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理年龄上他们已经成年,但他们并不具备应对成人世界的能力,无法承担成年人应有的责任。在情感上,他们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时刻等待着别人的关心,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爱和关怀都是理所当然的,却不愿意以同样的爱和关怀去回报别人,不会主动去关心、照顾和爱护别人。
伯凡时间有一篇阅读量10万+的文章,名字是《远离“精神乞丐”》,这些“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其实就很接近“精神乞丐”的状态。他们往往都有些自恋,即使他们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名誉,与他们亲近的人也能够明显感觉到他的不成熟。
这种人在外面的时候,会始终表现的像个成年人一样,而且越是陌生的环境,他越像是一个成年人。然而一旦你和他逐渐熟悉,他渐渐放松了戒备,他的“成熟”会一点点“解冻”,非成熟的一面就会展现出来,你会感觉到他变成了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这个“孩子”不愿意承担责任,总要求别人主动去照顾他,而且面对人和事的时候往往表现的很情绪化。遇到并不算大的事情,哭得像个一百五十斤的孩子。
心理学家丹·凯利对“彼得潘综合征”患者的特点做过一个总结:
第一,缺乏责任感;
第二,经常会陷入焦虑。
很小的事情也能让他陷入焦虑。面对现实,他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而且常常慨叹“以前不是这样的”或者干脆假装问题不存在;
第三,孤独、不合群。
这当然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独处,而是因为他们不会主动和别人交往,总是期待有一群人主动围绕他,来满足他的种种需求。当别人不按自己的心意行事的时候,他就会表现得特别孤傲;
第四,性别冲突。
这个在男性身上尤为明显, 在一个特定时期,某些男孩会表现出脆弱的一面,这个时候如果无法得到周围人的谅解,将会影响其后边的亲密关系;
第五,自恋。
和别人交流时,他们的话题和思绪都是围绕自身展开的,就算表面上在请教别人,其实也无非是想借这个话题来展现一下自己的优越性,像雄性孔雀一样,会习惯性开屏;
第六,沙文主义,通俗点讲就是大男子主义。
他们在两性关系中更多的呈现出一种剥削性的情感,通过虐待性的行为来表达和另一半的亲近。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性格,可能源于他们和自己母亲的关系——在其成长过程中,母亲往往扮演着一种无条件付出、任劳任怨的形象,这也是他们大男子主义养成的重要原因。
我在得到专栏《伯凡·日知录》中讲过,很多动物的“萌态”其实是一种“幼态延续”,因为很多动物因为哺乳期较长,必须通过“萌态”来赢得母亲的呵护、关注和怜爱,一旦其能够独立生存,这种“萌态”就会消失。狐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狐狸幼崽脸是圆的,看上去非常的可爱,一旦它能够独立觅食,脸部就会变尖,也不再可爱。
在我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