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脉通
医脉通是以疾病为中心的专业医学信息网站,关注医脉通微信公众账号,可以及时收取最专业、最精华的医学资讯,也可以抢先知晓医脉通旗下移动产品最新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阑夕  ·  倒也没毛病-20250212193911 ·  19 小时前  
河北交通广播  ·  河北5市已明确:时间延长! ·  19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受AI冲击,网文译者收入缩水近半 ·  昨天  
萧秋水  ·  手工制作是如何成了我的快乐制造机 ·  昨天  
界面新闻  ·  印度终止对中国“工业大米”的反倾销调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脉通

“地级市三甲医院医生是中国最累的医生群体”,在顶级医院进修10个月后,他发出感慨……

医脉通  · 公众号  ·  · 2024-11-15 19:32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中国医生,特别是地级市三甲医院医生在科研和临床方面的压力,指出他们面临更高的工作负担、更长的工作时间和更高的就诊量,同时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文章对比了中国医生和美国医生的工作状况,并以一位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学习的医生的角度,讲述了中国医生的工作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医生在科研方面的辛苦处境

中国医生周末和深夜工作明显,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研工作,努力工作的文化闻名。

关键观点2: 中国医生临床工作压力大

中国医生相比美国医生面临更高的工作负担,包括更长的工作时间和更高的就诊量,同时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

关键观点3: 地级市三甲医院医生最累

他们承担了巨大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也面临着科研上的重重压力。

关键观点4: 对比两国医疗体系

中国医疗体系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划分,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未做到位,与荷兰医疗体制进行对比,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观点5: 医生和患者关系

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医生的幸福感和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正文



他们承担了巨大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也面临着科研上的重重压力,这使他们成为中国最劳累的医生群体之一。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益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 周祥

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下简称“中肿”)学习了10 个多月。在这所全国顶尖的肿瘤专科医院,陪业内知名的教授一同看病,让我体验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医生,以及医生的价值所在。同时,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 地级市三甲医院医生是最累的医生群体。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从医生身上的“两座大山”说起。



做科研:全球哪个国家的医生最累?中国医生 to be No.1


世界顶尖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 The BMJ )曾发表题为: Working 9 to 5, not the way to make an academic living: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manuscript and peer review submissions over time 的研究。该研究分析了全球医生49,464次论文和76,678次同行评审的提交时间,揭示了“医生周末和工作之余都在做些什么”。


全球范围内医生在周末提交手稿发生率最高的国家有哪些?研究指出, 中国医生周末提交手稿的频率最高,且遥遥领先其他国家的同行。 周末,按道理是陪伴家人,或享受自己兴趣爱好的大好休息时间,而中国医生却往往利用这个时间来进行科研工作。


图源: The BMJ


一天24小时,医生又是在哪个时间阶段投稿率最高呢?上图揭示了医生手稿和评审提交的强烈昼夜节律。医生们提交手稿和评审的高峰时间是工作日结束时(下午3-5点);同时,中午时段也出现了一个小高峰。看来, 全球医生们的习惯基本一致,上午和下午忙着临床工作,在午餐过后稍作休息的时间,都在见缝插针的修改论文。


图源: The BMJ


上图揭示了:在“深夜”这个时间段,提交手稿和同行评审概率最高的是中国和日本。 中国医生在午夜到凌晨1点期间提交论文的概率比平均水平高出86%,同行评审也高出57%。这表明中国医生经常加班至深夜从事科研工作。


文章结论指出: 中国医生在周末和深夜工作方面明显是一个“异常”,并且以其努力工作的文化而闻名。 这项研究生动地呈现了 中国医生在科研方面的辛苦处境——他们日常工作繁忙,不得不利用周末乃至深夜的时间来完成科研任务,工作生活严重失衡。 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医生无疑是最“辛苦”的。



干临床:中国医生的临床工作压力有多大?舍我其谁……


为了更直观体现中国医生现状,我从多个维度和美国医生进行对比。


执业人数: 国家卫健委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执业(助理)医师总数为380余万人。根据美国医学协会(AMA)的数据,2021年,美国约有110万名从业医生。


服务患者人数: 基于两国人口和医生数量,可以大致估算医患比。中国人口超过14亿,这意味着每1000人大约有2.7名医生。美国人口大约为3.3亿,每1000人大约有3.3名医生。


每天的门诊人数: 有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国,大型公立医院的医生每天可能要看40-60名甚至更多的患者。而美国家庭医生平均每天看20-25名门诊病人。在中国超过一半的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美国医生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1小时。


医生的平均收入: 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医生的年均收入约为11万元人民币(约合17,000美元),当然这个数字因地区、专业、工作经验等因素有很大差异。在美国:根据Medscape 2020年的薪酬报告,美国医生的平均年薪为313,000美元。可以看出,美国医生的收入远远高于中国医生。


这些客观数据面前,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尽管两国医生都非常辛苦,但中国医生面临更高的工作负担,包括更长的工作时间和更高的就诊量,同时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可以认为,中国医生相比美国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遭受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两座大山”下:地级市三甲医院医生成为最累的医生群体


临床和科研,“两座大山”沉重的压在了中国医生身上。其实,每一位医生都希望两者可以并驾齐驱,相得益彰。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除了省级个别医院,具有一定的科研条件和实力,其他很多医院都被“所谓的科研”折磨得叫苦不迭。其中,地级市的三甲医院尤甚。


地级市的三甲医院处于中国医疗体系的前线,担负着巨大的医疗服务任务。这些医院常常是当地医疗资源的集中地,需要接诊大量患者。而相对于省级医院, 地级市的三甲医院缺乏足够的科研资源和设备 ,使得医生在追求临床与科研双重发展的道路上遭遇重重困难。在他们身上, 科研往往更多被视为“升职评优的必要条件”,而非临床工作的有益补充。


说到这里,插一个小故事:我的研究生好友曹博,刚从荷兰回国不久。他在那边生活学习了大约四年的时间,他认为荷兰医疗体制比国内有许多优越之处,其中就包括:在荷兰, 临床和科研是两条完全分开的线,搞临床的医生完全没有科研压力,做科研的也是全身心地做科研。 他跟我强调,其实临床和科研本身的内在逻辑思维不同,没必要强行揉合。


回到文章开始,为什么我认为在中肿当医生具有幸福感?虽然他们也有临床和科研的压力,但是在 临床工作方面 ,他们有进修生、规培生以及实习生的大力支持。而且中肿教授只需专注于某一种肿瘤或某一类肿瘤,降低了临床工作的复杂度和压力。而 在科研方面 ,中肿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包括资金、实验室、科研设备,以及CR和医助的协助,让医生能够在科研领域深耕细作,实现自己的职业抱负。


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良好的医患关系。


在中肿,因为教授们平日都很忙,大多数患者都只能在早上查房的时候见到教授,而且基本也都是匆匆忙忙。并且有些病房与医生办公室是严格分开的,设有门禁,非查房时间病人想见医生可谓是“困难重重”。但即便是这样,医患关系还是一片和谐。因为中肿作为国内外知名的肿瘤专科医院,享有极高的声誉,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和尊敬度很高。而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三甲医院医生来说,能够心无旁骛的看病,其实都是一种奢侈。



他山之石:浅谈荷兰医疗体制


荷兰的医疗体制,是严格的分等级制度——基础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和医院卫生保健。基础卫生保健重在健康教育、传染病的疾病监测、以及妇女儿童和特殊人群的健康促进和保护。初级卫生保健是荷兰医疗体系最重要的部分(家庭医生即属于这个级别),主要为非住院的、社区居民开展的医疗。医院卫生保健与我国的医院服务大同小异。对于荷兰人来说,最了解自己的身体是自己固定的家庭医生,健康一旦出现问题,首先会请家庭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家庭医生做好了严格意义上的“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中国医疗体系是: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等级医院。其实三个等级的医院也有明确的分工:一级医院是直接为一定社区人口提供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服务的基层医院和卫生院;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三级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可以看出中国医疗体系也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划分的,只不过初衷很好,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并未做到位。


国内一、二级医院的医生定位,其实也就是荷兰家庭医生这个健康守门人的位置。而由于工作待遇和基础设施等现实问题,一、二级的医生很多都是挤破头皮往三级医院爬。而健康守门人的缺失,导致居民不管小病还是大病都是直接前往三级医院,甚至省级医院治疗。


两国的医疗体系的分级制度和功能定位其实大同小异,但是在实施和效果方面,我国确实还有待提升。


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每一位医生都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和期望。特别是地级市三甲医院的医生,他们承担了巨大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也面临着科研上的重重压力,这使他们成为中国最劳累的医生群体之一。


责编|阿泰  亦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