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布尔费墨
布老师心胸宽广,就事论事,从未见他恶语相向。我并不赞同他的某些观点,如知识产权问题,但就素养而言,他把一些教书育人者比了下去。布老师节日快乐!——薛兆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布尔费墨

请停止对歧视的污名化!

布尔费墨  · 公众号  ·  · 2018-10-01 09:39

正文

1、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生必须做出选择。有选择就必定要有歧视。

2、如果一个人购买阿迪,而厌恶耐克是没问题的,那么企业愿意雇佣男人,而不愿意雇佣女人,也是没问题的。

3、因为中国知识阶层对美国白左的吮痈舐痔,对歧视的污名化也在中国蔓延。

歧视就是选择。稀缺性命令我们去选择。 稀缺性是歧视产生的原因!

——Walter E. Williams,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



最近,国内互联网上有一个很热的新闻:一个私营幼儿园因某教师公开自己是同性恋而解雇了这名教师。很多人表示支持这名教师起诉前雇主,争取自己的 合法权益 。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角度看待这件事呢?


有的人可能会意识到:如果这事情发生在美国,这名教师状告雇主性取向歧视的话,几乎是 100% 能够打赢官司。他们根据这个说私营幼儿园做的有问题,歧视同性恋是不对的。我并不这么认为。


私营幼儿园歧视同性恋教师,解雇同性恋教师,都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私营企业是它的股东的财产。股东(及其代理人)有权决定企业与谁缔约,与谁解约。解雇教师的行为,仅仅是终止了与这名教师的合同而已。终止合同的行为,并没有侵犯任何人的财产权,所以从伦理上来说毫无问题。


选择就是歧视。歧视就是选择。因为所谓选择,就是你在 A B 之间,放弃了 B ,而确定了 A 。所以任何的选择,都必然包含对未被选择之物(或之人的)歧视。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歧视:


  • 一个饭馆因为某个人付不起餐费,而拒绝这个顾客,这就是对这个顾客的歧视。

  • 一个人因为某个饭馆的菜不好吃,而不去这家饭馆消费,这就是对这个饭馆的歧视。

  • 一个女孩子因为某个追求者个子太矮,而拒绝了这名追求者,这就是对这个追求者的歧视。

  • 一个男孩子因为某个女孩子长得太丑,而不去追求这个女孩子,这就是对这个女孩子的歧视。

  • 一个人因为某个企业的工作收入低,或者工作辛苦,而不去这个企业求职,这就是对这个企业的歧视。

  • 一个企业因为某个人的某些特质,如年龄、性别、肤色、性取向,而拒绝这个人的工作申请,这就是对这个求职者的歧视。


以上列举了六种歧视发生的情况。诡异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基本上都对前五种表示可以接受,唯独有一部分人不接受最后一种。这真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如果一个企业因为只雇佣白人求职者,而拒绝黑人求职者而遭到起诉的话,按照同样的逻辑,百事可乐公司照样可以起诉我只喝可口可乐,歧视百事可乐。为什么偏偏只有企业的歧视,会遭到人们如此非理性的反感呢?


因为有的人无法接受一个事实: 私营企业是股东的私人财产 。股东(及其代理人)可以按照私人财产的逻辑,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决策、管理和监督。既然是私人财产,就应当按照与私人行为同样的逻辑去对待私营企业。如果一个人总是喜欢购买阿迪球鞋,而厌恶耐克球鞋,这是没问题的,那么一个私人企业愿意雇佣男人,而不愿意雇佣女人,也是没问题的。


这个原则在本案例中表现得非常充分:开始提出解雇这名教师的,并不是校方。因为校方一直知道这名教师的性取向,中间并没有提出什么问题。提出解雇这名教师的,恰恰是学生的家长。是学生的家长行使了消费者的选择权,要求校方替换掉这名教师的。难道学生的家长的权利不值得尊重吗?难道顾客不能要求店家提供满意的服务吗?


私营企业是股东的私人财产 。这个逻辑很多人根本没有想通过。他们往往认为:企业的财力大过个人,所以企业的财产权就必须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这根本就不是财产权的逻辑。这种说法的荒谬之处,就好像说一个很大的数字,例如 1000 ,它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就和一个很小的数字,例如 0.001 ,它的四则运算的规则不同一样的荒唐。


私营企业为什么属于股东?答案很简单。因为私营企业的财产权属于股东。那么为什么私营企业的财产权属于股东?这个问题恐怕没几个人能够答得上来。


私营企业的财产权属于股东,是因为 企业的本质是一组合约 ,而股东是合约的缔约方之一。所有的企业创立的时候都有一个叫做《企业章程》的东西。《企业章程》就是企业的第一个合约。《企业章程》通常规定了企业由谁所有,而所有者通常被称为股东。而股东之所以有权拥有企业,是因为 股东拥有企业创立所需的财产的财产权 。换句话说,企业的资本金来自于股东的财产。这就是为什么企业应该被股东所有,而不是被其他人所有。


现在的企业管理界有一种思想的潮流,认为企业不应该只照顾股东( shareholder )的利益,也应该照顾各种 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 )的利益。除了股东( shareholder )外,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 )还包含员工、顾客、供应商、债权人、社区、政府、环境等各方。目前流行的管理思想认为,股东不是企业唯一需要服务的利益相关方,而仅仅是众多的利益相关方之一。这是混淆了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


为股东盈利是企业的唯一目的 。所以企业照顾员工、顾客、供应商、债权人、社区、政府、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为了照顾股东的利益。这之间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这一点不可以混淆,否则就会犯根本性的错误。而这种混淆也并不是从当代开始的。从西方的历史上,我们就经常可以看到对企业财产权的挑战和践踏。


从欧洲兴起社会主义思潮开始,人们就对企业属于股东这个观念提出了挑战。在 19 世纪的欧洲,各种社会主义的思想,都争相反对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其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企业的所有权来自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企业不应该属于股东,而是属于创造剩余价值的工人。其他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想,也是整体上反对私人拥有企业的财产权。


更有甚者,还提出了企业职工应当对企业拥有财产权,职工应当 民主 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提议。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一个大户人家,就因为雇的佣人多了,佣人就以为这家是自己的了吗?一个企业本来是企业主,股东的,就是因为企业家雇用了工人,工人就可以开会分企业的家产了吗?难道打土豪分田地,已经变得这么直白了吗?


可能有的读者会觉得:企业的所有权是个过于严肃,非常无趣的学术话题。可能他们都低估了这个话题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在历史上,凡是在企业的所有权这个问题上作出妥协的国家和文明,都在经济、政治和其他很多方面遇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例如说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国家阵营,就因为反对私人对企业的所有权,提倡国营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的大萧条和西方国家现在的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侵害了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导致的。


美国、西欧等西方国家,表面上说尊重财产权,鼓励私营企业,但实际上对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干涉和侵害的很严重。在企业经营方面,各种繁复的条文,规定了企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例如医药企业如何研发生产,金融企业如何销售产品,如何设立分支机构,都有严格详细的规定。在雇佣员工方面也是如此。


西方国家的法律会惩罚那些对员工进行 歧视 的企业。例如如果一个企业认为女性员工不适合担任某个岗位,所以拒绝了一名女性求职者的话,这名求职者可以以 性别歧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