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道调研
日常分享宏观经济总量需求; 行业景气度,上下游产业链关系; 企业财务变化、经营业绩拐点,管理水平; 为中小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带来最新的投资研究报告。
51好读  ›  专栏  ›  有道调研

大摩2月17日闭门会:六小龙拉大龙?(+音频)

有道调研  · 公众号  ·  · 2025-02-17 16:15

正文


Q: 最近小龙腾飞对经济有什么影响,尤其是股票投资者的心态有怎样的变化?

A: 从一月中旬到现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股票投资者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期间,经济领域也呈现出一些动态。从一月中旬到现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股票投资者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实际企业界和经济界的反馈来看,企业家的扩张心态,也就是西方常说的 “动物精神”,最近有所恢复,普通人的创业氛围明显活跃起来。这背后的重要原因是 deep seek 彻底改变了 AI的发展格局。过去,大家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几个头部公司,甚至只有美国的几家公司,凭借超级算力和巨大投入,才能打造高效强大的AI基础设施,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R)这一AI领域的圣杯。过去两年,尽管西方AI革命如火如荼,但中国的创业者往往觉得与这波浪潮绝缘。如今,这种看法已不再成立。

Q: deep seek 如何改变 AI格局,对中国企业的创新有什么影响?

A: 由于 deep seek 之后, AI进入低成本商业化时代,极大降低了AI产品和服务的准入门槛,有利于其走向商品化应用端。而中国企业最擅长应用端的创新。就像当年美苏太空竞赛,太空竞赛的目标是登月,具有象征意义,但在竞赛过程中,双方为登月进行的制造研发、工艺提升等衍生出许多创新,如吸尘器、席梦思床垫等门槛较低的创新。美国凭借发达的商业化迅速推广这些创新,在全球商业市场大放异彩。如今的AI竞争,谁能最终达到通用人工智能的彼岸尚不确定,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AI行业的进展,包括deep fake等,衍生出很多自身创新,使得中国企业在应用端的商业创新迅速进入推广阶段。现在各个工作流程端、消费者端的AI应用创新,类似于几十年前的吸尘器、席梦思床垫,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大优势,一定能做得较好。

Q: 宏观大势有哪些变化,外部环境和宏观真空期对投资者有什么影响?

A: 外部环境方面,创一上台后对很多国家展开贸易战威胁,并非仅针对中国。这与 12月到1月中旬其正式上台前投资者的普遍预期不同,当时认为创新上任对中国不利,但对欧洲、墨西哥、东南亚、印度、日本等可能有利,现在这种预期发生逆转。对中国投资者而言,原本担忧中国市场会陷入寒冬,没想到实际是暖冬;原本以为海外市场春和景明,没想到出现倒春寒。中国市场在去年底到今年1月中旬已大幅波动调整,消化了部分风险,使得中国的情况相对没那么差。每年新年的头两个半月是宏观真空期,春节因素导致宏观指标失真,如消费指标、社会融资总量指标等因春节前置效应而不太受关注,且这段时间也没有大型会议调整经济政策,要等到两会。在这个宏观经济数据和政策真空期,投资者目光聚焦到科技层面利好消息,如deep fake横空出世,以及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的崛起,重新激活了市场对中国科技创新的信心,挑战了过去两年中国陷入通缩、美国一枝独秀的叙事方式。

Q: 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A: 一是外部环境的脆弱性。美国对中国第一批加征的 10%关税可能只是开始,白宫会在4月1号之前完成几个美国贸易优先政策的调查,包括对中国的301调查和对中美阶段性贸易协议的重新审查,之后很可能用301条款继续对中国加关税。而且中美达成新贸易协议、中国大幅增加从美国进口的潜力和规模有限,达成贸易协议难度较高。二是宏观真空期后续的持续性存在疑问。如果地缘政治割裂和国内对消费支持力度不足的大环境不变,通缩暂时难以把握,仅靠科创难以引领经济走出通缩,还需要重组债务、刺激消费、改革社保体系、稳定铁架倾情的三部曲,但这三部曲要打破供给侧思维定式和对道德风险的厌恶,一时半会难以达到足够力度,所以宏观虽处于平和期,但存在不确定性。

Q: 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的可能性及意义是什么?

A: 召开座谈会的可能性比较高。从形势来看,特朗普 2.0时代开启,中国面临通缩挑战的同时还要应对外部变化,虽重组债务、刺激消费和改革社保体系的三部曲一时难以完全达到力度,但此时给企业家一些积极信号相对容易,本着先易后难的精神,召开座谈会是可以理解的。而且deep fake等科技成果的出现,叠加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各领域的好消息,点燃了市场热情,此时召开座谈会比去年9月底到年底立即做效果要好。如果马云受邀参加,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意味着决策层认同中国科技创新中民营企业的重要作用,也部分意味着持续三年多的对无序扩张的整顿收紧监管收官,从整顿走向再发展,体现了官方对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视,认识到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如中国资本市场的量化资金积累后催生了新智生产力的创新之花deep sik 。

Q: 如何看待中国最近展现出的产业链韧性和较强研发实力对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宏观小白投资笔记方面?

A: 中国近期展现出的产业链韧性和较强研发实力,无疑是令人欣喜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过,我们需要以平衡的视角来看待。技术进步是一个慢变量,新技术的发明与渗透需要较长时间跨度。生产率的提升是温和的,不会像强力度的货币和财政双宽松政策那样,引发宏观层面的快速变化。从量级观察角度而言,成熟市场经济在上一轮个人电脑及互联网革命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是一个较好参照。发展中经济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数据可能存在偏差。基于现有学术研究和图表观察粗略框算,美国在 19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全要素生产率阶段性提升了0.5个百分点左右,这一提升幅度不可小觑。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不仅衡量技术进步,还体现经济整体产出效率的提升。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传导和渗透依赖一些基本条件,比如被新技术替代的劳动力能否在新领域找到工作,以促进经济整体产出增长。

Q: 新技术的内在禀赋和经济自身所处位置如何影响技术扩散的效应?

A: 新技术的内在禀赋和经济自身所处位置,决定了技术扩散的总量效应和分配效应。技术进步有技能偏好型和技能中立型两种属性。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会更大幅度提升高技能劳动力的生产率和需求,像制造业的自动化、资本深化以及人工智能等都属于此类。技能中立型技术进步的典型例子是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商渗透率的增加。一般来说,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分配效应更强,因为其逐步渗透可能大规模替代劳动力,虽然替代过程意味着效率提升,但随之而来的分配效应可能对总体需求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人工智能带来的效率改善,需要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支持,比如更积极的就业政策,营造良好宏观环境,激发企业家精神,创造新工种和就业岗位,吸纳被替代的劳动力。

Q: 科技和产业方面的积极信号对宏观经济有什么作用,未来 1 - 3年宏观经济重点是什么?

A: 最近科技和产业方面的积极信号,增加了宏观经济整体的承诺空间。尤其在十年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可能比现在更恶化,劳动力市场逐步趋紧,人工智能这样的技术进步,有助于抵消强大的结构性压力。在接下来 1 - 3年,最重要的是宏观需求端的政策不放松,逐渐扭转当前宏观展现出的失衡迹象。回到一年半前提出的政策五部曲,这五部曲有助于中国实现更可持续的再通胀和经济增长。五部曲包括:保持相对良性的通胀水平,保障宏观经济良性循环,改善企业盈利;加大教育、住房、医疗等每日纪要学习关注公众号有 道调 研社会福利支出和转移支付,提振消费,促进经济从投资到消费的再平衡,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应对地缘政治割裂格局;重组债务,对房地产以及地方融资平台这些高杠杆率实体,在出现违约时尽快确定不良资产分配损失,避免债务处置周期过长,防止企业和金融系统僵尸化,使更多资源流向创新主体;改革并重振民企信心,提升生产率,改善资本分配效率。

Q: 政策五部曲如果取得进展,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A: 政策五部曲若能取得更明显进展,有助于突破当前供给侧为主的增长模式可能面临的瓶颈。长期来看,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加强中国供应链和创新能力。当前供给侧过剩引发的极度内卷式竞争,短期内虽能让消费者受益,但长期挤压企业利润和就业,经济循环可能会遇到瓶颈。特别是若出口市场因地缘政治因素无法继续扩张,国内通缩压力可能进一步上升。

Q: 在科技进展背景下,两会总量政策是否会低于市场预期?

A: 目前我们暂时没有看到两会总量政策受近期科技进展影响而改变之前既定方向和总量的现象。我们维持现有观点,今年可能迎来 2023年以来第一次广义财政的温和扩张,扩张规模大概是2万亿左右,规模较为温和。

Q: 如果美国加征新关税,对中国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

A: 如果美国新的关税继续被加征,特别是 301调查在4月1号截止出结果后继续加征关税,由于出口下行,会给当前周期性经济带来额外下行压力。在基准假设下,二季度特别是下半年开始,301相关关税可能逐步到来,这可能加重当前通缩螺旋引发的经济下行压力,民营经济的增长率有可能在二季度以后开始逐步下滑,到下半年也许会降至4%甚至更低水平。

Q: deep seek带来的热度对全球投资人投资中国的布局有什么影响?

A: deep seek引发了全球投资人对投资中国、布局中国在短期、中期、长期规划上的重新思考。这一现象在世界范围内的投资人群体中都引发了深度思考,我们对这种变化持乐观态度。这种思考围绕着中国科技展现出的能量和潜力,让投资者重新审视在中国的投资布局策略,从资产配置的比例、行业选择,到投资时间跨度的规划等,都因deep seek带来的影响而被重新考量。

Q: deep seek与中国股市走势有怎样的关联?

A: 本轮中国股市,尤其是港股和海外市场的触底反弹及强劲上攻势头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因 deep seek取得的世界级突破紧密相关。港股恒生指数为例,1月13号是 deep seek 发布 r one model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这一天港股和整个MICI china名胜中国指数正式见底。截至目前,恒生指数涨幅巨大,达到20%,成为今年全球表现最佳的股市。

Q: 当前市场是否进入了广谱的 beta rally?

A: 虽然港股表现出色,但目前市场还未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广谱 beta rally。从1月13号到2月7号,若将恒生指数成分股拆开,把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从恒生指数中拿掉,以equal weight的basket来看,恒指成分股中非科技股总体走势是平的,没有上升;若以market cap weighted为基准,恒指里除科技股之外的所有其他股票在此区间只涨了三个百分点,且这三个百分点主要由比亚迪(byd)和京东(JD.com)两只大盘股贡献 。这与去年9月底那一波行情有明显不同,并非所有股票都随市场整体上升而上涨。

Q: 科技股接下来的走势如何?

A: 我们认为科技股接下来持续收益的势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可持续。目前更多是由增量资金入场带来的估值重估,而宏观方面对整体经济的拉动效应以及微观方面对个别企业和上市公司总体盈利的驱动作用,还有待时间验证。关键在于判断增量资金是后继乏力还是只是开始,我们认为还有相当程度的增量资金有入场空间。

Q: 为什么认为还有增量资金入场空间?

A: 一方面,从 1月13号开始到现在,绝大部分增量资金由南下资金提供。今年1月13号之后,南下资金每日净流入平均值是去年每日平均值的两倍不止。去年是2014年stock connect开通以来南下资金净流入最多的一年,达1000亿美金体量。这表明对港股需求巨大,且去年百分之六七十的南下资金只进入银行业、电信业和能源行业这三个高分红、高股息行业,在板块之间的资金轮动方面有巨大潜力,所以南下资金接下来还能对港股,尤其是科技股和人工智能相关的科技股受益股带来进一步增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国际投资人目前在科技板块(information technology)相对于index benchmark,低配中国3到4个百分点。在全球新兴市场的Mandate或亚洲非日本市场的配置中,中国占30%权重,而聚焦到中国配置内部的硬核科技(排除大盘互联网),其股指权重只占十一二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还低配三四个百分点,相对于股指权重低配了至少20% - 30%,从risk reward的profile来看很不attractive,所以进一步提升对中国科技股的配置顺理成章,也意味着有增量资金入场空间。

Q: 全球投资人对中国投资布局的心态有何转变?

A: 过去 1 - 2年,全球投资人形成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被排除在最新一轮由人工智能发展带动的科技浪潮进步之外。但随着deep seek带来的突破,这种心态开始转变。此前在全球的人工智能开发者大会等活动中,能看到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被忽视的情况,但现在因deep seek的成果,全球投资人重新审视中国在科技浪潮中的地位,进而重新考虑对中国的投资布局,尤其是在科技股方面的配置。

Q: 全球投资人对中国投资布局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A: 过去,全球投资人认为中国被排除在最新一轮由人工智能发展带动的科技浪潮进步之外,但随着 deep seek带来的突破,他们必须重新考量中国的可投资性,尤其是科技领域的可投资性。在多极化世界背景下,以往只下注美国而完全忽略中国的投资操作方式不再被认为是真正有效的。目前全球投资人更倾向于两头下注,而非单边下注。过去几年间,在全球投资组合(global portfolio)中,中国的比重下降到只有2% - 3% 。如今,全球投资人需要重建对中国科技发展的信心,确认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作为重要参与者和规则制定者的身份。与去年9月份那一波国际投资人基于对短期政策转向的投机心态不同,这一轮信心重建的可持续性更高。这是因为目前全球投资人重新看到了中国在研发(R&D)和应用方面的潜力,中国深厚的工程师红利、成熟的大体量生态系统,以及在政府支持背景下可能创造的宽松监管环境,都将助力中国在应用层面取得更大、更广泛、更快的成就。

Q: 近期有哪些事件值得关注,它们对中国经济和股市有什么影响?

A: 首先是国家高层领导人和私营企业家的座谈,其是否如期举行、出席的私营企业家代表有哪些,以及会议上能否体现出对企业家精神和私营部门全方位无条件的支持至关重要。比如 2018年11月1号习近平主席和私营企业家的座谈,对当年中国股市从暴跌中触底反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国际局势的转变,俄乌战争形势在过去一两个星期发生迅速逆转,在西方语境里,俄乌局势接下来如何进行谈判以及最终可能达成的协议备受关注。2022年新年伊始战争爆发对中国的风险溢价产生了巨大冲击,如今战争局势越来越接近解决终点或取得阶段性进展,这对中国的风险溢价有支持作用;反之,则会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三月份的两会,整体经济政策以及对今年增长的预期,还有接下来宏观数据的走向,都将对中国整体大盘走势产生较大影响,也会在科技板块及其他板块盈利触底反弹、市场信心扭转和建立方面给我们更多指引。

Q: 中国在科技革命中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A: 一般当科技革命进入推广阶段,中国凭借巨量的数据、强大的人才储备(特别是工程师红利)以及丰富的应用生态场景,还有老百姓和消费者端对各类 APP的积极拥抱,往往能够在应用方面快速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目前,deep seek横空出世,大幅降低了各方面产品和服务接入AI应用场景的成本,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在科技应用推广方面的优势,也使得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潜力被国内和海外投资者重新认知。

Q: 人工智能的三大支柱是什么,它们如何推动 AI领域发展?

A: 人工智能有三大支柱,分别是算法、算力和数据。任何一个领域的突破都能带来 AI边界的突破。2017年划时代的transformer算法的提出,叠加从2022年开始OpenAI在算力上大力投入,造就了美国在AI领域的领先。2023 - 2024年美国大厂持续在算力上大投入,使得AI发展遵循的规律(skating law)持续兑现,同时美国政府对先进算力的封锁,进一步扩大了其优势。而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在算力投入有限的环境下,依赖算法和工程上的创新,研发出性能接近于美国最佳水平的deep seek模型,并且在推理和训练侧都有可能实现几十倍的成本节省。

Q: AI市场的发展趋势如何,deep seek模型带来了哪些影响?

A: AI市场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从AI训练向AI应用切换。理论上,deep seek model的出现可能对短期AI高端训练的算力需求产生不利影响,但长期利好推理的算力需求,不过短期内一正一负的影响难以确定。随着春节期间美国大厂业绩会上整体上调资本开支,以及节后一系列催化事件,如阿里和苹果的合作、腾讯微信接入deep seek,市场基本预期中国大厂算力的正向作用远大于负向作用,甚至可以乐观认为,更高效的算法带来AI能力提升的同时,并不影响更大算力在另一个维度持续带来提升,不排除训练不受损,而推理一定会加速发展。deep seek模型是开源的,这意味着企业和个人用户都能随意下载代码部署使用,真正实现了AI民主化或普世化,这对AI下游终端应用的个人或企业来说是极大的福利。对于算力产业链,由于任何软件模型都需要运行在硬件上,可能是终端硬件、云端硬件、消费电子产品或企业级数据中心,所以AI的使用必然带动相关AI硬件的销售,最先体现的是大厂的算力军备竞赛,这也是非常看好数据中心板块的原因。推荐的相关数据中心企业有万国数据、世纪互联和新意网。此外,阿里巴巴和腾讯业绩会上管理层对资本开支的评论将是重中之重,去年底市场已开始预期字节跳动资本开支大幅提高,在deep seek模型出现后,剩下的两个大厂不太可能把2025年的资本开支维持在不到字节一半的水平,且二级市场表现已完成思路反转。


更多投大咖观点、小作文、小道消息,移步知识星球 星球内每日更新内容超300条

END



【知识星球】 :第一时间分享市场、个股、行业动态,这将构成市场最新的预期差,星球让大家 无需自己消耗大量时间,就可以获得最有效、最及时的投研信息 星球已然成为 投研资料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