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v_movier
感悟人生,只需一刻钟
hi~宝宝们周末好哇
昨晚,冯小刚导演凭借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斩获第53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在颁奖台上,冯导补了去年没来现场领影帝的获奖词。
并说:感谢金马奖的胸怀。
其实,在角逐最佳导演的提名电影中,不乏有许多获奖热门的电影,比如杜琪峰导演的典型警匪片《三人行》,以及被众多媒体观众看好的《再见瓦城》。
之所以冯小刚能获此殊荣,想必也与他大胆,突破性在《潘金莲》里用圆形构图拍摄电影有关。
这也是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最大亮点。
圆形构图和灰暗色调形成的复古感,
大有宋朝绘画的遗风。
一次采访中,冯小刚曾解释为何用“圆”来拍电影。
“我是在讲一个故事,所以就选择了圆。然后我还受到了一个启发,加拿大有个年轻导演叫泽维尔·多兰,他拍了一个电影叫《妈咪》(Mommy,2014),它的画幅在随时改变,我觉得很有意思。
但是人家已经有一方的了,我觉得不能再拍方的。后来“小贾”贾樟柯、侯孝贤他们不是都拍了这方的吗?我就想,他们都方的,我圆得了。其实没有那么深奥,就是好玩儿,想干点儿出格的事儿。”
冯小刚提及的导演泽维尔·多兰在《妈咪》里使用了1:1的正方形画幅,表达青少年压抑的生活空间。
而当剧情发展到全片最欢快的阶段时,男主角在飞行的单车上冲着银幕用自己的双手将画幅缓缓“打开”。
这一巧妙的设计轰动了戛纳电影节。
此次冯小刚在《我不是潘金莲》里,交替使用了圆形画幅和方形画幅。
这也是国产影片更是院线商业片第一次大规模运用圆形画幅。
♥ ♥ ♥
什么是画幅?
画幅其实就是电影画面宽度与高度的比值。
从最早的1.33:1,如格里菲斯1915年的《一个国家的诞生》。
其间经历了各种不同画幅的变化,一直到现在最常见的2.35:1和1.85:1宽银幕。
那么既然如此,就有导演想在画幅上面做文章,通过画幅的变化,对观众的观影感受产生微妙的影响。
♥ ♥ ♥
沉迷构图和画幅的“强迫症晚期患者”安德森在画面上一向为人称道。
层层递进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从小女孩在作家雕像前打开小说开始,然后作家出现,开始引入Zero这一人物,紧接着Zero开始讲述他和古斯塔夫的故事……也是使用了各种比例的画幅。
随着故事线的演进,三段故事分别发生在1985、1968与1930年代。
而三个年代的屏幕画幅宽高比也各不相同,
电影分别在几种画幅中来回变换。
♥ ♥ ♥
另外,在贾樟柯的《山河故人》里面,也使用了多种画幅的改变。
分别用三中画幅来表示过去、现在、未来。
开头迪厅的画面是4:3,
呈现出一种复古感。
故事演进到“现在”,
则出现了正常画幅。
在影片的最后,
导演使用了宽画幅,凸显现代感。
也有更多的电影人不满足于方形画幅。
不过早前,大部分圆形画幅都用来表示“窥视”的意味,当主人公通过镜头、窗口等介质被窥探、窥探别人时。
就会出现数个圆形画幅的镜头。
♥ ♥ ♥
如希区柯克的《后窗》。
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
圆形画幅的叙事意味也在不断的被发掘。
1955年日本导演木下惠介的《野菊之墓》中,就曾经出现过部分情节用圆形画幅拍摄的先例。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老人的归乡之旅,影片中,老人的回忆全部用椭圆形遮幅来表现,而现实则用正常画幅来展现。
画幅的区别不仅能让人直接把过去和现实区分开。而且椭圆形画幅与镜头里的自然风光结合起来,有了东方的古典美感。
♥ ♥ ♥
近日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120帧震动影坛的导演李安,
也曾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使用了多画幅。
但是据说是为了模仿原版小说的封面。
同时出于画面构图的需要,画面中竖向的方向感比较强,把宽度拉大会有损这种方向感。
最后,引用《我不是潘金莲》摄影罗攀的话,“它有很多限制,但是这些限制也带来了很多我们的改变——包括它适合景别松、反差低。
就是我们通常拍电影,我在剪接的时候挺受不了原始底片那种白色的光……现在电脑也方便了,就把反差拉起来,调子弄弄的。弄完了我看着也舒服,过去我们的习惯是拉反差,把反差加强,使画面提神。但是在这个圆里头,就会做一个低反差的,这是跟过去拍电影很不一样的。”
END >
图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