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美术学院
微国美,微距离,欢迎订阅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微观国美,私享平台,以小见大,汇聚思想,将学术家族的艺术笔记,近距离地推送到您的掌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学生会  ·  请客公示|扇贝阅读 ·  4 天前  
武汉大学  ·  武大新晋打卡点+1,还有见面礼! ·  6 天前  
谷粉学术  ·  新一轮高校裁员潮,来了! ·  5 天前  
谷粉学术  ·  新一轮高校裁员潮,来了! ·  5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在川大,大家都爱这个地方! ·  5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在川大,大家都爱这个地方!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美术学院

一件件有温度的老物件讲述日常生活的“用”与“美”

中国美术学院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7-06-30 22:49

正文


编者按:以手作器物关照生命,追溯生活的本真与初心,发现日常器物的“用”与“美”,发现中国民艺之美!



6月30日下午,由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金泽工艺社主办的 「民艺中国器物系列展」于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开幕。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教授、金泽工艺社总经理张喜良、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赵燕教授、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吴光荣、袁由敏,艺术家、媒体朋友以及手工艺术学院的师生参加展览开幕式。


此次展览由“铸铁为器——山西晋城铁壶展”、“食寓吉祥——中国民间糕饼模展”、“盈满箱箧——中国近现代箱具展”三个展览组成,共展出80余件铁壶和铁炉、80余件中国近现代箱具和200件中国民间糕饼模。展览利用古代文献及图像资料与具体实物相结合,系统梳理中国人过去一百多年以来的日常生活方式。



展览现场


展览学术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教授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


杭间教授在致辞中分享了自己对本次展览的三点体会:第一点,民艺馆姓“民”。“民”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民艺”在今天依然有它独特的魅力,原因在于这个“民”的最本质是它代表着大多数人;第二点,“生活”。由多数人通过日常生活创造出来的这些工巧智慧,是民艺的源头。不同的功能、不同人的使用,给这些东西留下的“记忆”可能比物品本身更有人文艺术价值,这就是日常器用在今天依然鲜活、依然亲切、依然有启发的原因;第三点,展览体验——博物馆教育的新尝试。当今世界各国博物馆教育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说教式的教育,博物馆的发展被放在了国家文化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在未来,博物馆教育将会比展览本身更有力量去影响人的生活、文化、观念,成为不同种族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平等对话的平台。


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吴光荣在致辞中介绍展览内容


主办单位代表金泽工艺社总经理张喜良在致辞中向展览开幕表示祝贺


开幕式后,参加开幕式的嘉宾与参观者一起参加了“食寓吉祥——糕点制作品尝·茶会“体验活动。烹茶、做糕、收纳,老底子中国人的温暖日常。在现场与专业制作糕点的师傅一起亲手做糕、吃糕,立体式感受中国的传统民艺与民俗文化。比起常规式的参观,互动式参观体验,让人更难以忘怀。


“食寓吉祥——糕点制作品尝·茶会“体验活动现场



民艺中国器物系列展弁言

 

百年前的中国,有耻辱,亦有骄傲!


有耻辱,是因为甲午海战。向来被中国人瞧不起的东邻日本,竟屡创清军,举国沮丧。有骄傲,是因为晚清的一些革命党人,在东方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由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一页。


铲除封建陋俗、改革文教制度、提倡保护民权。其内容之广泛、影响范围之大,又开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先河。可谓是近代文化、民俗之变迁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旧社会的更替,文化及价值体系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旧的社会习俗及纲常道德失去了以往的约束力,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在短时间内的摸索中又很难完善起来。渐近渐远的市井文化或是乡俗文化,随着百姓的移动,而演绎为城市文化的时候,民生、民艺又有哪些发生了变化?在此社会发生的变革中,在我们的生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清俗纪闻》一书,正是清中期,二百多年前,东邻日本官方率大批人员赴中国江南考察,记下了当时中国江南几省的生活习俗。书中的客观记录不免多有学习之意。为发奋图强,寻找途径。


《点石斋画报》,是中国近代的三大画报之一,发端于晚清时期。记录了一百多年前,中国沿海一带城市生活的图像,民生与民艺。或多或少的都能找出生活中的点点细节及民艺中国的器物资料。


民艺中国器物展,正是利用古代文献及图像资料与具体实物相结合,系统梳理中国人过去一百多年间以来的日常生活方式。本次器物系列展,有以下三展:


一、铸铁为器——山西晋城铁壶展


山西晋城,古称泽州。


古泽州冶铁铸造业极为有名,很早铁制品就已广泛应用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及生产之中。此次展出的是清中后期以来古泽州生产的铁壶、铁炉、铁釜等。由于南北方的生活习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地理气候也都不大相同。可能是因为这些原因,古泽州的铁壶很少跨过长江,进入到南方区域的百姓生活之中。因而在南方,长期以来,饮茶者知之甚少。


在北方,甚至在蒙古国,却经常能见到与古泽州相似的铁壶、铁炉,其造型、种类、材质基本一致。我想那可能就是古泽州冶铁的能工巧匠的杰作。只是缺少文献及文字记录,为今日研究者带来了诸多不便。


今日好茶者,只知日本铁壶,却很少知道古泽州的铁壶,这大概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吧?实为憾事!


二、食寓吉祥——中国民间糕饼模展


 糕,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传统食品之一,汉唐之间,糕点品种就已初具规模。唐宋之际,糕点品种更是相当丰富,且制作技艺更加精致。据陶谷《清异录·馔羞门》载:显德年间(954-959年),开封府有个坊老板,善制各种糕点,生意兴隆,卖糕发了财,便花钱买个员外郎的官做,开封人称之为“花糕员外”。南宋时的杭州点心店糕点品种,多达数十种,更是名扬天下。


因“糕”与“高”谐音,其寓有步步高升之美意,亦多受古时科举士子的喜爱。时至今日,每逢新春佳节,长辈们依然送“糕”,寓意吉祥!


明《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下》刊有多种糕饼,用模具来制作。


三、盈满箱箧——中国近现代箱具展


藏物之箧,统称为箱。


旧时中国的箱具,多是由于建筑的形式,而依附于其中,多为木制,其形制也比较大。


近现代以来,由于生活习俗,人员流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箱子作为多种生活储物的载体,随着人们到处走动,箱子的形式也多了起来,材质也由木质发展至竹、藤、皮、金属等。尤其是近一百年来,多了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随身携带的箱子飘洋过海,进进出出,不免相互影响。


以上三展的展品,均来自太湖东岸的金泽工艺社!


金泽工艺社收藏有众多的文物及民艺作品,又在社中建立了数十个民艺工坊,尝试着在当下的生活状态中,如何活用传统文化,并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本次展览,得到了金泽工艺社及社长梅冰巧小姐的诸多支持,在此衷心感谢!

 

吴光荣

丁酉年夏至后二日


▌展览现场




民艺中国器物系列展

◎ 开   幕:2017年6月30日14点

◎ 展   期:2017年6月30日—7月23日

◎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1 / 2 / 5 / 7号厅(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象山校区)

◎ 主   办: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 金泽工艺社

◎ 承   办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 总策划:杭   间

◎ 策展人:吴光荣 / 梅冰巧




文|张同芳

图|周红  龚美玲

来源|民艺博物馆

编辑|张同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