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约
1758
字,阅读完成需
3.5
分钟。
12月3日,埃夫特发布关于投建埃夫特机器人超级工厂暨全球总部项目的进展公告。
公告称,公司计划投资约18.93亿元建设该项目,并于2024年11月28日通过了使用剩余募集资金约2.12亿元继续投资该项目的议案。
同时,芜湖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已同意公司投资建设机器人超级工厂暨全球总部项目,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8.93亿元。
据了解,早在8月30日,埃夫特称公司将投建机器人超级工厂暨全球总部项目,资金来源系公司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其中基建费约12.11亿元,仪器设备购置费约3.62亿元,其他费用约3.2亿元(含工程建设相关费用、预备费、流动资金、土地费等)。
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50亩,其中一期用地约150亩,二期用地约100亩。根据规划,项目将建成集自动化装配、立体化仓库、数控加工中心、核心零部件生产、质量检测中心为一体的超级智能化数字工厂,含研发技术实验中心、行业运用工作站、埃夫特科创中心、展厅多元化的科研基地,
项目一期建成达产预计可实现年产5万台高性能工业机器人,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10万台高性能工业机器人。
对于投资的目的,埃夫特表示,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看好机器人的发展前景。
埃夫特指出,机器人技术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高技术领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13-2023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复合增速超过24%,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复合增速超过32%。
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 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驱动为工业机器人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国产化看,近年来,我国内资厂商保持较强劲的增长势头,GGII判断,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有望突破55%。
其二,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为代表的六个机器人产业聚集区,主要内外资厂商纷纷依托长三角产业聚集区不断扩大其生产规模以应对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其新建机器人基地产能在5万台套/年-12万台套/年不等。
未来几年市场环境可能会有所变化,
据GGII预测,到203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70.5万台,其中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份额预计将占到80.14%。
国产机器人企业市场增长潜力无限。
埃夫特现有厂房预计在未来的3-5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其三,
本项目的实施可以推动埃夫特柔性化制造工业机器人,满足部分机器人产品及新型结构机器人等对洁净度、产线装配工艺的要求,更好地响应市场需求。
埃夫特表示,本项目将借助于公司工业机器人核心业务的长期技术和应用积累,依托中国和全球自动化及工业机器人的巨大市场,
规划将面向高端应用场景、特种应用场景和补全产品谱系三个方向进行新产品开发。
事实上,面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除埃夫特外,新时达、汇川技术、埃斯顿等国内企业,以及ABB、发那科等外资企业也在在积极“囤粮”。
在国产企业方面,
上海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于2020年12月正式投产。该工厂先后获得“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上海市首批标杆性智能工厂”等认证。相关报道显示,在上海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机器人密度已经达到1080台/万人。
汇川技术的南京高端装备研发生产基地,为年产40万套(台)机器人及其配套产品项目,已于今年9月封顶。
今年7月,埃斯顿自动化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的机器人智能产业园二期建成后的规划产能为5万台套/年。
在外资企业上,
ABB于2022年12月宣布其在上海占地67,000平方米的机器人超级工厂正式投产,目前,ABB机器人在中国市场90%以上的销售由超级工厂提供支持,新工厂已经实现了新的机器人产品的生产。
2023年11月,发那科和上海电气合作“豪掷”15.8亿元人民币建造的“上海发那科智能工厂(三期)”正式开业,该工厂引入包括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数字孪生等大量先进智造技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钣金生产整线自动化率更达到95%以上。
此外,史陶比尔机器人国内首条产线已然落地杭州;总投资超1亿美元的安川(常州)机电一体化系统有限公司已然在武进国家高新区奠基。
可以看到,国内外资机器人企业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或超级工厂的趋势将继续加强,未来,还有哪些超级工厂出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12月19日-21日,高工机器人、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联合举办的
“2024(第十一届)高工机器人年会暨高工金球奖颁奖典礼”
将在深圳机场凯悦酒店隆重举行。
届时,埃夫特董事长兼总经理游玮博士将会出席会议,
并带来精彩分享。欢迎扫码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