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天天说钱团队原创作品
中国目前有四个城市拥有证券交易所,它们分别是香港、台北、上海和深圳。
这四大股市正式成立的时间(中断的不算),分别是:
香港:
1891年12月
台北:
1961年10月
上海:
1990年11月
深圳:
1990年12月
港台沪深之外,一直有其他城市做着证券交易所的“春秋大梦”。其中天津、北京、武汉、重庆、成都、广州,都是“梦中人”。
天津在远离市中心
40
多公里的滨海新区的“于家堡”规划了
CBD
,号称全球“面积最大的金融中心”,准备迎娶从深交所分离出来的“新三板”。
但“新三板”的花轿北上途中,被北京抢去了。
于是,“新三板”在北京开花结果,跟天津“从此萧郎是路人”。但“新三板”的公司叫“挂牌”不是“上市”,所以“新三板”不是正式的证交所。
2017
年
4
月
1
日,雄安新区横空出世,而且地位越来越高,于是大家猜测:
会有雄交所吗?
事实上,也有多位经济学家建议,在雄安设立内地第三家证券交易所,但官方一直没有正式消息。
到了这个周末,第五家证券交易所花落谁家有了初步的答案:这个城市不北京,也不是雄安新区,更不是天津、广州等城市,而是谁也想不到的——澳门!
对,你没有听错,是澳门。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研究过
2019
年
2
月
18
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就会出现,关于澳门证券交易所的设想,早就赫然印在其中了。
“规划纲要”的表述是:
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
4
月
26
日澳门金管局主席陈守信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澳门金融管理局正计划对此展开可行性研究,
考虑到澳门邻近已有多个成熟的金融中心,例如香港及深圳,澳门要凭借金融业在此领域有所突破,必须充分了解自身优势,因此,该可行性研究将以“发挥澳门所长、服务国家所需”的原则,并根据国家对大湾区的战略部署作整体性的考虑。
或许有读者会问:澳门小小的弹丸之地,陆地面积不过
30
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过
66
万人,有独门生意——博彩业就足够了,为什么要搞交易所?
细读“大湾区规划纲要”就会发现,让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是国家的决策。纲要指出——“澳门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资源有限”。而且说实话,赌场这种生意并不体面,会给内地和周边地区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大湾区规划纲要”把澳门列入了珠三角的“科技走廊”,跟深圳、香港、广州并列,也就是所谓的
“推动澳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此外,澳门要发挥跟葡语国家的特殊关系,成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目前全球有
9
个国家
2.5
亿人口以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包括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东帝汶和赤道几内亚,它们还成立的“葡语国家共同体”。
在金融方面,中央希望澳门“建设成为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发挥中葡基金总部落户澳门的优势,承接中国与葡语国家金融合作服务”。
因此,博彩业虽然是澳门的“安身立命之本”,但远不是澳门未来的全部。
而且在中央眼中,香港、澳门都是自由开放经济体,是独立的关税区,因此对国家来说具有独特的价值,需要充分利用。“大湾区规划纲要”在论述粤港澳的优势时就说
“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所以,澳门的机会来了。而在澳门设立“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是个绝佳的创意。
中国内地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通过外汇管制跟世界做了一个“隔离”,保证了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这是有利的一面。弊端是:由于存在“隔离”,也催生了资产泡沫,比如房价高、股价高。
未来怎么办?当然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但开放不能激进,不能强行刺破泡沫,而要本着“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念,渐进、稳妥进行。而且中国有这个条件——我们还有港澳。
所以,当
A
股“花瓶化”,不能承担“经济顶梁柱”的时候,相当一批中国内地的企业到香港上市,到美国上市,甚至到德国、新加坡、英国上市。香港股市的市值,三分之二已经是内地企业。
而且通过“沪港通”、“深港通”,内地市场逐步开放。
但这还不够。如果在澳门设立一个以人民币结算的股市,不仅可以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还可以提供一条新通道,让中国的“印股票时代”加速到来。
那么问题来了:澳门证券交易所如果开业,将对中国金融布局产生什么影响?我的看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