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来之前就听说西宁夏季的温度很低,果然,在别的地方都要被晒化的八月里,西宁依旧凉爽舒适。复杂又吵闹的入学报名后,迎来了大学最为恐怖的军训,但是在西宁还好,终于不用那么晒了。
天刚一亮就要爬起床,睡眼惺忪的穿衣洗漱,那时候女生来不及打扮,男生也没有发型。大家穿上军训服,戴上帽子,美丑都看不清。
白天要军训,晚上有各种各样的会要开。好多社团的学长学姐来做宣传,相中哪个社团交几十元报名费就行。直到今年6月份,报过名的社团门在哪里我都不知道。什么叫“花钱打水漂儿”,直到毕业我才反应了过来...
新生的每堂课,都有一个固定的流程就是:做自我介绍。一圈儿下来,除了自己寝室的人,基本上都没记住。
刚开始上课,觉得每节课都有意思,自己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买了好多厚厚的好看的本子,认认真真做了好多笔记。但是时间一久,听课就没那么投入了。从最开始积极争坐第一排到永远窝在最后一排玩玩手机,看看小说...课本常常都是:前一半还能看到学习的痕迹,后一半干干净净连折痕都没有。
到了快考试的时候,再懒的学生都不逃课了,老老实实坐在角落划重点。别人的是复习,自己的是预习。别人的重点是整行,自己的重点是整章。
虽然学习常常掌控不住,心思经常开小差,但有一件事,一定是你在大学里掌控的最好的,那就是:吃。
距离下课还有半个小时的时候,一定是食堂菜品最全、最新鲜的时候。所以上午最后一堂课最怕老师拖堂,超过三分钟,基本就心如死灰了,因为那时候的热门菜基本已经被打光了。
有时候犯懒,会厚着脸皮求室友帮带饭。眼巴巴的躺在床上,守望着室友回来。但经常这样,也会遭室友反感,所以凡事还是得掌握个度。
食堂的饭菜吃腻了,就约同学到学校外面的小吃街胡吃海喝。关东煮、烧烤、麻辣烫、手抓饼...排着队还不忘叮嘱老板一句:”多加点辣啊,谢谢啦!“
周末的时候跟同学一起去逛街,公交车上挤得不得了,那也影响不了买买买的好心情啊。一路上互相开着玩笑,聊聊八卦、打打闹闹。到最后拎着大包小包回寝室,一天过的充实又快乐。
就这样,一个学期接着一个学期过去了。一不小心我们就变成了学长学姐,能在贴吧里为新人解惑了。再一个不留神,就快下架了,开始上就业指导课程了,开始准备毕业论文了。慢慢的,答辩、开毕业典礼、拍毕业照...一系列的事情铺天盖地而来。在还没有准备好、还没有接受的情况下,被推着走向前去。
这时候,心里有个声音悄悄地在说:我要毕业了。
是的,就要毕业了。
毕业这个词包含了太多情绪,最显著的就是伤感。
现在想着,大一的时候说过要玩遍西宁的话,其实自己根本没玩遍。大概是觉得永远不会离开,所以才不争朝夕吧。
以前刚来西宁,觉得这里的冬天太漫长,雨雪一下就停不下来,夏天来的也晚,又干又冷。
但久而久之,习惯了,西宁的大风也刮不动我的厚脸皮了。
长沙的同学说:“西宁真厉害,十一回家,我妈说我一股子青海口音”
广州的同学说:“西宁真好,每次回家我都特别想念这里的手抓羊肉,面片,酸奶...”
四年下来,文静腼腆的南方妹子,而今也适应了西宁的饮食,烤羊肉串、青海土火锅、狗浇尿饼...吃的津津有味。缠着西宁本地的同学,让他们把全长春最好吃的小店地址交出来。
对于外地同学而言,土生土长的西宁本地人,就是大学里的宝。他们不管大假小假想要回家随时都能回去;他们知道西宁最流行的衣服在哪里;知道哪条胡同的小吃最美味。
从小长在西宁,大学也留在本地,所以对于新生入学,自然就少了一份旁人的紧张。室友唠叨着想念家人的时候,他们也是贱兮兮的说,那我周末回家看我妈。
同学聚餐,地点永远都是他们来定,因为哪里最合适还是要西宁本地人才最了解。
相比其他人,大学四年,他们没有所谓的陌生感,没有适应阶段。大学还是跟读高中时一样,只不过地方变大了,同学变多了而已。
这所有的一切,满满当当的轻松自在,都是因为太熟悉。
如今,四年时光已结束,到了为梦想奋斗,独自打拼的时候了。西宁作为家乡,可能很多时候满足不了一些年轻人的野心。它给了我们成长的土壤,却不能提供能多的养分。它像慈母,将我们养育成人,盼望孩子们有更大的作为,愿意放手,让年轻人独自闯荡。
作为一个西宁人,也终要离开西宁了。父母多给了四年的庇护,未来还有更漫长的路等着我们去探索。心里的酸涩与不舍是不是如同所有外地人来西宁之前的感觉一样?这离别的滋味,迟到了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