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街
参考 · 出品
作者 | 林默
先猜猜这两家公司是干啥的?
A平台:近七成收入来自用户给主播打赏、刷礼物。
B平台:正在内测一款交友小程序,用户每天会被匹配好友,可以再按照片、婚恋状况、个性等信息标签筛选感兴趣的人。
是不是特别自信地觉得,A嘛一定是个直播平台,至于B,谁看不出来它长得像探探和世纪佳缘的儿子?
答案是,A和B都是在线音乐平台。
是不是又想问,在线音乐平台难道不是应该像Spotify那样,平台花钱收集音乐版权,用户付费听歌,一边在艺术家和音乐爱好者之间架起桥梁,一边优雅又文艺地就把给钱挣了?
然鹅,这里是中国,互联网里自成一圈的世界。
一个外国人来中国,要补的第一课通常是:中国人的饭局,填饱肚子是形式,社交人情才是一顿饭的价值所在。
这一套或许也可以帮老外理解中国在线音乐平台的商业模式。
Spotify可以靠音乐付费订阅撑起营收,但在中国,用户却很不情愿直接为听歌埋单。平台想挣钱,还得辛苦弯下腰想法子去薅社交的羊毛。
薅羊毛,就没有办法很体面了。
今年
3
月,腾讯音乐旗下
QQ
音乐把周杰伦的热门歌曲全部开启付费收听模式。此前,腾讯音乐拿下了周杰伦所属杰威尔音乐公司的独家授权,在国内想听周董,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作为一代人的青春回忆,有数据显示周杰伦的歌曲占据着音乐播放器15%的日活增幅,腾讯音乐的这一动作也因此被视作中国音乐付费爆发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鹅,看似天经地义的操作却引发了巨大的吐槽。
说好的青春回忆,人到中年,回忆却要花钱买。微博“周杰伦的歌听不了”的话题下,遍地哀嚎抱怨。“听了十几年的歌,怎么就收费了?”“这不叫支持正版,这叫耍流氓。支持正版我可以买这首歌,或者买专辑。但是我买了就是属于我,我有使用权,凭什么我买了歌还要指定播放器?”
而周杰伦已经是最能让用户买单的头部歌手了。
即使这么拼,按照腾讯音乐近期发布的一季报,当期在线音乐服务收入为16.1亿元,仅占总营收的28.1%。当季在线音乐服务的付费用户2840万,虽然同比增长近三成,但付费率也只是从4.19%扩大至6.64%,而用户平均收入却同比下滑1.2%至8.3元。
与Spotify 45.5%的付费率,4.71欧元的用户平均收入,对比悬殊。
事实上,即便是
Spotify
,上线
10
年后把付费率和用户平均收入做到这个程度,也才刚刚踩在盈亏平衡线上。
在挣钱这件事上,姆们不会重复欧洲人的文艺死脑筋。
截至2019年3月31日,腾讯音乐的音乐库收录了超过3500万首歌曲,占中国总曲库的90%,在中国音乐版权市场份额达70%以上。
庞大的曲库在奠定了腾讯音乐在中国在线音乐市场的地位的同时,天价版权也成为悬在其头顶的成本利剑。
2018年第四季度,因为向华纳音乐集团和索尼音乐娱乐集团等唱片合作伙伴发行股票,产生了15.2亿元的一次性支出,导致腾讯音乐当季净亏损8.76亿元。
2019年第一季度,腾讯音乐的营业成本从去年同期的24.3亿元增长至37亿元,涨幅超过五成。营业成本大增主要是由于内容成本和收入分成的增长。
而这些都不是一步到位型支出,版权未来仍需要持续大量地烧钱。
这些同样是网易云音乐的烦恼。当然,老二拥有一大权力——骂老大不带好头:
在5月16日召开的一季报电话会议上,丁磊直接开怼:“一些公司控制市场,每年版权的租赁成本被抬的很高,对整个中国的在线音乐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
但他很快被人啪啪打脸,唉哟,之前花5亿买3年华研国际曲库版权的是谁呀?要知道之前阿里音乐和华研的授权价格是一年2000万,整整翻了8.5倍。
把变现的主意打到社交上去,对于生于腾讯的腾讯音乐来说是脊柱神经反应。
腾讯音乐高达七成收入来自社交娱乐服务,包括秀场直播、在线卡拉OK(全民K歌)、音乐相关商品的销售,其中直播占据绝对大头。
今年一季度,腾讯音乐社交娱乐服务付费用户破千万,同比增长12.5%至1080万,用户平均收入同比增长28.1%至127.5元,整体收入大增44.3%至41.3亿元。
这个营收规模,远超映客、花椒、虎牙、斗鱼这些直播平台。
问题来了,直播的皮,直播的里子,咋就不能当个名正言顺的直播平台呢?
身在曹营心在汉,挣的是汉室的正统大义名分。
对于腾讯音乐来说,提供直播服务的音乐流媒体平台,和提供音乐流媒体服务的直播平台,两者之间的名分差异,决定的是估值差异。
虎牙的市值不到50亿美元,斗鱼目前估值没超过30亿美元,映客的市值在40亿港元左右,花椒之前重组的卖身价是51亿元。
而随着人口红利消失,监管加强,抖音等社交短视频对核心用户的分流,靠“荷尔蒙”堆积起来的直播行业已经公认地摸到了天花板。
这也是为啥靠明明直播业务填上了天价版权带来的亏空,实现了盈利,腾讯音乐还时不时被嫌弃不够性感:
一眼望去催生不了更多想象力。