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剪枝者
年轻人的城市、行业与生活选择助手。主推:新一线(传统一线新区与强二线城市)、新行业(传统行业新方向与新兴行业)、新朋友(同学同事之外的同辈/同类)。信息互联网时代,路径似乎无界蔓延。剪枝者协助年轻人将9-10条可能路线缩减为3-4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𝒐𝒖𝒕 𝒐𝒇 ... ·  21 小时前  
知乎日报  ·  知乎直答接入「满血版」DeepSeek R1! ·  22 小时前  
51HR派  ·  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再度下探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小红书:商家运营-亲子生活 ·  3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社招岗位表格】在线文档持续更新:新闻媒体/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剪枝者

教育双系统:成绩 vs 成长

剪枝者  · 公众号  ·  · 2025-02-04 17:48

正文


在教育领域,很容易发现,有两种不同的、有时甚至对立的思路。


一种是,盯着成绩,每天训练,周有周评、月有月考,成绩进步就很有信心,成绩退步就很挫败。这是成绩视角,主要以外部成绩这一客观指标,来理解和评估教育,以期达到学校和社会的公共指标,其中又以客观题为主的各种考试的分数占大头,其余定性评价占小头。


另一种是,关心学生学员的学习心理、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们自己主动学习,课程不硬学,凡事也不硬来, 而是从 个人特质出发, 发挥个人所长,对于那些短板,适当补齐,重点还是放在突出本身优势。这是成长视角,主要从内部禀赋这一主观特质,来培养和开发学生学员能力。


以客观的外在成绩或指标为重,还是以主观的内在动机或禀赋为要,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路的关键差别。


短期看,成绩非常重要。这个学期考不好,可能就上不了好的学校。长期看,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内在驱动力很重要。小时候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什么都学得很好,长大了,上了大学,没有人来指挥,反而不知道怎么学、学什么了。


这是一个明显的矛盾。一些家长即使不想逼迫孩子天天写作业写到深夜,希望孩子不要太累,但架不住家长群里,种种关于成绩的议论,别人家孩子的学习进度的打卡,当然还有,老师们的催促。短期,似乎只能屈从,赶紧学,提提分,先别管那么多。再忽视忽视孩子的心理,这么小,应该不会有事吧?侥幸心理占了上风。


但是,我们也都听说,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而自己孩子所在班级或者隔壁班级,时不时就有学生,厌学、休学在家。如果中小学都学疲了、学怕了,到真正要发力的大学阶段,孩子们还怎么学呢?


----


是不是只要孩子听话、顺从,不管自己内心想不想学,成绩反而会越好呢?当然不是。短期内,听话、做题、上课,会表现好、学得好、考分高。但长期内,基于我自身的长期教学经验观察,主动性越强,内在动机越强,学得越好。如果学生的全部学习任务只限于一周、一个月,无视内在动机的成绩视角,一定会胜出。但是,学习是马拉松,学习是终生学习。


另一方面,是不是任何时候都不用管孩子成绩高低,再差也无所谓,只要尊重孩子个人学习意愿,不做任何外部引导,孩子最终也能自然而然发展出内在学习动机,顺便就出了成绩,完完全全不费父母不费老师呢?当然也不是。做梦呢?


再长的学习进程,如果中间任何一个时点都不做任何客观的外部指标评价,不做任何成绩考核,那就不是关心孩子内在禀赋了,而是放任自流,把孩子的复杂学习过程简化为一场随机梦游了。


由是可见, 学习的外部成绩与内在动机,并不必然是矛盾的,这两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不是一个低、另一个就高。


短期内,紧盯成绩、无视动机,可能会有利于成绩。但长期来看,动机太弱,没人逼着就不想学了,学的年数多了就疲了,就颓了。只有动机强了,学习才能持久,成绩才会一直显著。无监督的自我强化学习,走得更远。


同样,全局上看,最终当然要看孩子自身的主动自觉的行为和意识。但局部阶段,评估成绩、考核能力,也可以提供一个个路标,让人知道目前进展到了哪里,接下来还可以有什么目标。若是学习过程随机化,毫无结构设计与进度管理,那就散漫无边了。


学习的内在动力,即成长,与学习的外在成果,即成绩,在短期和局部可能会对立、冲突,但在长期和全局全进程上,一定是同时高、同时低,大小完全对称,彼此共同促进。缺了任一方面,都不行。成绩与成长,是共生发展的,这两者都是教育培养不可缺少的双视角、双系统。


所以,教育领域的双系统,一个是成绩系统,要设计考核、要客观指标、要对外展示,一个是成长系统,要培育兴趣、要主观动机、要内在自觉。


成绩与成长系统,彼此校准,就像DNA的双螺旋,它们也适应变化的学习任务或外部环境,有时候让成绩系统先发力,有时候让成长系统主驱动,就像两个等位基因那样。成绩与成长双系统,与双螺旋和等位基因一样,都是内在稳定的对偶机制。


----


成绩系统追求客观控制,强调严格,成长系统诉诸主观自由,偏于宽厚。许多家长也明白,教育孩子,要宽严相济、松紧有度。但如何有度、如何相济,怎么处理好节奏、怎么掌握好尺度,就难办了,就像看传统菜谱,盐少许、葱姜蒜若干,上手操作,做菜依然困难。


成绩与成长双系统的理念,是教育事务上的一个范式指引,然后就是反复练习、边做边学。教育的能力,就跟其他技能一样,都是练出来的,没有人天生就会。


这种双系统视角,不仅适用于培育孩子、学生、学员,也适合自我教育。育人育己,自己也是一个人,育人之法当然也是育己之法。


俗语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说的是社会关系交往上的人己之分,但在教育培养上,人对自己,也不必过于严格以至于苛刻,而是也要该严的时候严,该松的时候松,宽严相济、松紧有度。犯错不必就是罪过,而可以是人生探索的数据,有了成就,也不好到处夸耀,更好的成绩还在未来,自我要求高一点,此时总不是什么坏事。


自我培育的实际操作,当然也是终生练习的事情。


有了双系统的指引,我们就能在无论育人育己时至少意识到,单一的成绩或成长视角都是不足的、有缺的、缺乏韧性的,要尽可能让两个视角同时同期同阶段都发挥作用。


具体来说,对任何一个教育培养上的问题,都可以先从一个视角看一遍,再从另一个对立视角看一遍。两个视角结合起来,就能至少知道这里有一个尺度、节奏、火候问题,而不是顽固的无意识的将其中任意一个视角推到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