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创结束了,带着争议巨大的“火箭少女”结束了。但土创也完了,无论是pick女团还是消费情绪,看上去土创终究无法摆脱互联网快销品的命运。
从2005年的《超级女声》到2018年的《创造101》,从此前的路人短信投票到各大平台pick打榜,从消费“女色”到消费情绪。中国的偶像经济,早已过了启蒙年代。
然而,该套路的时候依旧套路,该哭泣的桥段依旧哭泣。只是互联网经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人保证孟美岐会成为下一个李宇春,吴宣仪会成为下一个周笔畅,但似乎所有人都可以保证,总会有下一个土创。
没错,这就是互联网快销品的优势,但也是互联网快销品的劣势。
没粉过王菊,杨超越,也不爱山支大哥。“喜欢”的对象如流星滑落,但我相信这样的傻直男不止我一个。
土创,就像是多情傻直男的复杂情史。从“颜”带入,从“人”带出。在土创结束的那一刻,觉得傻直男真的很好骗,尤其是当101个小姐姐出现在面前,总会有一款让他上当受骗。
如今,土创成团,火箭升空。伴随着争议与不舍,这档“霸屏”综艺落下帷幕。总决赛当天,有人在朋友圈倒计时开始,为自己心爱的小姐姐送上最后的努力。总决赛结束,有人在朋友圈遗憾和不满,但很快,绝大多数就为德国足球操碎了心。
无论是粉过还是黑过,土创依旧是一枚社交货币。当它选择退出市场的那一刻,没有人会留恋太多,人们只会选择下一枚货币。更何况,女团身上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再加上漫长的孵化早已在还没开始之前就让绝大多数人的耐心消磨殆尽。
快销品,完成了它的使命。火箭升空的那一刻,也是它“完了”的那一刻。
不得不说,《创造101》在最后关头,pick出的女团成分要高于偶像成分
。
二者的差别在于,作为女团,要有较为统一的风格。而作为偶像,更需要的是张扬的性格。
十二期节目,虽然起起伏伏,热点一波接一波的换,C位一个接一个的来,但最终在101个女孩里,孟美岐,吴宣仪,杨超越,段奥娟,Yamy,赖美云,紫宁,杨芸晴,李紫婷,傅菁,徐梦洁最终脱颖而出,组成“火箭少女”出道。
虽然杨超越的入选,依旧备受争议。以至于“最佳观众C位“王思聪都毫不吝惜地疯狂diss,但不得不说杨超越在如今的11人中,起码在形象上没有太多的违和感。
唱歌不行,有段奥娟;跳舞不行,有孟美岐;rap有yamy;可爱有小七。11个人里,单项强的有之,综合强的也有之。可爱的风格有,嘻哈的风格有,中性风也有。包罗万象,但在形象和整体上还保持着一定的协调。
虽然,不少粉丝会抱怨胖虎和豆子的遗憾落选,但目前的11人在平衡和综合上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节目组在最后关头,选择了一支较为合格的女团。但这支女团也基本上割裂了节目最优秀的特质。其实《创造101》圈粉的利器本身就不是美貌,而是真实。
真实的哭,真实的笑,它颠覆了对于传统日韩系女团的甜美性感,也不同于万千网红“连连看”。它的圈粉,在于yamy不拘一格的张狂、杨超越不管不顾的自怜、王菊逆风命硬的自强。
但最终,节目选择了一支自带偶像成分的女团。
土创其实是节目组给观众的精神春药,通过不断的套路和话题来吸引大众。从杨超越的“真性情”到王菊的“洒脱”再到胖虎和小七的可爱,节目的热度是流动性的。
前期“努力”的强东玥到最后几期,镜头所剩无几。前期“遭嫌”的王菊一度登上BBC,被看作是“中国版的碧昂斯”。对于一档长达十二期的节目来说,当然需要不停的变化主题和焦点,来缓冲观众的审美疲劳。
并且,青春、梦想、友谊是此类选秀节目永恒的主题。节目增量的爆发,永远来自于情绪的力量。而情绪的力量,来自于不同情绪变化带来的起伏。
人们看yamy,看的是她身上不服输,舍我其谁的霸气;人们看美岐,看的是永远优秀不断追逐的能力,但此类“优秀”的情绪并无法支撑太久,对于绝大多数路人观众而言,时刻打鸡血反而容易疲劳。路人观众需要自怜,需要平凡的自己。
于是,王菊能翻盘。因为从“被淘汰”的边缘拉回来,王菊努力的把握每一个落在她手里的机会。绝大多数人做不到,但绝大多数人希望做到。它像极了平凡的普通人,渴望“命硬”。
但最终的结局是王菊依旧“被淘汰”,尽管“菊话宝典”疯狂刷屏,但当用一个固定标准去选择的时候,平凡的注定是平凡的。
但人生中有遗憾,节目也得有。平凡的自己最不希望看到的是同样平凡的人“不劳而获”,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总有人可以不劳而获。同样,这类人也总有属于自己的死忠粉,因为她身上或漂亮,或可爱,总有一个优点无限可以被放大,放大到一部分人可以完全忽略她的缺点。
介于这两种人的存在,节目需要杨超越,需要一个平凡的角色,争议的角色。只是回过头来想,相比王菊,杨超越更年轻、更漂亮、更符合大众审美,更符合女团定义。
生气?没办法,这就是人生,不属于你一个人的人生。
这档筹备两年,据悉团队达到600人的节目,最应该感谢的是24小时轮班倒的85位剪辑师。他们在敏锐捕捉学员,将其塑造成个性鲜明的偶像同时,也通过学员不断挑逗观众的情绪。
正因为这样,才让节目获得了更多的“增量”。
其实选秀节目的本质,不是选人,而是选粉丝。偶像靠的是粉丝供养,通过不停的消费来反哺产业。
当土创动态在朋友圈频繁刷屏,“菊话宝典”成为社交用语时,节目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媒介。尤其是当节目善于通过人设来带动足够话题时,就会圈定更多的信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