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举行的锤子新品发布会让其创始人及CEO罗永浩再次被刷屏。
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刷屏的核心不再是手机,而是罗永浩发布的自诩为重新定义未来PC的坚果TNT工作站。尽管名字叫工作站,但从罗永浩将其称为重新定义未来PC的口号和产品形态看(有业内称之为Android版的PC一体机),其应属于PC的范畴。
看来曾经放言挑战iPhone改变智能手机产业未果的罗永浩,希望通过跨界PC改变PC产业。那么罗永浩真的可以重新定义PC产业或者说能借此在PC产业占有一席之地吗?
提及PC与智能手机的跨界,业内首先想到的就是PC产业的老大Wintel(微软与英特尔),需要说明的是,这不仅是简单的Wintel的组合,而是多年来二者在PC产业中基于芯片和操作系统及应用搭建的PC生态环境。正是这种生态环境让Wintel在发展期间让一直期望挑战英特尔的ARM生态(Android+ARM)和微软的Linux(x86+Linux)没有任何可乘之机。当然面对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英特尔与微软也跃跃欲试,并希望将Wintel的生态移植到智能手机产业中,但由于二者均有在智能手机产业单飞之意,英特尔率先在智能手机产业中投以重金支持谷歌的Android生态(x86+Android),而微软则尝试以Windows生态支持ARM(Windows+ARM),但最终的结果是,英特尔在耗费了百亿美元之后放弃了智能手机市场,而微软支持ARM的Windows(Lumia)系列手机也最终退出了市场。
原因何在?
以英特尔支持Android生态的智能手机为例,虽然在诸多跑分测试中,x86+Android的组合并不输于传统的ARM+Android,但在实际应用中,x86+Android则出现某些应用性能大幅下滑(有的下滑甚至高达30%)和兼容性问题,这也使得即便是英特尔采取补贴的方式也未能得到智能手机产业中ARM+Android生态系合作伙伴的支持。同样,微软为了支持ARM,特意打造的Windows RT系统(主要对标Android平板电脑),也因为缺乏支持传统的Windows应用而中途夭折(即使Surface RT可以运行定制的Office等生产力工具软件,但其功能和效率与传统的基于Wintel的Office相形见绌),倒是后来微软回归Wintel生态的Surface Pro和SurfaceBook系列在平板和PC产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除了英特尔、微软、谷歌外,即便是打造完整独立生态系统(自有的芯片和操作系统及应用)最强的苹果,截至到目前为止,在代表智能手机产业的iPhone和代表PC的Mac中,依然在采用不同的生态,尽管外界一直希望苹果将其智能手机和PC的iOS和Mac OS生态系统合并,但苹果始终以智能手机和PC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态面向不同的应用场景和体验为由予以拒绝。
通过上述我们不难看到,真正决定一个产业生态体验和走向(例如智能手机和PC)的大佬们在跨界时均相当谨慎,即便跨界也都打造不同的系统及生态,那么无论是硬件还是系统这些决定何种生态的最底层核心技术均仰仗于上述大佬的锤子真的具备这种能力吗?
从坚果TNT工作站看,罗永浩无非是将智能手机的Android生态复制到了PC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