道歉,等于给孩子一击 “二次伤害”。


首先,父母不认错,让孩子陷入无助。


就像天台上的孩子们一样。


无论他们说什么,都会要求体谅和懂事,那还能怎么办?


只能陷入一种“无论我说什么都没用”的无助里,暗自伤感。



其次,父母不道歉,是在否认和压抑孩子的委屈。


当被伤害时,孩子会感到受伤、委屈、愤怒甚至恨意,却不知道如何处理和释放。


此时父母的道理和责怪,其实是在告诉他们:


你的愤怒是错的,你不应该发泄情绪。


这些压抑久了的情绪,会形成抑郁的根源。


第三,父母不道歉,孩子只能自己“背锅”。


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说过:


孩子天生认同父母的一言一行。


如果父母伤害甚至“抛弃”了孩子,那么这个孩子一开始不会恨父母,而是会自责。


他会这样想:

一定是我不好,父母才这样对待我。


如果此时父母没有解释和认错,把问题承担起来,甚至还指责孩子不懂事。


那么在孩子内心,自己就是问题的根源。


就像同事的女儿。如果同事一直不回家不道歉,而是讲道理和指责,那么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陪伴,所以妈妈才会这样对自己。


久而久之,她会对自己有着巨大怀疑和否定,导致日后的自卑和低自尊。


3


曾经有个朋友,找我聊过感情上的事情。


她发现,每当恋爱谈到一定程度,只要对方偶尔没有给到她想要的回应,她就会惴惴不安,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好。


例如发微信。


有时候对方刚好没空回复,或者回复的语气很平淡,她就会敏感地想到是不是自己说错了什么。


聊了很久我才发现, 这种 “我不好”的信念从她很小的时候就根植内心。


她是留守儿童,从小父母去城市打工,她和妹妹留下来和奶奶一起生活。


每次父母过完年离开,她就会很伤心,感觉到自己被无情地抛弃了。



当看着周围的同学都有爸妈陪伴时,她有种深深的被厌弃感,总觉得在父母的离开,是因为自己很差劲,不值得被用温情和陪伴来对待。


而奶奶常说的“为了养你们,他们才要那么辛苦”,更让她觉得自己只是一个不好的负担。


后来她努力读书,成绩考得很好,以此向父母证明“我在变好”,但却始终无法放下内心深处的自我怀疑和否定,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很紧张。


如果在那时父母真诚地负起责任,并和孩子道歉,告诉她:


这是父母无可奈何的一个决定,不是你的问题。


如果这让你感到很委屈和伤心,是爸爸妈妈的错,对不起。


那么即使无法改变现状,但无形中会让孩子知道:


我们离开不是因为你不好。


你的委屈是被允许的,你可以对我发脾气。


也许她就不必拼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以至于那么的自我怀疑。


4


最近在追一部美剧《我们这一天》。


豆瓣评分高达9.5分。


剧中一对父母用教科书式的家庭教育,努力地爱着他们的孩子们。



其中两段父母的道歉,暖哭了很多人。


这部剧中有一对父母,三个孩子:哥哥凯文,妹妹凯特,加上一个领养的黑人男孩兰德尔。


三个孩子都有他们各自的问题。


>>兰德尔被生父抛弃,因此一直活在自卑和恐惧当中,一直努力扮演一个完美的形象以免被再次抛弃。


>>凯特从小就备受肥胖问题困扰,甚至被同龄的漂亮女孩子当面羞辱,因此她格外憎恨自己。


>>凯文从小就是个帅气英俊受欢迎的孩子,但是在家里,爸爸妈妈总会格外关注相对弱小的弟弟和妹妹,他成了最被忽视的孩子。



有一天他们一家人去公共游泳池玩,那天人很多,爸爸妈妈根本无法同时照看这三个孩子。


凯特因为肥胖被同龄女孩子指指点点嘲笑,爸爸在努力安慰她;兰德尔跑去外面玩,妈妈去找他;凯文照常被忽视,自顾自地玩。


过了一会,凯文不小心游到了深水池,被水淹没了头顶,他慌乱地朝爸爸那边张望,希望获得注意,但却无人发现。


千钧一发之际,他抓住了泳池的链条,成功自救。但他的心已经和泳池里的水一样冰凉彻骨。


从泳池出来后,凯文生气又委屈地冲着爸爸妈妈一顿叫嚷:


“你们就知道关心凯特今天是不是吃太多了,关心兰德尔是不是又因为被领养的事情而难过了,而与此同时我呢?想不到吧!我差点死了!”


妈妈非常惊讶,张开嘴想要反驳什么,爸爸迅速阻止了她,并把不怎么情愿的凯文带到一边。


他开始向凯文道歉:


对不起,对不起,我应该一直看着你的。


我知道我比你大,但我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我有了你们三个(有时候会顾不到每个人),我在努力当一个好爸爸。


对不起,我本该一直在你身边的,我以后也会一直在你身边的,好吗?



凯文听完之后,内心的愤怒消退了很多。


后面的生活中,父母还是会不时忽视凯文。


但有了这一次的道歉,凯文对父母一贯的委屈和恨意有了极大的消解。


无独有偶。 黑人小孩兰德尔,也在亲生父亲的道歉后,有了新的人生。


从小被遗弃在消防站的他,内心一直觉得“被抛弃”是自己的问题,于是逼着自己获得极大的成就,片刻都不敢松懈。



当他36岁生日那天,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于是他放下工作到了亲生父亲的家,把这36年想责怪父亲的话都恶狠狠地说了出来。


听到这些话之后,他的亲生父亲没有生气,没有辩驳,而是坦诚地认错和道歉。



父亲还解释到,当时他还是一个吸着毒的流浪汉,已经忘了对孩子干了什么。


不过的确可能把孩子放在消防站,因为那是他很喜欢的地方。


最后,他表扬兰德尔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好。


听完这些话之后,兰德尔知道了被遗弃不是父亲的有意行为,更不是自己的错,这也意味着他不再需要时刻完美,来避免被抛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