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还有另一个标题:
为什么有些人付出了很多时间和努力,缺依然做不好股票。
但是下注的快感嘛,我不想说太多说教的,天天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毕竟这是我的自留地,我更希望,聊点感觉。活的这么麻木了,当你踏入人生的深水区,自我感受,可能是最奢侈的东西吧。
今天这个话题的缘起,来自一个小事儿:一个这些年做的还比较好的朋友突然约我,告诉我他现在在北京,要不要聊聊。我们约在他入住的酒店见面。由于我去的比较早,刚好看见,他在前台办入住。
那是个涉外酒店,所以办理效率比较低。且刚好遇到入住潮,排队人比较多,我们就边排队边聊天。
轮到他了,我才知道,他没有提前预定,只是临时兴起打算在北京留宿一夜,随手查了这个酒店。前台可能在推销一个互联网平台,告诉他:下载一个什么APP,在里面预定,会比现场入住便宜三分之一左右(大概便宜1000元)。
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选择直接在前台办理。
当时,我就偷笑了,因为我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突然间找到了一种隐秘的共鸣。
我了解他的底层原因:在当时,他并不想花时间和精力去处理一个麻烦事儿,哪怕这个麻烦事儿能为他节省1000元。
往大了说,这不是什么所谓的有钱任性,绝对不是,
这是一种精力分配的选择,以及拥有这种精力分配选择权的自由度。
人的一生都在做各种选择,各种分配。而这种选择,究其本质就是精力分配的选择。只是大多数时候,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做这种选择。
比如读书的时候,你选择多打会儿游戏打篮球,还是选择多做几道题?一次两次的抉择并不会决定什么结果,但往往长期积累下来,就会渐渐选出差别。
无论你是否能觉察到,但都无法避免一个事实: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可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谈交易的时候,我经常会提一句话:单笔交易无论盈亏,都没有意义。但是模式的坚持,一笔一笔的累积,总会发生大概率的结果。(好比荣超,上海分经常被人嘲笑割跌停,但你却发现人的本金越来越多一样。)
而很多新手,甚至已经做了很多年交易的老菜鸟,经常会面临一种困境:他非常的努力,投入大量的时间,复盘,看盘,做笔记,思考,最后账户依然一塌糊涂。
然后,他最后只能得出一个结果:我是不是不适合炒股。
类似的案例,我做公众号之后,接触的简直太多太多,有的时候我甚至都怀疑是不是同一个人,那种群体样本中,个体展现出的惊人相似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让我开始相信一件事情:人确实是可以通过训练认知与方法来改变结果的,大多数情况下跟天赋无关。
甚至也有很多被错当做天赋的素质:其实他只是天生认知以及处理办法是对的而已。
投入很多时间了,很努力了,依然做不好交易,问题出在哪里?
注意力的分散以及效率的低下。
再具体一些,就是上文提到的,关于精力分配的选择。
比如说看盘的时候,比方说打板吧,下单那个瞬间,你只能做一件事情:把单子填了打进去,而同时你还得盯着盘口跟风单子好不好,指数分时情绪如何,盘面赚钱效应如何,这个板会对盘面有什么意义。是否能引爆全场。等等。
全在那一瞬间做完决定。但是这么多东西,真的你能一瞬间就能完成?
当然不是。
它是一种各种预期交杂的结果:比如还没有出现个股异动的时候,你就已经开始注意到指数分时情绪的变化,同时你还看明白了,盘面赚钱效应是怎样的。基于这样的种种分析判断之后,你预期:可能会出现一只重点涨停板,它一旦出现,就要干。
然后它出现了,异动,拉升,火箭发射,你瞬间反应,它是什么题材,个股异动的题材逻辑是什么,这时候你瞄了一眼指数,有可能会产生共振哦,同时,你看着点火单子,在看看个股的量能,再算一下上面的抛压,噢,这波如果拉板,到板上的话,量能基本是够的了,因为能做一个很好的换手情绪二板。
于是迅速快捷键(或者填好单子),等着即将上板那一刻,你是赌板呢,还是扫板,还是排?做好最后的决定,啪。下注。买定离手。
发现什么没有?如果你做打板(尤其是做情绪共振板模式),你在整个看盘过程中都需要非常的专注。而这个专注,并不仅仅是你付出时间来盯盘了,而是你在盯盘的同学,脑子需要转得非常快,需要不停在衡量分析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