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资讯+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环球资讯广播《环球军事报道》。报道世界军事资讯、分析全球安全战略、追踪武器最新动态、深入解读战史战例。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资讯+

(解析)印度战斗机咋就飞不起来?

环球资讯+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5-08 10:40

正文

 

 原题:“战斗机之梗”,印度怎么破?

 

2017年初,美国防务新闻网站报道称,一位印度空军高级官员说:“印度空军计划采购约200架新的单发战斗机,裸机单价要求大约4500万美元(不含武器装备)。”而在这之前,2016年末,该网站就曾报道过印度计划引进轻型单发战斗机的消息。要知道,2016年9月,印度才刚刚签署了采购36架法国“阵风”战斗机的合同,新的订单来得如此之快,让外界不免猜测种种。而令印度纠结已久的“战斗机之梗”,到底怎么破?

 


为何又要买战斗机?

在前一个订单仅仅签订一个月后,就又发出新的招标计划,这种举措在军贸领域殊为罕见。如果探究起来,就是一个涉及印度空军装备现状、采购计划、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的话题。

从需求方面来看,据统计,目前,印度空军有34个战斗机中队,其中11个中队是米格-21和米格-27战斗机,它们将在未来10年内退役。而按照印度的规划,未来总计需要45个战斗机中队。这就意味着在置换11个中队老旧战机的同时,还要为额外的11个中队添置新战机。印度空军一个中队的标准配置是20架战斗机(目前实际数量在18架左右),22个中队就是440架战机,而目前已确定的采购订单仅有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正在生产的苏-30MKI和刚刚签下的36架“阵风”。也就是说,未来10到20年内,印度空军战斗机数量还有数百架的缺口。而如果印军未来增加每个中队的战斗机数量,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



说起来,印度替换米格-21、米格-27之类飞机的需求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令人奇怪的是,直到今天这些老飞机仍在“超期服役”,其中米格-21已服役超过50年,这也反映出近年来印军在飞机采购方面的拖延与犹豫。事实上,早在20多年前,印军就在寻找米格-21的替代者,这些年来,印度反复在招标、选型,但迄今为止,仍然一架实机也没看见。2010年、2012年、2013年,印军曾多次宣布,要在2017年前用新飞机替换掉全部米格-21。当时,印空军还把希望寄托在自行研发的LCA和正在招标的MMRCA(中型多用途战斗机)项目上。几年过去了,LCA如同印度自行研发的大多数装备一样,经过旷日持久的拖延之后,最后也只落了个不能用的下场。尽管空军参考陆军对待“阿琼”坦克的办法,捏着鼻子定购了40架LCA,但印度政府总审计长2015年5月8日宣布,印度自主设计的LCA作战能力不足未能验收。而始于2001年的MMRCA项目,则历经16年的波折,直到2016年9月才最终敲定法国的“阵风”战斗机,但采购数量从最初的126架大幅度缩水为36架。



正是由于这些反反复复的折腾,让印军的飞机替换计划不得不一拖再拖,原定2017年前全部退役的米格-21,也被要求服役到2019年。但从目前情况看,其退役时间很可能还要继续往后推迟,有望创下服役60年的“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空军现在装备的战斗机中,可用率并不高,事故更是不断。年迈的米格-21不用说,每年都会出事故,例如,印空军2011年坠毁的七架战斗机中,有六架都是米格-21。新型的苏-30MKI也不甘落后,自2009年以来,已经有五架该型战机在各类事故中坠毁。

正因为如此,印度空军急需新的战斗机来填补战斗力的空缺,这也是印度如此急切地展开新一轮战斗机采购的原因所在。

 


为何要买轻型战斗机?

印度空军此次采购计划最大的关注点在于,明确提出要购买单发轻型战斗机。事实上,这也是继“幻影”2000战机之后,印度30年来首次打算外购单发战斗机(LCA为自产)。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作战飞机价格不断走高,各国购买数量越来越少,即使“阔气”如美军,也放弃了用F-15全面替换F-4的计划。为了在一定预算范围内既能保持战斗机质量的领先,又能保证机队规模不至于太小,美苏两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高低搭配”的方式,即在装备一定数量性能先进的重型制空战斗机的同时,研制装备一种性能相对较低,但价格足够便宜,能大量装备的轻型/低档战斗机。冷战末期,在这种思路指导下,美苏两国分别完成了F-15/F-16、F-14/F-18和苏-27/米格-29这三种经典的“高低搭配”组合。直到今天,人们仍能在美国空军中看到F-22/F-35这样的“高低搭配”组合。当然,即使是“高低搭配”中的低档战斗机,在性能上也会超越上一代的高档战斗机,只是相对于同一代的高档战斗机而言,在航程、载弹量及某些作战性能方面有所取舍而已。


对美军而言,轻型战斗机最初的意义在于,为高档的重型战斗机提供足量的数量基础,保证战时消耗,并在空战中支援重型战斗机。此后,随着作战理论及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军的轻型战斗机又被赋予了多用途战斗机的定位,例如,F-16在美军的历次作战行动中往往被当成战斗轰炸机使用,而在不断改进中,该机的体量已达到中型战斗机的标准。对解体前的苏联而言,苏-27和米格-29则分别承担了两层防空圈、两种防空任务的主角:苏-27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远程防空,米格-29则是野战防空、战场掩护及近程防空的主力。两者在武器装备、电子设施乃至气动外形方面都有颇多相似之处,最大的区别主要是在航程和载弹量上,至于价格,并不是苏联设计人员考虑的主要因素。

当然,这种质量与数量的平衡方案,只对战斗机规模大到一定程度的空中力量才适用。因为无论高档还是低档战斗机,都必须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其成本才能得到有效控制。例如,F-16的研发费用为8.7亿美元(编注:上世纪70年代币值),上世纪90年代卖给美国空军的价格是1800万美元左右,与同期F-15战斗机4000万美元以上的价格相比可谓低廉,但如果仅生产100架,其研发费用即使不考虑通胀因素平摊到每架飞机上也高达870万美元,价格将迅速逼近3000万美元。好在F-16最终生产了4600多架,其研发成本已经被摊薄到可以忽略的程度,且早已收回。正因如此,在很长时间里,“高低搭配”的方案都是美、苏/俄的“专属方案”。


众所周知,印军的武器装备基本靠买。而上世纪90年代之前,印度在东西方之间搞平衡,因此,虽然各方都不会对印度搞什么“禁售”,但也都不愿把自己最先进的装备卖给印度。这个阶段的印度,既没有挑选的空间,也没有挑剔的本钱,能买到的基本都是轻型战斗机。但印度空军对于先进装备的研发趋势一直极其关注,对于美苏两国空中力量的“镇宅之宝”——重型战斗机,一直是心向往之,却苦于无从入手。苏联解体后,苏-27系列战斗机全世界甩卖,印度迅速跟进,并表现出空前的效率:1991年,印度表示想要一种多用途战斗机,1993年,苏霍伊公司拿出了苏-30MK。1996年11月30日,俄印签署了苏-30MKI的研制和采购首批飞机的合同。1997年,俄罗斯向印度交付了第一批苏-30,从有意向到拿到货不过六年而已。

然而,印度也很快意识到,苏-30MKI好是好,但也有一些困扰之处:首先,就是太贵。第一批签订合同时的价格就是5000万美元一架,实际交付时据称涨到了每架6000万美元,最近订购的新一批苏-30单价更是超过了一亿美元。而新签下的“阵风”订单的飞机单价,更是高达2.4亿美元,这个价格已远超印度空军的心理价位。印度虽然在采购军备时舍得花钱,空军对重型战斗机也有狂热的爱好,但毕竟军费有限。要知道,2016至2017财年,印度空军装备采购预算不过41.1亿美元,其中85%至90%的资金还要用于之前确定的采购合同,再增加苏-30MKI显然不太现实,至于单价高达2.4亿美元的“阵风”就更不用考虑了,要不是担心法国人把自己告上法庭,可能现在的这36架的订单都不会有。除采购价格贵,重型战斗机的使用及维护成本也贵。作为双发重型战斗机,苏-30MKI每次起飞都要消耗大量燃料。同时,该机需要的备件也不少,别的不说,双发战斗机的备份发动机就得比单发战斗机多一倍。



权衡之后,印度空军也想到了“高低搭配”的方案,打算在保持300架左右重型战斗机的同时,用单发轻型战斗机来替换现有的老式战斗机。在印度空军的计划中,大量装备的轻型战斗机会是国产的LCA。印空军对LCA的定位更类似于F-16在美国空军中的定位,即主要作为多用途战斗机使用,必要时支援苏-30执行对空任务。虽然与印度其他自主研发的项目一样,LCA也饱经拖延及反复,但毕竟一直在向前推进,而且印度航空界此前多少有些积累:上世纪60年代,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曾研制生产了HJT-16教练机,并一直服役到现在。印空军认为,即使LCA无法达到理想状态,但用来替代米格-21、米格-27这样的老式战斗机总是能胜任的。正因如此,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虽然印度不断在提出采购战斗机的计划,但都集中在重型战斗机和中型战斗机上。

然而,印度军工企业毫不意外地又“坑”了军方一把,拖拖拉拉研发了30多年的LCA,在长期试飞后最终被判定为无法达到空军的要求。于是乎,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印度空军,不得不面对巨大的战斗力空缺,所以才会如此急三火四地抛出新的轻型战斗机订单。同时,出于此前多次买到“高价货”的惨痛经验,还特地给出了4500万美元的单价限制。可以说,这个轻型战斗机的订单,很大程度上是被LCA给“坑”出来的。

 


“印度造”还有指望吗?

自印度独立以来,一直有一个大国梦想,作为这个梦想的组成部分,独立研发主战装备也是印度一直以来的“小目标”。2000年以前,印度就曾有过多次独立研发的尝试,最为人熟知的“三大件”中,“阿琼”坦克已成为国际笑话,连印度陆军自己都不想要;LCA经过30多年发展,仍处于“生死不明”的状态;倒是加尔各答级驱逐舰成功建造服役,虽然仍摆脱不了“万国大拼盘”的宿命,但好歹能用。

说起来,印度研发这些装备都不算是“平地起高楼”,在每一个领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积累。例如,在加尔各答级驱逐舰之前,印度先后自行建造过尼尔吉里级和戈达瓦里级护卫舰;在“阿琼”坦克之前,印度也自行组装/生产过英国设计的“胜利”坦克。而在航空方面,如前面所提到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也有一些成绩,同时,该公司还承担了印度主要作战飞机的国内维护及大修任务。可以说,印度军工企业对现代战斗机的了解不能算白纸一张。问题在于,印度把这些最基本的技术积累看得太高,而对现代武器装备的技术研发难度想得太低,再加上军方对于世界顶尖水平的追求和迷恋,各种因素累加的结果就是——每个军备研发计划都空前地好高骛远,不顾实际技术水平和基础。



1983年,LCA战斗机立项,计划用于替换米格-21和“无敌”式战斗机(英国“蚊”式战斗机的印度改进版)。为此,军方为LCA确定了几大研发攻关重点,都属于当时世界最新、最先进的航空技术,这些技术包括:电传飞控、高性能涡扇发动机、复合材料机身结构、综合电子战套件、多模雷达……基本涵盖了现代战斗机的全部核心技术,别忘了,这是上世纪80年代。更厉害的是,这次新型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印度打算全部依靠自己的科研团队。

理想是丰满的,而现实是骨感的,没过多久,印度就发现,全新研制一款先进战机自己根本玩不转,只能求助于法国的达索公司,LCA也因此用上了法国人最擅长的无尾三角翼布局。也不知是达索公司未尽全力,还是印度方面要求实在太高,LCA的设计极不成功,既飞不快(设计最大速度1.6马赫),也不能飞太慢(容易导致失速),在大量使用复合材料的情况下,还存在大幅超重的问题。几经波折,LCA于2001年完成首次试飞。在试飞中虽然暴露出不少问题,但出于支持本国工业的考虑,印度空军还是在2006年订购了20架LCA,并在2010年又追加订购了20架。然而,LCA试飞中暴露出的超重、速度太低、机动性不理想等一系列问题,却始终无法解决,原计划于2010年底获得初始作战能力,并于2011至2012年获得全面作战能力的进度表,显然已经落空,首批两架生产型也是到2016年7月才交付给印度空军。印度国防部虽然于2016年底又强行塞给空军83架LCA的订单,但总价格高达71.87亿美元,折算单价为8660万美元,直追最新批次的苏-30MKI。如此“质次价高”,也难怪海军和空军都坚决不想要,海军甚至在2016年12月坚决拒绝了LCA舰载战斗机上舰的要求。



事实上,无论“阿琼”还是LCA,折射出的都是印度军工产业多年来面临困境与难以疏通的梗阻——基础薄弱、好高骛远。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印度制造”或许只能停留在计划中。

再把目光转回到此次印度轻型战斗机选型上。从目前情况看,最有希望在竞争中胜出的是瑞典萨博公司的JAS-39E“鹰狮”战斗机和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16Block70战斗机。然而,这两种战斗机目前都很难保证4500万美元的单价,除非大幅降低其系统配置。当然,也不排除印方最后屈服于现实,大幅提高采购单价,或在总价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减少采购数量。也许,万般纠结之下,这一计划很可能会成为又一个MMRCA项目(多年选型后,印度取消该项目,以采购36架“阵风”告终)。

本文经《世界军事》授权转发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张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