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不止读书
从读书开始,尝试不粗糙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蓝钻故事  ·  曾经和耐克阿迪掰手腕的,凭什么是它? ·  16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不止读书

这5本书告诉我,认清自己比认清世界更重要

不止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5-17 23:51

正文



从     读    书    开    始

尝 试 不 粗 糙 的 生 活




  书单  



末末:每个人都想拯救世界、成为英雄,但更多的情况是被现实所打败。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总希望在现有的能力下认识更多、了解更多,但似乎我们忽略了,自我的认知要比世界的认知要更复杂、更艰难。


认知世界,是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认知自己,则是对自身的发掘。有句古话说得好:当局者迷。人们往往陷于自我的盲区和怪圈中,难以认知清楚自身。所以认知自我,才是伴随我们一生需要学习的事情。今天为大家推荐5本书,告诉你该如何认知自我。



01

《给青年诗人的信》

ღ 《给青年诗人的信》,辑录里尔克在1903至1908年间写给渴望成为诗人的青年卡卜斯的十封信。这些信是里尔克对创作的思考,更是对艰难、寂寞、爱等人生问题的解答,是给予青年人的真正的精神指导。虽然是给青年诗人的信,但其实却是给读者人生的信。

书中写到:“我们必须认定艰难;凡是生存者都认定,自然界中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防御,表现出来自己,无论如何都要生存,抵抗一切反对的力量。”如何成为一个诗人,如何面对寂寞,如何解决职业的苦恼?二十岁的年轻人致信诗人里尔克,倾吐生活的种种疑惑不安。同样年轻的诗人如何给出答案?他用十封信,给了所有青年人迷途中一盏指引道路的灯。




02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

ღ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

德国文学大家托马斯·曼评论道:“这是一部以它极为精确的描写击中时代神经的作品。整整一代青年深信,一位代言人起自他们生命深处,他们满怀感激而且如痴如醉地被他吸引。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03

《梵高手稿》

ღ 自学画画的梵高,对自己的不足十分了解,但正如他在信中所言,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可以掌握那些绘画技巧,不断的画画,那么他的人生便是有意义的。梵高焦虑着,怀疑着,痛苦着,也狂喜着,但他却从未让自己对绘画的激情被充满悲剧性的人生影响过,靠着不懈的努力与天赋的才华,梵高以旺盛的精力创作出了无数已成为无价之宝的作品。

在这本全新翻译的梵高书信集中,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安娜·苏,从近千封书信中精心挑选了150多封,撷取了梵高在其中描写这些作品创作、构思过程的片段,以及他对艺术、艺术家、文学、宗教、景观等众多话题的独特见解,配以信中提到的画作以及书信原稿作为参照,向所有热爱梵高的人展示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

在这本书里,梵高没有被生活琐事所侵扰,没有精神的痛苦与压力。在这里,梵高只属于绘画,属于艺术,属于那片金黄的麦田与飞过群鸦的天空。

p.s.这本书不止读书小店也有卖哦,点击文章左下方阅读原文可以直达链接




04

《源泉》

ღ 这是一本探索人生与社会的书籍。《源泉》的主人公洛克是一个诚实而坚强的建筑师,他志在启蒙社会,却在大学毕业前夕被学校开除,他的设计风格被社会视为异端,一度沦落到去采石厂当小工。他深爱的女人也处处和他作对,并与他的夙敌结了婚。最后,他答应无偿为政府设计经济实用房,但他的设计被政府主管部门任意修改,万般无奈之下,他抗起炸药包就把建到一半的楼炸回了砖头瓦砾。在法庭上,他也同样孤军奋战,为自己作为天才的原创行为自辩:“创造是各己私事,是天赋权利,维护创造也是同等天赋个人的权利。”那个时候著作权、知识产权等概念还未曾为人们所认同。结果罗克被认定为“狂人”,并因此而无罪释放。




05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ღ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保罗·奥斯特的自传作品,作者在书中对父亲、家庭、自我身份展开了神秘的追寻。该书曾引起文坛热烈讨论,《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中接合了欧洲风味的前卫、感性,笔端带点忧郁,文体清澈,并擅用嘲讽式的象征主义。保罗·奥斯特经常运用文学游戏使故事生动,并在每一本新书中鞭策自己彻底重塑风格,是勇于创新的当代作家之一。

这本出版于1982年的奥斯特处女作由两部分组成:在《一个隐形人的画像》中,奥斯特从父亲琐碎的遗物及对于父亲片断式的回忆出发,试图重构这个“看不见的人”;在第二部分《记忆之书》里,主角变成了奥斯特自己,已然身为父亲的他通过十三段“记忆之书”,通过彼此相联的往日事件,在与诸多文学作品的互文间,对孤独、偶然、父性,甚至对语言本身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评论。






- 不止读书-

魏小河出品 微博 豆瓣 知乎 @魏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