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不语(微信号:ZiChat)
饥饿营销的本质是变相抬价。
先不考虑品牌强化、羊群效应这些非理性因素,如果我们单纯从经济学供给关系的角度来看,企业通过饥饿营销人为地制造稀缺,那么一定是通过抬价来弥补的。
也就是说,你通过饥饿营销买到的东西,一定是价格虚高了。
这一点可能违反很多人的直觉,因为就拿手机行业来说,似乎正是小米把饥饿营销这个概念带火了,而小米不正是以性价比著称的吗?不正是小米,把手机拉入了 1999 战场和百元机战场吗?
这一点也没错。相当年,小米横空出世的时候,国内手机行业,HTC 还顶着半边天。那时候,整个行业的毛利率还是相当不错的,那么对于企业来说,摆在面前就是两条路:要不制造爆款拼命卖,要不针对各个用户群使用机海战术。总之,在高毛利面前,我们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多卖。
市场的供需也被锁定在这个区间,或者说,在这个毛利区间上,市场竞争是充分的。如果你试图制造饥饿营销,那么消费者马上有转投的选择。
直到小米开启了低毛利区间的竞争。
这下子,小米直接把价格下拉到了 1999 元档位。而举目四望,在这个价格区间段的竞争,竟是如此孤独。而另一方面,随着价格的下调,势必创造了更多的需求。在这个时候,你如何尽可能最大化自己的利润?
答案当然不是卖更高的价格给黄牛。虽然在事实上,小米产品的早期阶段,黄牛一直以高于官方 200-500 元的价格区间卖得不错,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雷军的格局不至于如此,黄牛的钱是黄牛自己赚了,没雷军一毛钱的事情。
那么只能是尽可能少地卖。你很难说这是一种策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无奈的现实,作为一家彼时行业里的小不点公司,小米在供应链上几乎是没什么议价权的,不给足订金生产钱是不开工的,你真的没什么货能拿出来卖。
然而,在另一方面,价格被悬崖式地下拉后,创造出了海量的需求,供给又跟不上,最关键的是,在这个竞争不充分的毛利区间内,作为消费者没有第二选择。本身被小米吸引的又是价格敏感型用户,这其中会被提价黄牛吸引走的,又是一小部分。
所以,消费者的选择,最终只能是等你。
等你扩大了生产线,跟上了产能,下了更大的订单,对供应商也有了更大的议价权,降低了生产成本。这时候你继续卖 1999,却已经有了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三个月前等你的 100 名客户,三个月后都还在。
因此,你很难说小米刻意制造了饥饿营销,这更像是小米当时唯一理性的选择。
但你也发现了,从小米之后,饥饿营销似乎很难被成功复制,甚至小米自己,也不再走这条老路。
从整个手机行业来看,给够了时间,各个品牌纷纷杀入了这个价格区间的竞争,消费者有了足够多的转投对象。你如果故意制造稀缺,消费者不用等你,转投别家便是。
而从小米自身来看,从一家小不点公司到一家五百亿美元的公司,有了如此强的议价能力,为什么还要捂着卖呢?不同于往日,小米一开始就能拿到最好的供应商价格,而且已经没有太多的下探空间了,这时候唯一理性的选择,反而是多产多销,赚得最多。
所以你发现了,要制造一个成功的饥饿营销,真的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个行业得是竞争不充分的,消费者除了等你没别的选择。而对于企业来说,稀缺带来的时间差,必须能转化为成本上的下降,从而形成变相抬价,否则,你只不过是延迟了赚相同的钱,却并没有多赚钱。
你可以想像,在今天的手机行业,中端机(3000-7000元)和低端机(3000元以下)的竞争都已经充分饱和了,今年由 iPhone X 开启的主流高端市场(7000-10000元),虽然苹果的确符合「消费者除了等你没别的选择」这一条,但是每迟卖一台机器,对苹果这样体量的公司来说,并不会多赚钱,而只是延迟了赚相同的钱。这时候唯一理性的选择,当然是鞭策两家 TrueDepth 的供应商好好干活,多出货多卖钱呀。
综上,手机行业已经没有饥饿营销了。
用苹果的朋友们,你不想试试微信新出的赞赏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