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故事城堡
大城市的氛围,小城市的亲情,究竟该如何取舍?
2017年,我离开经营多年的城市,回到了家乡小城谋生。
回家乡是前年就有的想法,但我一直犹豫不决。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房价已高得难以企及,居无定所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而另一边,老家的亲情羁绊不能割舍,亲人根本就等不及自己的成长。但是,家乡的城市实在太小了,工矿企业单手就能数完,没有工作机会,薪酬不够糊口,年轻人都在拼命往外走。得知我动了回家乡的念头,所有的人都认为我疯了,劝我不要冲动,说回老家的人后来都后悔了。唯有母亲非常高兴。
多少年在外面奔跑,每次回家就像做客,总是踏着美味飘香走向家门,行李箱的轮子轧着地面吱吱作响,里面装着在外面做事的人的体面,到了火车票的日期说走就走,揣着眼泪不敢回头,到了道路拐弯处,才敢往后匆匆瞥一眼,看看那个目送的身影已经跟着送出了家门。离家和回家都是煎熬。母亲一次次地目送我远去,我一次次地目送母亲衰老。几年过去了,父亲去世的缺失始终无法弥补,母亲衰老的速度总是超过想象。我的奋斗步伐追不上疯涨的房价,更追不上母亲的老去。在正月里,看见母亲在平地走路无缘无故摔了一跤,嘟囔着坐了半天都不爬起来之后,我拿定主意要回家陪她,因为我怕--父亲的悲剧犹在眼前,若是再一味自私地埋头奋斗,我真的害怕会酿成新的遗憾。
回到小城,因为顶着名校毕业生的名头,我很容易就进了本市的一家大型企业上班,而且"插队"当上了办公室主任。董事长跟我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谈话,言语中表达了对我的器重,希望我放手去干,早日挑起大梁。我也是揣着勃勃雄心上任的,打算按董事长交待的,先干好本职内的第一件事--落实规章制度,整顿工作纪律。
进到岗位,我才发现,公司的情况远比我想象中悲观:整个公司的人都是亲戚关系;规章制度很健全,但只是一纸空文;上班十几分钟后,办公室都是空的,员工们还在公司门外,互相开着黄腔,慢悠悠吃着早餐;在上班时间内,员工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着私事,攒着各种牌局;离下班还有好长时间,人们就前呼后应地挤进车里,忙着赴局,扬长而去;最关键的是,那些公司高层领导都带头这样搞。公司纪律作风涣散至此,我看到的每个员工都一样--在董事长面前互相争功、推卸责任;背着董事长,互相推诿任务,从总经理到员工,人人都躲着玩。
我打算"杀一儆百"。4月,我逮住了一个86年的"老员工",未请假,莫名其妙地连续四天没上班,就把情况告知了公司管理层。董事长表现出勃然大怒,命我尽快依规章处理。我赶紧查阅规章制度,拿定处理办法,并写了一篇用词严厉的通报,经董事长同意后,做成海报贴在了公司门口。同事们都挤在那里看,人人噤声,没想到公司这次居然来真的了。到当天下午上班时,通报被人撕了。董事长电话召我去他办公室,我在他身后的碎纸机里看见了通报海报的纸屑。他开门见山:
"通报写得不错。但是我考虑了一下,觉得还是要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他是我妹夫的远房侄子,我跟他爸认识几年了,这样不留情面的处理,面子上过不去。我认为,他中午来认错了,我也提出警告了,这事就这么过了吧。"
WTF?一场雷霆万钧就这样成了一个笑话?连个屁都不如。从此以后,员工们依旧我行我素,连我在场时聊天的忌惮都抛开了,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我看着那本厚厚的《制度汇编》,回想起自己想"杀人立威",也觉得可笑。
在这种公司氛围下,既然在管理上难以作为,那我就埋头多做些事情吧。每天,我一个人整理一小时文件后,同事们才能到岗上班;他们下班一个多小时后,我才离开办公室。可是我发现了问题,我的事越做越多,似乎永远做不完--财务科写情况说明、企管办写分析报告、核算科做数据统计……他们随便扯个理由,比如"不会制表"、"文笔不通"之类的,董事长就把这些事交给我做,竟成了我的工作任务。在我忙碌的时候,同事们闲的出奇,偷偷耳语着:
"这么勤快地图表现,心机真重。"
……
我很不开心。这他妈是什么工作氛围,是什么同事嘛?做事的没有,嚼舌的一堆。我越来越怀念大城市的工作氛围和节奏了,想念那些一起加班的前同事们。我有一些后悔回老家了,不单单是机会和薪酬的问题,这看不到希望的氛围更让人窒息。也许我回来真的是错了?
作为一个毕业后在大城市工作过几年的人,大城市的氛围和小城市的亲情,究竟该如何取舍嘛?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