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伯凡时间
吴伯凡官方账号,分享吴伯凡老师的真知与洞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太格有物  ·  品牌故事|茶酔:推广清醒好奇文化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伯凡时间

创业或成家之前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不是一个彼得潘?

伯凡时间  · 公众号  ·  · 2017-09-02 21:41

正文

语音 丨吴伯凡


有人把现实社会中

一些不想长大

拒绝进入成年人世界

越长大越觉得痛苦

总是哀叹童年消失的人

称为“彼得潘综合征”患者

曾经一个90后的朋友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我,原来他打算创业,想听听我的意见。他动创业的念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己的家庭条件比较好,他父母决定给他赞助一笔钱。


恰逢这个万众创业的时代,看到身边很多人都在创业或者在考虑创业,他看着也眼热,想尝试一下,而且已经想出了不少点子。


通过一个多小时的交谈,我渐渐对他有了一些了解,心里得出的结论是:他不太适合创业。但是也不好直接讲出来,就先给他讲了一些与创业相关的理论。


美国有一种关于创业的理论,叫3C理论,讲的是创业者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第一个 C是Character,即性格,第二个C是Capacity,即能力,第三个C是Capital ,即资本。


大部分人一想到创业,首先考虑的是有没有钱,有没有足够的资本,能否获得融资成为了很多人创业与否的关键原因。对资本过分的倚重,让我们常常忽略了前边的两个C,尤其是第一个C,性格(Character) 。


我经常说一句话,没钱的人知道自己没钱,但是没有品位、能力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没品位没能力。人们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性格。


性格,除了遗传因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成长环境。


曾经看过一个对比调查,一对双胞胎,因为某些原因被分开了,一个留在出生的家庭生活,另一个则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家庭生活,当他们长大后,两个人的性格和命运也迥然而异。


特定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会养成一种特定的性格。说的极端一点,一种性格的人就相当于一个物种,任何物种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进化和适应而形成的。


每个父母都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够给孩子营造一个幸福的成长环境,这也是不少专家呼吁的。


我记得自己曾经参加过一个讲座,一位专家在现场可谓是大声疾呼,说父母们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离异家庭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因为过早的失去童年的乐趣,而很难获得健康的成长,将来在社会上也很难有所成就,破碎的家庭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都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后来,他问我对他讲述的观点有何看法,是否认可?我的回答是你的这个观点当然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正确性不能被过分夸大。我们一讲到中国的文化,最先想到的都是孔孟之道。但实际上孔子和孟子可都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你能说他们不成材吗?


国外也有类似的例子,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是遗腹子,刚卸任总统不久的奥巴马的父母也很早就离异了,但是我们能说克林顿和奥巴马他们不成材吗?


我并不是说如果想让孩子成材,就必须给他一个破碎的家庭。我想说的是,很多人由于孩提时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过度呵护,他们都拥有了较高的智商,与此同时,他们的情商和性格却又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流行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彼得潘综合征”,这个名字来源于童话人物彼得潘。如果看过彼得潘(小飞侠)的电影,你应该对那个形象很熟悉,一个永远拒绝长大,总是在各处飞的可爱男孩。


根据这个形象,有人就把现实社会中一些不想长大、拒绝进入成年人世界,越长大越觉得痛苦,总是哀叹童年消失的人,称为“彼得潘综合征”患者。


在生理年龄上他们已经成年,但他们并不具备应对成人世界的能力,无法承担成年人应有的责任。在情感上,他们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时刻等待着别人的关心,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爱和关怀都是理所当然的,却不愿意以同样的爱和关怀去回报别人,不会主动去关心、照顾和爱护别人。


伯凡时间有一篇阅读量10万+的文章,名字是《远离“精神乞丐”》,这些“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其实就很接近“精神乞丐”的状态。他们往往都有些自恋,即使他们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名誉,与他们亲近的人也能够明显感觉到他的不成熟。


这种人在外面的时候,会始终表现的像个成年人一样,而且越是陌生的环境,他越像是一个成年人。然而一旦你和他逐渐熟悉,他渐渐放松了戒备,他的“成熟”会一点点“解冻”,非成熟的一面就会展现出来,你会感觉到他变成了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这个“孩子”不愿意承担责任,总要求别人主动去照顾他,而且面对人和事的时候往往表现的很情绪化。遇到并不算大的事情,哭得像个一百五十斤的孩子。


心理学家丹·凯利对“彼得潘综合征”患者的特点做过一个总结:


第一,缺乏责任感;


第二,经常会陷入焦虑。 很小的事情也能让他陷入焦虑。面对现实,他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而且常常慨叹“以前不是这样的”或者干脆假装问题不存在;


第三,孤独、不合群。 这当然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独处,而是因为他们不会主动和别人交往,总是期待有一群人主动围绕他,来满足他的种种需求。当别人不按自己的心意行事的时候,他就会表现得特别孤傲;


第四,性别冲突。 这个在男性身上尤为明显, 在一个特定时期,某些男孩会表现出脆弱的一面,这个时候如果无法得到周围人的谅解,将会影响其后边的亲密关系;


第五,自恋。 和别人交流时,他们的话题和思绪都是围绕自身展开的,就算表面上在请教别人,其实也无非是想借这个话题来展现一下自己的优越性,像雄性孔雀一样,会习惯性开屏;


第六,沙文主义,通俗点讲就是大男子主义。 他们在两性关系中更多的呈现出一种剥削性的情感,通过虐待性的行为来表达和另一半的亲近。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性格,可能源于他们和自己母亲的关系——在其成长过程中,母亲往往扮演着一种无条件付出、任劳任怨的形象,这也是他们大男子主义养成的重要原因。


我在得到专栏《伯凡·日知录》中讲过,很多动物的“萌态”其实是一种“幼态延续”,因为很多动物因为哺乳期较长,必须通过“萌态”来赢得母亲的呵护、关注和怜爱,一旦其能够独立生存,这种“萌态”就会消失。狐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狐狸幼崽脸是圆的,看上去非常的可爱,一旦它能够独立觅食,脸部就会变尖,也不再可爱。


在我看来:


所谓“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其实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幼态延续,尽管已经到了成年阶段,但是因为没有面对过真实的世界,没有真真切切地感受过生活中硬而冷的一面,一个需要他负责而无法逃避的那一面,因此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格状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