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杜绍斐DUSHAOFEI
让性感有趣的男人先发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政府网  ·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  昨天  
半月谈  ·  四川筠连县山体滑坡,最新救援情况→ ·  3 天前  
半月谈  ·  “重塑哪吒”为啥非得用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杜绍斐DUSHAOFEI

再有姑娘质疑穿Vans的男孩小,就拿这篇文章跟她深入探讨|男装100年

杜绍斐DUSHAOFEI  · 公众号  ·  · 2021-05-27 19:30

正文


鞋圈里,流传一句经典语录,「如果你买的Vans三个月不开胶,恭喜你中奖了」。
此中奖的意思,是指买到假鞋了。
当然,绝非是调侃,事实正如此。关于Vans鞋的质量,褒贬不一且百家争鸣。资深玩家则认为,开胶是专属Vans的文化;更有甚者,会在买Vans的同时,买瓶胶水,边开边粘,享受「手工」的乐趣;而骨灰级玩家,开胶了就「烂」着穿,觉得越烂越街头。
还有人建议,如果实在介意开胶,就买「莆田产」的。因为莆田产是使用工业胶水,不易开胶;反之,正品则是使用环保胶水,环保胶水+硫化大底,从出生就注定了开胶的「羁绊」。


那么,为何这双频繁爱开胶,致使人摔跤的滑板鞋,还能够在鞋圈独领风骚,在极限运动领域独占鳌头,在流行时装界占有一席之地呢?
回答:品牌创始人。
没错,Vans的成功,始终离不开一位传奇人物,那就是刚在不久前辞世的Vans创始人「Paul Van Doren - 罗・范 多伦」。
老爷子有一句著名的人生信条「放手去干」,他遵照着,一干就是一生。


从最初的家庭制鞋生意,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公认的知名品牌,并且公司的年收入超过了40亿美元,堪称「奇迹」。
可以说,Vans自诞生的那一刻,便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至今流行55年,鞋迷遍布全世界,一句「Off The Wall」的口号,更是从最初的滑板动作,逐渐演化为引领年轻人追求「自我表达」的精神图腾。
此次,就来和大家一同深度解析下,Vans是如何做到将当年的小众滑板鞋,「破圈」成为瞩目世界的经典品牌。
如同马丁靴就是特指Dr. Martens一样,滑板鞋也同样特指着Vans。

每每站在街头巷尾,看到玩滑板的年轻人时,几乎十个里有八个,都在上脚着Vans。
并不是夸张,因为自从有滑板运动开始,Vans便就为其「保驾护航」了。


Vans诞生的初始阶段,其实更像是一场「赌博游戏」。

在当时,没有人会意识到只有少数人才玩的滑板运动,能够发展成如今跻身奥运会项目的大众体育文化。

赌赢了,满盘皆赢;但赌输的话,是有极大可能影响整个滑板文化的发展。因为,当有滑板运动的时候,Vans也就出现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第一块滑板,是由美国加州人在19世纪六十年代发明出来的。



当时是根据冲浪运动而演变,人们想要脱离大海,上岸也能「冲」、也能「滑」。这也就是为什么冲浪板与滑板之间,除了大小不一样、有无轮子之外的「近亲关系」了。

看准时机,马上「下注」。

1966年3月16日,Paul Van Doren和Jim Van Doren两兄弟,与合作伙伴Gordon Lee,在美国加州的阿纳海姆百老汇东路704号,开设了「Van Doren橡胶鞋公司」。

主要是生产帆布材质的胶底鞋履产品,并通过店铺将产品直接售卖给顾客,这种经营模式,在当时已经开创了「行业先河」。

那个年代的商品,基本上都是在全品类的百货公司才能够买到。这一举措,也预示着商品「细分市场」雏形的诞生。

位于安纳海姆百老汇东路704号的「第一家Vans商店」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种销售模式,正中民众的下怀,纷纷对此颇有兴趣。

开门营业的第一天早上,便有12名顾客慕名前来,找他们定制鞋子,并且是在当天下午就拿到了第一款市售的Vans产品——「Vans #44号鞋款」,也就是现如今耳熟能详的「Authentic - 安纳海姆」系列。

并且,著名的「House of Vans」的标识也首次面世,被展示在了安纳海姆店铺的橱窗上。

当年制作「Vans #44号鞋款」的过程

「Vans #44号鞋款」,其外观设计,像极了水手们在船甲板上着用的鞋子,因此在问世之初被称为「甲板鞋」。

但是很快,早期的滑板爱好者们,便注意到了这款鞋,因为耐磨性与粘脚性都极为出众,玩滑板时穿,简直不要太舒服。


随后,滑手们穿着Vans鞋滑行的身影,便在南加州比比皆是了。

尤其是鞋大底的纹路酷似人们早餐吃的「华夫饼」,因此,Vans标志性的华夫底也就随即流传开来。


光阴似箭,时间来到七十年代中期,滑板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现象,随之涌现出一大批的滑手。

Van Doren他们很快注意到了这一点,迅速找到了「Stacy Peralta - 斯泰西・佩拉 塔」、「Tony Alva - 托尼 阿尔瓦」、「Jerry Valdez - 杰里 瓦尔德斯」等许多滑手,与他们签订了合作。

上述提到的三个人,现在已然成为滑板界的传说。
那时候,Vans安排用汽车载着滑手们到各地去巡回表演、比赛,并且给他们赞助鞋子。看似再平常不过的送几双免费鞋子,但实际造成的传播影响力,为后来的品牌打开更广泛的销售市场,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石。


看准了商机,就要持续发力。

1976年,由滑手Stacy Peralta与Tony Alva联合设计的「Vans #95号鞋款」,诞生了。

这款#95号,采用了衬垫鞋帮和多色拼接的设计,一经问世,便成为了当时滑板爱好者频繁上脚的「不二之选」。#95号鞋款,也就是后来的Era系列。
第一双Era鞋款,是海军蓝与红色的拼色组合,这双鞋也成为了「Dog Town - 狗镇」的西风男孩的专属板鞋。

狗镇是「Santa Monica - 圣莫尼卡」一个小镇的昵称,西风男孩是七十年代一个传奇滑板团体的名称。

电影「狗镇之主」剧照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虽然Era比Authentic晚诞生,但穿Era在滑板时的脚感更为舒服,因此名头也就逐渐超过了前者。

这时候,Vans最为经典的「Off The Wall」品牌标语也正式推出。

「Off The Wall」这一词,最早是出现于六十年代末期。就是由Era鞋款其中之一的设计师,且已成为滑板明星的Tony Alva做出的一个空中动作。

这个动作是指,从游泳池边沿飞出再平衡着陆,利用动量摆脱重力,这就是「Off The Wall」最原始的解释。

然而,这个动作把年轻人的那种无所畏惧、打破常规、张扬自我的态度,表现的淋漓尽致。

因此,Vans选择用它作为口号,并且把品牌精神注入其中。

发力之后,就是各种「狂轰乱炸」,Vans理所应当的接连推出更多型号的鞋款。

1977年,Old Skool系列的前身,「Vans #36号鞋款」诞生了,并首次搭载了闻名于世的经典侧边条纹设计。在那个年代,#36号也是在鞋面上率先采用皮质拼接,以增强稳定性的滑板鞋款。

其标志性的侧边条纹,是出自Van Doren的随意勾画,独特的设计,也被称之为「Jazz Stripe - 爵士条纹」。
同年,在更多滑手与BMX车手的建议之下,「Vans #98号鞋款」应运而生。与此同时,Vans Slip-On便鞋系列,更是风靡了整个南加州。
可以说,Slip-On一经登场,便火速受到各界街头人士的追捧,就因其鞋面处经典的「黑白棋盘格」图案,太令人着迷。

设计灵感,是来源于每个月在南加州为小朋友举办的图画比赛中获取的。


第二年,原名为「Vans Style 38」、后更名为SK8-HI的鞋款被研发,同样饰有侧边条纹的SK8-HI成为了Vans又一热销鞋款,在经典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这就是Vans这一时期的设计理念。

那么,作为第二个搭载「爵士条纹」的鞋款,SK8-HI高于脚踝的鞋帮,进一步提升了滑板鞋的功能性,因为脚踝是滑手们最频繁使用,且受伤最多的部位。

因此,SK8-HI不仅能够保护滑手脚踝关节免受撞击,同时也为板场里的滑手提供了新的搭配选择。

滑的同时,更要帅,当时的滑手们已经很注重「自身形象」了。


源源不断的推陈出新,络绎不绝的收割粉丝,使得Vans在七十年代末期,就已经在美国加州地区拥有70家专卖店,并且代理销售网络更是遍布了全国、甚至海外。

发展至此,短短十四年的光景,Vans就已经成为了极具影响力的滑板鞋品牌。霎时间,人们只要提到、看到滑板,脑海中便会不由自主的浮现出Vans。
世上没有什么,是能够始终保持屹立不倒的。 Vans在尝过了滑板给予的「甜头」之后,便开始琢磨扩展点新的事业玩玩。

八十年代初期,Van Doren宣布退居品牌二线,不再过多掌管公司事务。


就是这个举措,注定了属于Vans的八十年代,将会是跌宕起伏的,并且是高潮、低谷迭迭起起。滑板玩腻了?想尝试「过山车」了?自作孽的话,谁也救不了。

抱着「老子成功过」的幻想,Vans开始为其他运动项目提供专业的竞技鞋款,其中涵盖了棒球、篮球、摔跤,跳伞以及街舞等。

公司希望通过生产更多品类的产品,来抗衡那些个「运动鞋巨头」,以达到与之平起平坐的地位。

但「术业有专攻」,那时的Vans似乎还不太懂这个道理。
先是1982年,演员Sean Penn在「Fast Times at Ridgemont High - 开放的美国学府」电影中,穿着Vans Slip-on便鞋的登场表演,帮助该系列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名声大噪。

虽说并非刻意安排的「明星效应」,确实是为Vans的销量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好景不长,如日中天的Vans却遭遇了濒临破产的危机。

1984年,Vans公司根据《联邦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尽管Vans旗下产品依旧热销,但企业多元化的策略方向,过度消耗了内部资源,导致无力偿还债务。
随后,美国法院通过了公司的重组计划,允许Van Doren再度出山担任Vans公司总裁。

重新上任之后,Van Doren诚恳地向所有员工表示,企业三年内或许无法实现任何的加薪及额外福利,并且将致力于缩减除「产品质量」外的一切成本。
就这样,浑浑噩噩,经历了三年的努力与蛰伏,Vans终于在1987年的12月份,还清了1200万美元的巨额债务,并脱离了破产保护。

年轻时的Paul Van Doren

第二年,Vans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转手McCown DeLeeuw & Co.投资公司,凭借该企业机构的强大财力支持,Vans得以进一步向全球市场挺进。

一波三折过后,Vans仿佛认清了「天堂」与「地狱」真的只在一线之间。但好在及时止损,最终才能力挽狂澜。

在Van Doren重新上台之后,Vans又重回了正轨,潜心专注于滑板等极限运动领域,并相继推出了首款签名版滑板鞋Steve Caballero系列,以及改良版的Half Cab鞋款,反响还不错,获得了盈收。


1991年的时候,Vans以每股14美元的价格,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正式上市。

当人们认为Vans的自我革新「闹剧」,终于收场的时候,偏偏造化弄人,九十年代,滑板文化逐渐走入没落,开始一蹶不振,Vans无疑是最受影响的,刚经历完濒临破产,又来?

怎么办?此时此刻,必须要有一个新的转机,而且是不能失败的!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调研,Vans决定迈入「Youth Subculture - 青年亚文化」的领域了,这一无奈之举,也预示着Vans品牌将正式进入新的纪元。
「青年亚文化」是由青年群体亲身创造的,是该时期青年思想、精神状态的一种反映。

并且,是与主流文化相悖的。

九十年代,美国的「青年亚文化」,比较典型的主要是街舞文化、哥特文化,以及经久不衰的流行音乐文化。

Vans瞄准了这一势头,将重心转向了举办、资助摇滚乐演出及音乐节上。


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从1995年开始,Vans与「Warped Tour - 极限运动音乐节」的合作。

这一合作使得Warped Tour成为了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音乐节,同时这个音乐节也成为了滑板与各种文化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交流平台。

Warped Tour,最初是一个专注于「Alternative rock - 另类摇滚」的小众音乐节。

后来随着体量的增加,逐渐演变为以多种细分类型的「Punk - 朋克」、「Emotional Hardcore - 情绪硬核」,甚至一些流行音乐在内的综合性摇滚音乐节。


通过第一年的顺利合作,Vans更是在1996年成为了Warped Tour的主要赞助商,并在2002年成为完全控股方,因此该音乐节至今也都被叫做「Vans Warped Tour」,品牌LOGO中也有明显的Vans标志。

Vans Warped Tour的成功,在于它开创了全新的巡演模式:不同于每年固定场地举办或者定点主要演出城市的音乐节,Vans Warped Tour每年都会预订许多新兴的、优质的乐队阵容,带着他们在全国数十个城市中密集巡演,各地的乐迷们能在一天之内看到所有演出,还能在现场参加免费的乐队音乐课程。

这种「期间限定」式的巡回模式大获成功,让Vans Warped Tour长盛不衰,也让Vans得以脱离「濒死」的处境。

二十几年的人气积累,让美国的「Emo kids」以能够得到一张Vans Warped Tour的门票为荣。

去Vans Warped Tour,发现新的音乐、新的乐队、交新的朋友,成了无数人的憧憬。YouTube上,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Vans Warped Tour装X指南/生存攻略」视频,Up主们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提前做好功课」、「想看什么乐队千万别错过时间」、「给手机充好电」等毫无新意的选题,但即便如此,依旧抵挡不住粉丝们的无脑上套。


因为,这是关于Vans Warped Tour的!

但就在2018年的夏天,Vans Warped Tour宣告「明年不会再有了」。创始人Kevin Lyman在接受采访时数次表示「已经累了」。

这一消息公布,无数的乐迷、粉丝大呼「爷青结」。

虽然一代经典陨落,但这24年间,其带给人们追逐自由、享受快乐的精神,却不会消失殆尽。


Vans从中也收获了良多,从一同开设Vans Warped Tour,到借鉴经验,自主承办极限运动赛事、创建滑板主题公园等,Vans无不在向着更好、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前行着。

并且在千禧年之际,Vans还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了「2000年度全美最佳小型企业」之一。

这一殊荣,预示着Vans确实从黑暗、潮湿的低谷中,走出来了,而且是昂着头的。

自此,「Off The Wall」也不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而是真正的「破墙而出」。
正如上文所讲,当这个世界刚开始有滑板的时候,便就诞生了Vans,二者就是「鱼与水」的关系。

随着二十世纪的来临,潮流文化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皆是潮牌。但确实是正中当时的年轻人下怀,纷纷甘愿为其买单。

许多传统品牌,看到此现象之后,便开始打「潮流」的主意,前仆后继的与各种潮牌展开合作。

Vans也是众多传统品牌的一员,看到别人都成功的赚的盆满钵满,岂有「别人吃肉我喝汤」的道理。

因此,便开始筹划属于自己的「潮流跨界大计」。

那么,Vans是如何跻身到「时尚」、「潮流」圈子里的呢?
这就要从2005年,Vans突然与Marc Jacobs展开合作,推出了一系列令人惊艳的鞋款,聊起了。

自那次破天荒的合作之后,让很多人了解到,原来平平无奇的滑板鞋,还可以这样玩!

左边是2005年的Vans x Marc Jacobs

要知道在当时,Nike的合作里最热门的就是与Hiroshi Fujiwara,而Adidas则是Yohji Yamamoto,CONVERSE是John Varvatos,每一个的名气都不小。
但是,那时候的Marc Jacobs,已经是Louis Vuitton的创意总监,简直就是「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气死」。


一个高高在上的时装界名人,愿意设计出「普罗大众」都买得起的鞋子,想不红都难。Vans就这样,进入了时尚、潮流的板块。
Vans在高级时装的起步,与街头潮牌,差不多是同一时期。
2000年的Supreme已经很红了,但依旧是小众的红。不关注的人,根本不知道它、也不屑于去了解这种Underground的文化。
Supreme提倡的叛逆风格,并且是代表着纽约的滑板文化。他们的任何举动,都完美契合着Vans的形象。

两个品牌一拍即合,随后差不多每一季都会有联名的合作。他俩之间的合作,最早能够追溯到1996年,合作的是一双Vans Old Skool鞋款,迷彩样式,现在再看,依旧能叫人称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