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6年2月17日 李逢华在右安门一所大院内搭建的爱心猫舍起火,赶到失火猫舍时,大火已被扑灭,30多只猫烧成焦黑状,数只流浪猫的尸体躺在猫舍的栅栏处——它们终于没有逃出栅栏,纵火疑似人为!
提起去年猫舍被烧的事情,李逢华总是唏嘘不已,“这一年我总是会断断续续的梦见它们!”李逢华,64岁,是一位北京阿姨,也是一位善良的救助人,她的故事简单中透着艰辛,困难中透着伟大和隐忍!
“
无法视而不见的恻隐之心”!
是李逢华救助流浪猫的初衷!
如何走上救助路呢?
1998年,李逢华开始救助流浪猫,至今18年,救助站点发展到14个,失火前救助流浪猫数百只。李逢华依然清晰记得18年前的那个场景:她在楼下看见几只流浪猫,瘦得只剩骨架,白色的毛脏成灰黑色,一撮一撮结成团。它们正在翻食垃圾。
当时,李逢华养了两只猫——它们却很幸福,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吃猫粮、鸡肝和酱牛肉。眼前对比鲜明的流浪猫,让她像看见了几个流浪的孩子,从此李逢华不断注意到这些被抛弃的“孩子”。去儿子小区,发现有流浪猫,她每天去儿子家前,便先去喂养这些猫;去友谊医院看病,发现医院有流浪猫,友谊医院也成为她的“站点”。
夏天,李阿姨在喂流浪猫的现场
“对流浪动物最好的救助,就是绝育。但手术后,它们需要有地方休息,”加上老弱病残的流浪猫越来越多,2011年,李逢华搭建了第一个20多平米的帐篷作为猫舍....
一年365天,李逢华要按时按点下楼喂猫,煮肝、蒸馒头、做狗粮,加上打扫猫舍,凌晨4点至晚8点,她几乎没有停歇。即使除夕,去完婆婆家团聚。吃过零点的饺子,回到家时,已经凌晨两三点。李逢华休息两个钟头,一如既往下楼喂猫。
“越是坏天气越要去,因为它们一直等着呢,”这些流浪狗成为她生命里重要的一环:“吃饭的时候,想到它们饿着呢。喝水的时候,想到它们渴着呢。下雨的时候,想着它们去哪里避雨?”她的生活秩序随着这些流浪动物而调整、改变。
看着毛孩子吃的欢,李阿姨也开心
微妙的“距离”
最初,李逢华上午七八点左右喂猫,这时正是遛狗高峰。有时猫粮会被狗吃了,有时猫和狗突然打起来,也有猫窜到居民身上。为避免冲突,李逢华选择早晨5点喂猫。
“小区里喂养流浪猫,跟做贼一样,见不得光,”李逢华无奈的摇摇头,“之前白天喂猫,有时盆给你扔了,有居民当面挖苦、嘲笑,也有居民打流浪猫。”现在的她几乎从不和邻居谈论救助流浪猫的事情。“不想给他们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也不想被他们关注!
(未失火之前的猫舍)
失火后的她
李逢华又找到一个隐蔽处,打算重建猫舍,这次她打算装上监控摄像头,留下逃生处。 30多只死去的猫咪,成为李逢华的愧疚。她为30多只猫集体合葬,坟头上放着一台播经机,整日播放佛经。李逢华说,希望这些意外死亡的生命能够安息。
(死去的喵是李阿姨心中永远的痛)
64的她病患缠身:腰间盘膨出、骨刺、黄韧带肥厚、血管狭窄,右腿走路无力。打车去医院检查,李逢华用双手把右腿搬到车上,医生建议她卧床休养,但每天还有几百多只猫以及它们的口粮等着她解决——每月37袋20斤的猫粮,每袋100元;10箱罐头,每箱220元;猫砂15袋;此外,20条流浪狗,每天25元的鸡肝,6元的肉皮,40多元的馒头...
李逢华用她毕生给这群素不相识的毛孩子一顿饭,一个“家”,也许她的伟大和付出我们永远够不到,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她,让毛孩子温饱一顿!这是李逢华最大的需求,也是迫不得已找到我们,一起帮帮这个为了毛孩子付出19年的阿姨!
长按下方二维码
帮助李阿姨一起温饱毛孩子
↓↓↓
365天,从凌晨4点到夜晚
19年如一日,花光毕生积蓄
只为数百只毛孩子一个家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帮助李逢华,给毛孩子捐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