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工作总结:
五月初是青年的节日,那几天流行一段演讲,叫做《我不想做这样的人》。视频中的少年意气风发,爱憎分明。我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写了一篇《
可以做这样的人
》,强调的还是老一套:
多接纳,少否定,保留多一些的可能性
;与此对应的一篇文章是
《
“他们搞这有什么意义?”
》
,试图理解一类看似无厘头的视频创作(有趣的是,它和前面的演讲正好流传于同一家网站)。
《
放下和放不下
》是纪念五一二。
《
隐喻:转折点
》和
《
治疗是快乐的丨荐书
》偏向于专业探讨。这个月的大部分时间仍然花在心理咨询上。除了常规的咨询之外,周末上了不少课,也做了几场督导。读的书多是专业书,一本《游戏空间》,一本《系统式咨询与家庭治疗》,还给一本书做了审校,参与了一本教材的编写……这些等到快出版时再告诉大家。
有几天一下多了很多关注。因为最近流行「躺平」学,有博主在介绍这门哲学时提到我,大概是说我多年来一直在不遗余力呼吁躺平。这么高的荣誉真是让我受宠若惊。但我还是想说(假如你是冲着「躺平」才关注我的话):
我从来没有呼吁过躺平,我呼吁的只是「可以」。
可以的意思是:什么都可以,做事可以,也可以不做,不做的时候不必苛责自己(但如果实在忍不住苛责几句,也可以)。
躺平当然是一种选择,但也只是选择之一。任何人可以选择躺平,但也不必把它上升为一种哲学或态度。
说得再清楚些,躺不平也可以。
这段时间,「学会做个普通人」的声音甚嚣尘上。跟躺平学结合到一起,言下之意,只有躺平才是一种大智慧,是回归平凡。而那些汲汲以求功名的人,反倒离「普通人」的门槛有了一段落差。即使不能看作某种人格层面的缺陷,也总是可以嘲笑一下他们专注而自作多情的打拼,只是在内卷大潮下,被无情地割了韭菜。
这是另外一种倾轧,是一群人换了一种形式否定另一群人,或者我们在换一种形式否定自身。它是以往成功学的一种反向形成,实质上没有差异。对成功的向往和焦虑不正是普通人的一部分么?它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绝大多数人事实上都是两种心态的结合体:又向往成功,又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平庸;又不想努力,又厌恶自己不努力。想要割舍其中任何一半,都不现实。
为什么不能完整地接受一个人呢。
不同的人身上都有我们的影子。都有求而不得的焦虑,只是焦虑的表现形式不同,有人选择继续努力,也有人选择接受现实。没必要因为存在不一样的选择就否定自己。
你甚至可以一边接受,一边努力。从这篇总结中你也能看到,我事实上也不算毫无作为了。
就一个月的工作量而言,跟特别卷的创作者是没法比,但也算不上是「躺平」(
我这样一个人被说成躺平的榜样,连我自己都觉得没有说服力
)。
除此之外,我还认为任何一种人生态度都只适用于自己,最好不要把它以某种原则的形式输出给别人……如果你接收到这样的输出,也不要急着用在自己身上。
你就是你。你所有的一切,无论是想躺平还是怎样
都可以
……除此之外,那些
你认为不可以的其实也可以
。对于躺平,这就是我想说的。
《循环提问
》读书会
(点击了解)也还在继续,每周定期发布视频。前三周继续讲恩斯特一家,通过一个漂亮的干预得到了奇迹般的效果。最近一周开始,我们谈到了
下一个案例。这个月的讨论都在围绕具体治疗技术:
《
荒谬的提问,不一样的回答
》、
《
如何让问题变严重?这样问更有用
》讲悖论提问,
《
这话我也不知该不该说
》讲的是如何更有效地给出建议,
《
问题不在个人,问题在关系
》讲循环提问的基础句式。
后台每天都有人问,现在再加入读书会晚不晚,跟不跟得上?我最近已经不再回复了。答案当然是永远不晚,音视频都是录播,想跟上的话没有不行的。但我怀疑还在犹豫这些问题的人,可能本身也没有那么的「想」跟上。如前所说,不想也没关系。不如放过自己,再等等看。
每周一期的干预也在继续,分别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