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的《巴伦周刊》怀揣的并不完全是好奇心,而是带着一颗子弹。
虽然阿里巴巴已经从股价的高点跌破发行价到70美元左右,但这篇文章依然作出预测,马云的阿里巴巴股价会再跌去50%。主要原因是认为中国经济放缓——然而,现实回击了他们一个很火辣的巴掌,阿里巴巴股票逐渐回归,并逐渐攀升到如今的107美元以上。
这段经历再度说明,外国人并不是那么了解中国经济和阿里巴巴,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中国人买买买好像也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对全球性衰退的免疫力也没有外界预测的那么低。
这种误解,也许不会在短时间内可以消除。
一方面,阿里巴巴的发展的确已经和中国经济发展牢牢捆绑,但另一方面阿里巴巴的国际化也在撕裂着外人的想象。正如2000年《福布斯》看马云,2007年《财富》看马云,再到2015年,外国人几乎每次都难以认识到今天所看见的,就是之前所披露的那个阿里巴巴。这是一家依靠创新火箭式飞跃的公司。
2016年,阿里巴巴支付10亿美元来收购Lazada,一家东南亚在线零售商的控股股权。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投资了Paytm,一家印度电子商务公司。此外,虽然阿里巴巴对美国市场尚未展开超大声势,但已经投资数家美国创业公司,包括Magic Leap、Lyft和Snap。
此外,阿里巴巴对全球的影响,还在深入一个又一个微小的“细胞”之中。阿里巴巴集团总裁白求恩曾经提到过一个美国小企业主的故事。Stadium Goods联合创始人、CEO约翰·迈克彼得斯证实,阿里巴巴给Stadium Goods提供了巨大的机会,阿里巴巴将在其线上销售中占到约10%的业务份额,帮助他们从只有几个工人快速发展到60个雇员。
另一方面,哪怕和外国人熟知的亚马逊相比,或许还是无法完全读懂阿里巴巴,阿里巴巴220亿美元的收入和亚马逊1360亿美元的营收相差很多,但阿里巴巴盈利能力远超亚马逊。
阿里巴巴和亚马逊完全不同,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解释阿里巴巴不是“中国的亚马逊”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亚马逊就像是一个帝国,它控制一切,从商品供应链到销售到用户数据,所有的交易过程它都要经手插足并加以控制。它就像把几千年来传统概念里的店铺搬到了网络并不断扩建,再扩建。
而阿里巴巴的哲学超越了亚马逊对于外国人的教育,阿里巴巴是要打造一套生态系统,为别人做嫁衣,赋能生态里的商家、服务商和年轻人,帮助生态里的商家销售商品,为他们提供服务,帮助他们不断壮大实力并在全世界范围寻找消费者、客户、供应商。阿里巴巴希望这个生态里1000万个小卖家也能成为撼动微软和IBM这些苍天大树的力量。
“我们的目标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让每家公司都变成亚马逊”,马云说。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模式,阿里巴巴GMV可以冲击全球20个GDP最高的国家,占据了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超越了沃尔玛,也远远超过了亚马逊数倍,但员工数量却只是亚马逊的不到七分之一。
如果按照亚马逊的方式来,要满足阿里巴巴平台上售卖货品的物流需要,阿里巴巴需要雇佣500万物流员工。“一家公司怎么可能雇佣500万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帮助物流公司发展壮大,确保它们能高效运作并获取足够的利润来扩大规模”,这就是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哲学。
坚持这个哲学并不容易,当年阿里巴巴对外国人表示不会复制亚马逊和eBay,而是会走自己的路时,被许多人看作离经叛道。然而从今天回头看,从eBay和亚马逊中尝试领悟阿里巴巴的他们,结果注定失败。
马云表示:“这世界可不止一条成功之路。”马云说道。“如果人人都要遵循同样的成功法则,世界也未免太无趣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会坚定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